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3) |
|
丙 老子底思想 從現存《老子》看來,通篇首尾,除掉十篇左右以外,都是說明治天下與處世底法術。其中所謂「道」、「德」、「虛靜」、「得一」、「無為」、「無欲」、「不爭」、「自然」、「柔」、「損」等都不外是政治底方術,成功和保全身命底道理。它含有很濃厚的法家思想,恐怕是法家底學者將道家底《老子》原本改訂底。《莊子·天下篇》評論週末諸子之學:一論墨翟、禽滑釐,二論宋鈃、尹文,三論彭蒙、田駢、慎到,四論老聃、關尹,五論莊周。《天下篇》可以看為《莊子》底跋,作者把莊子放在五派底末了,可知為莊周底後學所作。作者評老、關底學說說: 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淡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說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後人。 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穀。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可謂至極。 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這裡所引老聃之言和現今的《老子》不甚一致,作者大概是師承莊周所傳底老聃底話;至於今本《老子》或者是師承法家學者所傳底老子底話。從這兩派底異傳,我們可以推測老子思想底原型。《天下篇》所傳可以說是正統道家底思想。正統道家思想底出發點在辨別存在現象底精粗。存在底本體是精的,現象是粗的。凡是體積底事物都不足以當道底本體,所以獨要淡然向著超體積底神明去求。這神明便是本。本即是常恒不易而超乎現象底無。從產生萬物底功能說,便名為有。有萬物底實體本是虛空無有,所以存於萬物中間而不毀萬物。因為萬物底本性不毀,人生不能有何等造就或改革、或毀壞。所以處世貴乎順從、無為、濡弱、謙下。這些話,歸納起來,不過兩端,一是玄學方面底太一論,一是實用方面底謙弱論。 老聃、關尹以現象底本體為太一,「常無有」來說明。「太一」不見於今本老子。在今本中只有「大」(第二十五章)與「一」(第十四、三十九、四十九章)。太一底最早的解釋,當以《呂氏春秋·大樂篇》「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這一句為最近於老聃底意思。太一便是道底別名。今本《老子》第二十五章,俗名這先天地生底物曰道、曰大,和《大樂篇》強名之為太一底說法很相同。又,今本《老子》第三十九章所要得底「一」與第十章所要抱底「一」,都是指道而言。老聃、關尹舉出「常,無,有」三個字來說明太一,今本《老子》第一章解不可道之道為常,天地之始為無,萬物之母為有,可以參照。 老聃、關尹底謙弱論在《天下篇》所引比較地詳明。關尹說:「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嘗隨人。」老聃說要守雌、守辱、取後、取虛、無藏、無為等。這些是他底處世金針,和今本《莊子》底意思相同。謙弱論底大意是以為道底運行,在感覺中只見相對的現象,如今本《老子》第二十九章說,物是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培或墮;又如第二章所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又如第五十八章所說底禍福相倚伏。大道在運行底歷程上必有這種相對的現象,世人若偏執一面,如執有舍無,就易避難,舍短取長,乃至惡卑好高,趨福避禍,都能使人生陷於不安,競爭從此而起,災難從此而生,直至把道失掉。謙弱論便是對這些有對的和積極的見解所下底方藥。 以上是對於老、關學說底本來面目底推測,若依今本《老子》,我們便能夠瞭解得詳細一點。但要注意它是法家的道學。今本《老子》也偏重處世一方面底方術,對於道底本質也談得不詳盡。現在將其中底道論與人生論分析在下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