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5)


  醜 莊子底著作

  現存《莊子》三十三篇乃晉以後底本子。《莊子》在《漢書·藝文志》裡記五十二篇,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底敘錄說晉議郎崔譔刪定五十二篇,注二十七篇。晉向秀依崔譔注本作新注,郭象又竊向秀注,增《天道》、《刻意》、《田子方》、《讓王》、《說劍》、《漁父》六篇,為三十三篇。因為經過幾次刪定,《莊子》底本來面目便難以分辨。《史記》說《莊子》「作《漁父》、《盜蹠》、《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又說他著書十余萬言,大都是寓言。《漁父》、《盜蹠》現在《雜篇》中,《胠篋》在《外篇》中,然而是否原作,也屬疑問。現在把《莊子》三十三篇檢閱一下,便知道這書不是出於一人之手,並且不是一個時代所做成。

  在《莊子》裡所出思想矛盾底地方很多。如《胠篋》底「攘棄仁義,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與《天地》底「至德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為義,相愛而不知以為仁,實而不知以為忠,當而不知以為信」底實仁義忠信相反。《天道》又說「古之明大道者,先明天,而道德次之。道德已明,而仁義次之」。在《天運》裡卻說「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記宿於義,以遊逍遙之虛」。這又是承認仁義在某種程度可以存在。《天地》底「至德之世不尚賢」,與《天地》底「行事尚賢,大道之序」互相矛盾。對於孔子,在《盜蹠》裡極力詆毀,在《人間世》、《天運》、《漁父》、《列禦寇》裡卻又恭維幾句。《天道》裡讚美舜底無為,在《駢拇》卻又排斥他。《大宗師》、《知北游》諸篇贊黃帝通大道,《在宥》卻又說他「始以仁義攖人之心」。《齊物論》、《大宗師》、《天地》、《刻意》、《馬蹄》、《胠篋》諸篇底「聖人」為得道家之道者底稱呼,在《在宥》、《天運》、《知北遊》,卻是指毀道德亂天下底儒家聖人而言。《養生主》、《人間世》、《達生》諸篇講養生長壽之道,《大宗師》卻講齊生死,《至樂》甚至有卑生尊死底思想。以上不過舉其大端,至於文辭上,表現底方法,與思想底混雜,讀者隨時都可感覺出來。

  在《莊子》中有些是從一篇底意思發展出來底。如《秋水》、《庚桑楚》、《徐無鬼》、《寓言》,乃採取《齊物論》底思想而成。《刻意》取《天道》篇首底一部分。《盜蹠》與《胠篋》底意思相同。《外物》所出老萊子之言是從《大宗師》底一部分取出。《庚桑楚》取材于《大宗師》和《齊物論》。《漁父》也與《人間世》底楚狂接輿故事有關係。《天下篇》底首段與《知北游》中東郭子問「道惡乎在」一段也有因緣。當時或者有一種底本,因口口相傳,時代與地域不同,便產出許多不同的篇章。還有許多流行底故事,後世編《莊子》底也把它們列入,如《齊物論》底胡蝶故事,《應帝王》底渾沌,都可以看為竄入底章節。編者甚至未注意到莊子學說底一貫,將不相干的故事加在裡頭,如《養生主》講老聃底死,與全篇似乎沒有關係。又如《大宗師》末段說顏回忘仁義禮樂,這顯與《駢拇》、《馬蹄》諸篇所說有關,但與前頭所記堯與許由底故事比較一下,態度卻又不同了。《齊物論》中齧缺與王倪底問答,在全體上頗覺混亂。《達生》與《至樂》,《山木》與《達生》都現重複的文義。這樣,《莊子》並非一人底著述,乃是後人增改過底。

  現在《莊子》是從戰國到漢底著作。《逍遙游》、《齊物論》、《德充符》、《駢拇》、《胠篋》、《天地》、《天道》、《至樂》諸篇,有堅白之辯或辯者之辯,或是成于公孫龍底時代。公孫龍,《史記·平原君傳》說他與平原君同時,是西曆紀元前三世紀前半葉底人物。《齊物論》、《大宗師》、《在宥》、《天地》、《至樂》、《知北遊》等有黃帝底名,以他為修道者。黃帝為古帝王底說法也出於戰國末年。在《大宗師》裡說黃帝得道以登雲天;西王母得道,坐乎少廣,莫知其始終;彭祖得道上及有虞,下及五伯;《天地》有「上仙」底名:都是神仙說盛行後底說法,當是漢代底思想。《天運》有「三皇五帝」底稱謂,這也不能早于《呂氏春秋》。又,《在宥》裡記廣成子之言,「得吾道者,上為皇而下為王」;《胠篋》記「田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十二世有齊國」;《大宗師》、《駢拇》、《馬蹄》,連稱仁義與禮樂;《天道》說孔子兼愛無私——皇王底分別,田氏滅齊,荀子底仁義禮樂學說,儒墨底混同,都是戰國末年底事情。孟子底仁義禮智說,漢儒加信為五端, 而《庚桑楚》有「至禮有不人,至義不物,至知不謀,至仁無親,至信辟金」底文句,可見這篇有為漢代所作底嫌疑。此外,漢代思想竄入《莊子》裡頭底如《天道》底「帝王天子之德」,「玄聖素王之道」;《天運》總稱《易》、《詩》、《書》、《禮》、《樂》、《春秋》,都是。《天下》純是漢人底作品。《天地》也含有多量漢代思想底成分。

  《呂氏春秋》與《莊子》也有相當關係。《逍遙游》底許由與《慎行論·求人篇》底許由同出一源。《胠篋》底盜蹠與《仲冬紀·當務篇》所記一樣。《天地》底伯成子高見於《恃君覽·長利篇》。《山木》與《孝行覽·必己篇》底一節相同。《田子方》底溫伯雪子見於《審應覽·精諭篇》。《庚桑楚》為《似順論·有度篇》底一節。《外物》為《孝行覽·必己篇》底篇首。《讓王》所取底材料更多:子州支父底話出於《仲春紀·貴生篇》;石戶之農、北人無擇、瞀光、卞隨,出於《離俗覽·離俗篇》;大王亶父與子華子、魏牟,出自《開春論·審為篇》;列子出自《先識覽·觀世篇》;孔子、許由、共伯,出於《孝行覽·慎人篇》;伯夷、叔齊,出於《季冬紀·誠廉篇》。《盜蹠》底「堯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湯放其主,武王伐紂,文王拘羑裡」,與《仲冬紀·當務篇》「堯有不慈之名,舜有不孝之行,禹有淫湎之意,湯武有放殺之事,五伯有暴亂之謀」同出一源。這裡有些是《呂氏春秋》抄錄《莊子》,但多半是後人依《呂氏春秋》編成底。

  《莊子》全書稱「莊周之言」、「莊子曰」及莊子事蹟,約在三十上下。這顯是後人集錄底痕跡。《荀子·解蔽篇》評莊子底學說為「蔽於天而不知人」,從這一點可以推想原本《莊子》思想底一斑。原本《莊子》所說底,或者是對舉天人、非人而是天、以人歸天一類底問題,在《人間世》、《在宥》、《秋水》、《達生》諸篇所說底,可以看為保留著荀子以前底《莊子》底面目。《列禦寇》中底「莊子曰:知道易,勿言難。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大概也是《莊子》原本底文句。《天道》與《外物》所引用底大概也出於《莊子》原本。《史記》說莊子著書「明老子之術」,現存《莊子》裡累見老子底事蹟和老子之言,但引《老子》底文句底除《寓言篇》引用四十一章外,其餘都不見於今本《老子》。這些關於老子底章節,或者也出於《莊子》原本,如《德充符》、《胠篋》、《達生》、《知北遊》等都有一部分是。《史記》又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說洸洋自恣以適己」。現存的《逍遙遊》、《應帝王》、《秋水》、《至樂》諸篇,多屬空想和寓言,實有「洸洋自恣」之概,但《逍遙遊》所出列子之言和宋榮子底名字,乃後人加入。宋榮子是與荀卿同時底人物。《秋水》所出公孫龍與魏牟底問答,以後屢出「莊子之言」、「莊子曰」底文句,也是後加底。《胠篋》與《知北遊》中有「故曰」、「故」底文句,或者是從原本《莊子》引出。《呂氏春秋·有始覽·去尤篇》「莊子曰,以瓦殶者翔」一節與《莊子·達生篇》「以瓦注者巧」一節字句稍微不同,大概也是從同一原本引出來底。

  《莊子》原本在荀子時代雖已存在,但是還沒被尊重到與老子平等。當時只說「老關」而不說「老莊」。看《莊子》屢記與惠子對話,想是戰國末道家攻擊辯者底作品,因而莊子底名漸為世人所尊重。到淮南子時代,老莊底名字便連在一起。《淮南子·要略篇》舉《道應》底大意說:「《道應》者,攬掇遂事之蹤,追觀往古之跡,察禍福利害之反,考驗乎老莊之術,而以合得失之勢者也。」《淮南》雖稱「老莊」,卻多引《莊子》底文句。漢代道家推尊莊子,因他稍後於孟子,便將老子推上與孔子同時,而以老莊與孔孟對稱。漢代儒學是繼承荀子底禮樂說,但孟子底仁義說亦有相當的勢力,故在事實上是荀孟並尊,如《韓詩外傳》、《中庸》,都是荀孟思想底混合作品。仁義說更受道家底反對,《莊子》底編成最初也與排斥仁義有關,後來才反抗辯者之辯。由一本原書加以潤色,其時期,自戰國末到漢初,執筆者定不止一人。《莊子》底內容不一致底原故就在加入和偽造底部分很多。若以這書為傳莊子學說底人們彙集,而冠以「《莊子》」底名,那就差不遠了。《漢書·藝文志》所列道家典籍許多是內容不一致而托於一個人底名字底下底,如《管子》便是最顯的例。甚至假託古人底名以為書名底,如《黃帝》、《力牧》、《伊尹》、《太公》等底也有。所以現在《莊子》底名是否與莊周所著書底實相符當是一個疑問。

  《莊子》三十三篇,分《內》、《外》、《雜》三部,大體說來,《內篇》較近於《莊子》底原本,其它二部為莊周後學所加,但不能說這兩部中沒有原本底文句。依《天下篇》對於莊周底評論,莊子一面唱楊朱全性保真說,一面發揚田駢底貴齊說,且用這說來改進楊朱底學說。《齊物論》與《大宗師》是屬￿貴齊說底論文;《逍遙遊》與《養生主》是屬￿全性說底。其餘《人間世》、《德充符》、《應帝王》三篇多含全性底論調。至於《外篇》與《雜篇》底年代,依武內先生底斷定,大體可以分為五個時期:(一)莊周直傳底門人所傳底,為《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遊》、《寓言》、《列禦寇》。(二)成於稍晚的後學底為《庚桑楚》、《徐無鬼》、《則陽》、《外物》。(三)成于齊王建(西紀前二六四至前二二一年)時代底為《駢拇》、《馬蹄》、《胠篋》、《在宥》。(四)成于秦漢之際底為《天地》、《天道》、《天運》、《秋水》、《刻意》、《繕性》、《天下》。(五)秦漢之際所成別派底諸篇為《讓王》、《盜蹠》、《說劍》、《漁父》。依這個分法,《莊子》底思想順序便有些眉目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