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9) |
|
辰 承傳稷下法治派底莊子學 現存底《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四篇,在思想上與稷下法治派底道家顯有密切的關係。這四篇底著作年代或者與荀子同時,就是當西曆紀元前二百六十年前後。《徐無鬼》裡舉出儒、墨、楊、秉與莊子五家,「秉」或是「宋」 字之誤,宋指宋鈃。本篇徐無鬼對魏武侯說底偃兵說也暗示著作者生於宋鈃以後。《外物》並稱「《詩》、《禮》」,《庚桑楚》列舉禮義知仁信,都反映著荀子底時代。又,《徐無鬼》有「吾所以說吾君者,橫說之則以《詩》、《書》、《禮》、《樂》;縱說之則以《金版》、《六弢》」底文句。前者是當時儒家底經典,後者稷下道家假託太公底著作。《庚桑楚》所引老聃之言,「衛生之經,能抱一乎?能勿失乎?能無蔔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舍諸人而求諸己乎?能侗然乎?能侗然乎?能兒子乎?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嘎,和之至也;終日握而手不掜,共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瞚,偏不在外也。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與物委蛇,而同其波,是衛生之經已。」這一段嬰兒論上半與《管子·心術》下篇相似,下半底意義與《道德經》第五十五章相似,也可以看出是稷下道家之言。四篇底作者雖不定是稷下人物,但以其思想類似,故假定他們是稷下底莊子學者。 稷下底莊子學者底思想與慎到底相似,以絕聖棄知為極則。《庚桑楚》開章說老聃底弟子庚桑楚,得老子之道以居畏壘之山,臣妾中底知者仁者都離開他,他只與擁腫(無知)者,鞅掌(不仁)者同居。三年後,畏壘之民都佩服他,要尊他為賢人。他很不喜歡,他底徒弟反勸他出去為民謀善利,如堯舜一樣。庚桑楚說:「小子來,夫函車之獸,介而離山,則不免於罔罟之患;吞舟之魚,碭而失水,則蟻能苦之。故鳥獸不厭高,魚鱉不厭深。夫全其形生之人,藏其身也,不願深眇而已矣。且夫二子者,又何足以稱揚哉?是其於辯也,將妄鑿垣牆而殖蓬蒿也?簡發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舉賢則民相軋,任知則民相盜,之數物者,不足以厚民。民之於利甚勤,子有殺父,臣有殺君,正晝為盜,日中穴阫。吾語爾,大亂之本必生於堯舜之間,其末存乎千世之後。千世之後,其必有人與人相食者也。」尊賢重知底結果,必至人食人,所以要「全汝形,抱汝生,無使汝思慮營營」。知與義是心身之累,要全生保身,當要放棄它們。在《庚桑楚》裡所提出底是衛生主義。所謂衛生是能抱一和過著像嬰兒底生活底至人。所以說,「夫至人者,相與交食乎地,而交樂乎天;不以人物利害相攖,不相與為怪;不相與為謀;不相與為事:翛然而往,侗然而來。是謂衛生之經已」。再進一步要像嬰兒一樣:「兒子動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矣。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有人災也?」《庚桑楚》底衛生論是把莊子底全性保真說更澈底地說明,更混合了慎到一派底絕聖棄知說,這或者是曲解莊子底學說去就慎子。此篇作者以為心情行為都應捨棄,因為宇宙本無定無極,若有執著,便有限定,有限定便有累贅了。作者說明宇宙底本性說:「有實而無乎處者宇也。有長而無本剽者宙也。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而無有一無有,聖人藏乎是。」在處世方法上,若本著無有底主旨,勃志、謬心、累德、塞道底事情也就消滅了。所以說,「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人無親,至信僻金,徹志之勃,解心之謬。志德之累,達道之塞。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動、色、理、氣、意,六者,謬心也。惡、欲、喜、怒、哀、樂,六者,累德也。去、就、取、與、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蕩胸中則正,正則靜,靜則明,明則虛,虛則無為而無不為也」。 《徐無鬼》也是發明絕聖棄知底意義。作者申明天地底生物本無高下貴賤底分別,好公和而惡奸私,立仁義便有授與受底關係,受授之間,奸私隨起,所以說,「愛民,害民之始也;為義偃兵,造兵之本也」。為天下無異于牧馬,牧馬者只在去馬害而已,牧者使馬齕草飲水,便已滿足。若加以鞭策,雖能使之日馳千里,卻是害了馬底本性。牧民者能任民自由,便是至治,若拘以法令,就戕賊人底本性了。聖人行不言之教,用不著德行與知辯。「故德總乎道之所一,而言休乎知之所不知。至矣!道之所一者,德不能同也。知之所不能者,辯不能舉也。名若儒墨而凶矣。故海不辭東流,大之至也。聖人並包天地,澤及天下,而不知其誰氏,是故生無爵,死無諡,實不聚,名不立,此之謂大人。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而況為大乎?夫為大不足以為大,而況為德乎?夫大備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備矣?知大備者,無求、無失、無棄,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窮,循古而不摩,大人之誠。」能知大備,便如天地一般,反求諸己而不窮,上循乎古而不磨滅,外無所求,當無失棄,這樣,天真自能保全了。 《則陽》底大意也是闡明返到本性底道理。性是什麼呢?「聖人達綢繆,周盡一體矣,而不知其然,性也。覆命搖作而以天為師,人則從而命之也。」聖人底一切動作皆以天為師,能達事理而不知其所以然,這便是性底本體。稱他為聖人只是常人以他是如此,他自己卻不知道。好比一個美人,別人不給他鏡子,他永不會知道,聖人愛人也是如此,若沒有人告訴他,他也不會知道。這樣,便是得到環中底理。環底中央虛空無物,故能隨順萬物,運轉無窮,循環不息,不可數量計,不可以時分計,這就名為「與物化」。與物化者,便能泯滅物我,返到真性底源。《外物》明至人底天遊乃是隨性遇物,若撟揉仁義,就會滅真失性。凡非性命之本都是外物,必要去求,徒自勞苦,像車轍中底鮒魚,只須升鬥底水便可活命,此外,雖有西江底水也沒有用處。這種返性保真底見解與《管子·心術》很有關係,可以比較來讀。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