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3) |
|
丙 假託太公底陰謀派 法治思想發達,便要想到怎樣使人君能保守天下,和怎樣使人民不變亂底問題。能解決這問題才能為人謀國。因此從道家分出來底陰謀家便應運而起。當時稷下有些道家講用兵行政底方法都假託太公之言。太公望是齊底始祖,《史記·齊世家》說:「周西伯昌之脫羑裡,歸與呂尚陰謀修德以傾商政。其事多兵權與奇計,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想當時必有一種托為太公所造底兵書及陰謀書,《漢書·藝文志》道家書籍中有《太公》二百三十七篇,其中《謀》八十一篇,《言》七十一篇,《兵》八十五篇,注裡明說篇中有些是後世為「太公術」者所增加。梁阮孝緒《七錄》有《太公陰謀》六卷,《太公雜兵書》六卷,這恐怕是《太公書》中《謀》與《兵》底殘本。現在完本固然不存,即如殘本也不能見。現存底《陰符經》和《六韜》也是後人偽撰,不足憑為戰國時代底陰謀家言。《史記·蘇秦傳》說秦周遊列國,歸家後,閉居不出,讀《周書陰符》,期年,乃作《揣摩》。《揣摩》見於《鬼穀子》,《正統道藏》本列入第七、第八篇。《史記》載鬼穀子為蘇秦、張儀底師父,但劉向、班固所錄書中沒有《鬼穀子》,《隋志》始列《鬼穀子》三卷,或者是《漢志》縱橫家《蘇子》三十一篇底殘本。今本《鬼穀子》或者有一部分是戰國時代習太公術者底聖典,自《捭闔》至《符言》十二篇筆法略同,或者是講太公術底較古材料。《本經陰符》七篇乃附加底部分。陰謀家底主張可以從《鬼穀子·符言篇》得著大體的意思,或者那便是當時所傳《太公陰謀》底訣語。《符言》裡底脫誤處很多,注解也是望文生義,不容易讀得通。現在依《管子·雜篇·九守》可校對出其中底大意。 安徐正靜,柔節先定;善與而不爭,虛心平意,以待損傾。右主位 柔節先定,《符言》作「其被節無不肉」,欠解。「靜」應作「爭」,「傾損」似應與靜、定、爭為韻,故改作「損傾」。「有主位」之「有」,應作「右」,下仿此。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智。以天下之目視者,則無不見;以天下之耳聽者,則無不聞;以天下之心慮者,則無不知。輻湊並進,則明不可塞。右主明 德之術,曰:勿望而拒之,勿望而許之。許之則失守,拒之則閉塞。高山仰之可極,深淵度之可測,神明之位術正靜,其莫之極歟?右主德 「德」,《九守》作「聽」。「堅」,依《九守》改為「望」,補「勿望而許之」一句。以上三節與《六韜·大禮》第四相同。 用賞貴信,用刑貴正。貴賜賞信,必驗耳目之所見聞。其所不見聞者,莫不暗化矣。誠暢於天下神明,而況奸者幹君?右主賞 末句《九守》作「誠暢乎天地,通於神明,見奸偽也」。注:「既暢天地,通神明,故有奸偽必能見之。」此節與《六韜·賞罰》第十一意義相同。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後,熒惑之處安在?右主問 心為九竅之治,君為五官之長。為善者,君與之賞;為非者,君與之罰。君因其政之所以,求因與之,則不勞。聖人用之,故賞之。因之循理,故能長久。右主因 《九守》作「心不為九竅,九竅治;君不為五官,五官治。……君因其所以來,因而予之,則不勞矣。聖人因之,故能掌之。因之修理,故能長久」。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則群臣生亂。寂乎其無端也,內外不通,安知所怨?關閈不開,善否無原。右主周 「寂乎其無端」以下原作「家于其無常也,內外不通,安知所開?開閉不善,不見原也」。意晦,今依《九守》改正。 一曰長目,二曰飛耳,三曰樹明。明知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暗。洞天下奸暗則莫不變更矣。右主恭 「明知千里之外」以下原作「千里之外,隱微之中,是謂洞天下奸,莫不暗變更」。今參校《九守》擬改。 循名而為實,按實而定名。名實相生,反相為情。故曰:名實當則治,不當則亂。名生於實,實生於理,理生於名實之德,德生於知,知生於當。右主名 原作「循名而為實,安而完,……故曰:名當則生於實……德生於和,和生於當」。意義未妥,今依《九守》校改。 從《九守》、《符言》和《六韜》相同的部分可以推得稷下當時所傳底太公術底大概。蘇秦、張儀諸人遊說諸侯時所用底語訣也不外乎此。所謂《符言》或者是《太公陰符》底節錄。《符言》前三節以靜為為政底體,四節以下以刑賞名法為為政底用。這也是從靜虛派道家底棄知任法流衍下來底刑名法家思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