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第四章 道家最初底派別(1)


  自老聃、關尹以後,道家思想彌漫天下,楊朱、列禦寇、魏牟各立一說,於是道家漸次分為兩派。依武內先生底說法,第一是關尹、列子底靜虛派,第二是楊朱、魏牟底全性派。靜虛派主張人當舍自己底欲望,斷絕知慮,順著天賦的真性來生活。全性派以為情欲乃人類底本性,當捨棄人間底名利,放縱本能的情欲。前一派可以說是消極的道家,為田駢、慎到所承傳。後者為積極的道家,莊周底學說從這派發展而來。

  齊威王、宣王在位底時代,自西曆紀元前三五七年至前三〇一年,五十七年間,齊底都城為中國文化底中心。當時底齊都即今山東臨淄,城週五十裡,辟十三門,其南門名為稷門。因為威宣二王禮聘四方學者,於是天下人物都聚於臨淄。鄒人孟軻,楚人環淵,趙人慎到,宋人宋牼,是外國學者中受特別優待底人物。他們受王金錢及邸宅底厚賜,地位等於上大夫。還有齊國本地底學者,如三位騶子、淳于髠、田駢、接子等,也聚于齊都。淳于髠是仰慕晏嬰底學者,見梁惠王,一語連三晝夜無倦。惠王要留他,待以卿相之位,辭不受。三騶即騶忌、騶衍、騶奭。《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齊有三騶子。其前鄒忌,以鼓琴幹威王,因及國政,封為成侯,而受相印,先孟子。其次騶衍,後孟子。」騶衍是宣王時人,唱五行說,傾倒一時。騶奭稍後,采騶衍之術以紀文,頗為齊王所嘉許。這幾位都是齊人所稱許,當時有「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髠」底頌。對於田駢、接子,當時也號為「天口接田」。在這班人以後還有齊襄王時底荀子。當時他們底邸宅多在稷門之下,所以齊人稱他們為「稷下先生」。

  在稷下著書底學者,我們從《史記》、《漢書》裡還留著些少名字。其中與道家思想有關底,如環淵、接子、慎到、田駢和後世假託底《管子》及《太公書》。環淵為老子弟子,從楚至齊,為輸道家思想入齊底第一人。他底學說已不可考,《史記索隱》說:「環淵、接子,古著書人之稱號也。」《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慎到傳下說「環淵著上下篇」,《漢書》作《蜎子》十三篇。蜎子就是環淵。接子底著述也失傳,《史記正義》記「《接子》二篇,《田子》二十五篇」,《漢書》同,記「《田子》二十五篇,《接子》二篇」。《史記》記「慎到著《十二編》」,《漢書》有《慎子》四十二篇底名目,《隋》、《唐志》有滕輔注底十卷本。後來連十卷本也不傳,從《群書治要》錄出七篇。馬聰《意林》錄《慎子》佚句十三條,宋以後,只餘五篇殘本。田駢底書今亦不傳。騶衍底五行說到戰國末年各派也染了它底色彩,在道家思想上最為重要,當於說莊子以後略論一下。

  甲 彭蒙、田駢、慎到底靜虛派

  在舊籍裡,彭蒙、田駢、慎到三個人常並提起。彭蒙底思想如何,已不可考。《莊子·天下篇》引彭蒙之師底話:「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看來,他所師承底是淵源於列子。田駢、慎到底學說也不外是從貴虛說演出來底齊物棄知說。《呂氏春秋·不二篇》說「陳駢貴齊」,是知齊物論為田子所特重。齊物論底大旨是「齊死生,等古今」。以為古今生死乃是大道連續的運行,本不足顧慮,所以對此能夠不動情感,不生執著底便是見道底人。慎到底學說是從棄知著眼。《莊子·天下篇》介紹他和彭蒙、田駢底思想說:「公而不當,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于慮,不謀于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為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冷汰於物,以為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形,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傑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于彭蒙,得不教焉。」

  彭蒙、田駢、慎到,都以為萬物平等,各有所長短,若以人底知慮來評衡,那便違道了。故自身應當絕慮棄知,等觀萬物,無是非,無進退。假如有進退往還,亦當如飄風,如羽毛,如磨石,純是被動,能任自然而後可。知慮於生活上無用,所以不必力求,由此可見天下之尚賢為可笑。墨子底尚賢論也當排斥。從這理論發展出來,人間一切若得其法,雖然沒有賢智的人來指導也可以治理,結果,只要有了固定的法則,天下便治了。慎到被歸入刑名家就是這個原故。《荀子·解蔽篇》說:「慎子蔽於法而不知賢。」有法無賢,是稷下道家底一派。這種對於法底全能底態度是道家一派轉移到法家底樞紐。又,《荀子·天論》說:「慎子有見於後無見於先。」先後也是從《老子》底「聖人後其身」及「不敢為天下先」底意義而來。《呂覽·執一篇》述田駢對齊王說:「臣之言無政而可以得政,譬之若林木無材而可以得材。」也是《老子》「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底意思。可見法家與道家底關係。

  還有從齊物思想引出農家一流底實行運動。這派假託神農之言,主張從事農業,自己生產,自己生活。社會分業是不對的,納賦稅給人君是不對的,物價有貴賤,交易用鬥衡,都不對。社會無論是誰都要工作,齊貴賤,同物價,泯善惡,一味以歸到自給自養,君臣並耕底境地為極則。關於這派底學說現已不存,《漢書·藝文志》有《神農》二十篇為戰國時代底著作,而作者不詳。《孟子·滕文公》出許行底名字,想當時這派底宣傳很用力,《神農》書也許是他們所用底聖典。因為許行不主張社會分業,與儒家底王道思想不合,所以受孟子排斥。但《孟子》裡沒細說許行底思想,我們到底不知道他主張用什麼方法才能達到目的。大體說來,不外是道家底齊物思想底具體化吧。《呂氏春秋·審為篇》記:「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績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親耕,妻親織,所以見致民利也。」這也許是戰國時底農家所奉底經句。社會組織越嚴密,人必不能不分工,齊物主義底不能實行,乃意中事。齊物主義是教人再反到自然去過禽獸式的生活,雖然實現,未必是人生之福。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