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4) |
|
丁 道論 《老子》底道論是全部思想底根據。道可以從兩方面看,一是宇宙生成底解析,二是萬物本性底說明。第十四章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複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第二十一章說:「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第二十五章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是感覺器官不能完全理解底實體,所以名之為恍惚。宇宙底生成是從道而來。第四十章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依上頭底意思是道底別名,不過今本《老子》已將有、無、一、萬物,排成次序了。所以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萬物底混沌或恍惚狀態。一是成了形質底最初元。二是陰陽。三是陰陽開展底最初狀態,從此以後,便成為繁複的物。書中所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十四章),「有物」、「有象」(二十一章)都是說明從渾沌生出萬物以前所含底生成底能。《老子》只說明生底現象,卻沒說明怎樣生法。大概作者只認定有一個內在的道為宇宙本體,一切不能離開它,它是一切事物底理法和準則。所以說「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六十章)。又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八章)。人生當以這自然存在底道為準則,然後能得安寧。在這裡,不能不把道底本性指示出來。「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十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十六章)看來,萬物底本性是不有、不恃、不宰、致虛、守靜。總而言之,它是有生底進程,卻沒有生底欲望;有養育底德,卻不居其功。第三十四章說:「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底本性既然如此,從它產生底萬物也不能不同。因此人也當隨著這個準則去過日子。 宇宙生成底說明在先秦底文獻中沒有詳細的記載。儒家底典籍更不談這個。古代中國所注重底知識只在與人間有密切關係底道德、政治、處世、立身等等上頭,至於宇宙如何生成,卻沒人注意到。《淮南子·天文訓》載:「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大昭。道始於虛霩,霩生宇宙,宇宙生元氣,元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後定。」這是後來的道家知識進步了,對於天地剖判底程序才有清陽為天,重濁為地底說明。「天地剖判」初見於《史記·孟子荀卿傳》引鄒衍底話,恐怕最初注視這個問題底是陰陽家。到吳時徐整底《三五曆記》便有「未有天地之時,混沌狀如雞子」和盤古開天闢地底神話,這也許是南方底傳說或印度金卵化生說底傳入。老子底宇宙生成底見解,是從陰陽家得來底。 其次,在《老子》裡也有幾處說到天道。天在中國是支配人生底尊體,是宗教崇拜上底最高對象。《尚書》屢言天命,《論語》也常見天。對於天底理解純是依於人間生活,擬之為人。故天有意志,有感情,能歆受人間底祭祀。天命是超乎人間能力所能左右底命運,宇宙間所以有秩序,便是因為有了它。但宇宙並非天所創造,乃是自然生成。這生成底力是天之德。天底思想到孟子時代已很發達,但儒家並不十分重看天命,只以它為宇宙一定的法理。《論語·公冶長》記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孟子說誠是天道,思誠是人道,人所重在人道,因它含有倫理的意義。《老子》裡底天是自然、無為,所以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三十九章)。又說,「天道其猶張弓乎!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抑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六十四章)。又「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六十一章)。這些都是以天道為至公無私,不求自在,不為自成底意思。故說,「治人事天莫如嗇」(五十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一章)。也是指明一切都是取法自然底意思。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