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8)


  卯 莊子門人底思想

  莊子直傳門人底思想在《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寓言》、《列禦寇》幾篇可以找出來。姚姬傳以《至樂》與《逍遙遊》,《寓言》與《齊物論》,《達生》與《養生主》,《山木》與《人間世》、《田子方》,《列禦寇》與《德充符》,《知北遊》與《大宗師》底思想相同。這七篇所論底要點在申明萬匯底差別,若從自然方面看,都是平等無別。萬物都由同一種子所現不同的形狀。種與種更迭變化,無終無始像環一樣。這名為天均,或天倪。《齊物論》只說明天均底理,而後來的門人便進一步去解釋天均。在《至樂》裡用萬物變化底歷程來解天均,自繼以至於人,都在變化中,故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而未嘗有生死。在《列子·天瑞篇》裡也有一段說明種與種更互的變化,與《至樂》底文句差不多。這都是補充《寓言》底「萬物皆種也」底意義,以為天地間種種複雜的形體都是由同一種子變化而來。對於宇宙用這種簡陋的生物學的說明,現時看來雖然可笑,但這一流道家為要建立他們底天倪論,不能不想及生物生成底問題。他們觀察現象界變化底歷程,認為種子究竟相同,所差者只是時間與空間底關係而已。說萬物等齊底現象便是天倪論,若單就理論說即是齊物論。

  至於這種子怎樣來,變化是為什麼,都不是人間的知識所能瞭解,人所能知底只是從這出於機底現象推得生死變化是必然的命運,無論是誰都不能逃避。自我與形體底關係,如影與形一般。形變我也隨之而變,像蜩甲和蛇蛻一樣,不能不變,卻不知其所以然或所以不然。萬物不能不變化,如《知北遊》說:「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故「彼來則我與之來,彼往則我與之往,彼強陽則我與之強陽」。生活便是一種飄遙強陽底運行現象,來往無心,來不能卻,去不能止,不能強問其所以。道家底本體觀看來是以天無意志,任運而行底虛無論。因此人在自然中生活惟一的事情為他所能做得到底只有保全其天賦的壽命而已。能保全天賦壽命底人,便能順應無極的變化,而與天地齊壽。這意思便是《齊物論》所說:「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忘年忘義,振於無竟,故寓諸無竟。」《知北遊》也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是其所美者為神奇,其所惡者為臭腐,臭腐複化為神奇,神奇複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