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許地山 > 道教史 | 上頁 下頁
第二章 道家思想底建立者老子(2)


  乙 《道德經》

  現在的《老子》是否老子底原作,也是一個問題。《漢書·藝文志》載《老子鄰氏經傳》四篇,《老子傅氏經說》三十七篇,《老子徐氏經說》六篇,劉向《說老子》四篇,可惜現在都見不著,無從參證。從經內底章句與思想看來,因為矛盾之處甚多,故可以斷定其中必有許多後加的文句。如果現存的《老子》沒經過後人增改,在文體上應當首尾一致,但其中有些章句完全是韻文(如第二十一章),有些完全是散文(如第六十七章),又在同一韻文裡,有些類似騷賦,有些同於箴銘;同一散文,有些是格言,有些是治術,甚至有些羼入經注。 僅僅五千文底一小冊,文體便那麼不一致,若說是一個人一氣寫下來底,就未免有點牽強。《史記》說,老子著書「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從現存本看來很難說與漢初底本子相同,有許多可以看為漢代加入底文字。如《莊子·天下篇》所引老聃之言:「人皆取先,己獨取後。」「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為也而巧笑人皆求福己獨曲全。」「苟免於咎,以深為根,以約為紀。」」堅則毀矣,銳則銼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這些文句都不見於現存的《老子》。其它如「知其雄…………」,「知其白,受國之垢」,「曲則全」,「深根」,「挫其銳」,則散見於今本《老子》,但表現法和思想多與今本不同。這大概是由於引用者底誤記,或傳誦間所生底你譌訛吧。或者今本《老子》是取原本一部分的文句,加上輯者以為是老子底話而成,故此現出許多斷片的格言。 漢代著作所引底《老子》幾乎都與今本不同。如《韓非》底《解老》、《喻老》,《淮南》底《道應訓》、《原道訓》、《齊俗訓》、《詮言訓》、《人間訓》,《韓詩外傳》,《史記·貨殖傳》中所引底《老子》,只有《解老》中底一句是今本所存底。可知今本是後改底本子,不是原本。

  從思想方面看來,今本《老子》有許多不調和底地方。如六十七章所立底「三寶」不能與排斥仁義禮名底態度相融洽。不重視善惡區別底道家思想,也不能與七十九章底「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相調和。「取天下」(二十九,四十八,五十七章)也不與崇尚無為底見解一致。五十四章底子孫祭祀、列記鄉國天下,生死、攝生(五十章),長生久視(五十九章),兵(三十及六十九章),「立天子,置三公」(六十二章),「聖人用之,以為官長」(二十八章),簡直不是道家底話。又眾人與我底分別(二十章),天道與人道底對舉(七十七章),都與說柔弱,說退,說屈等精神不和。這些都可看出《道德經》中所表示底思想底混雜。再進一步考察起來,老子底根本思想,在《道德經》中也有與它衝突之處。拿「失道而後德」(三十八章)來和「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二十一章)與「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二十三章)比較;「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三十八章)與「大道廢,有仁義」及「絕仁棄義,民複孝慈」比較;五章底「天地不仁」以下幾句與四十九章底「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二十章),「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二章),「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六十二章)比較起來,不能不說彼此底矛盾處很多。

  今本《老子》有些地方夾入俚諺,有些是引用它書底文句。如「曲則全」(二十二章)之後,便說「古之所謂『曲則全』」,是用古諺底證據。八十章底「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也見於《莊子·胠篋篇》。十三章底「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與《莊子·在宥篇》相同。恐怕是輯《老子》底人改竄《莊子》而來底。又如「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八十一章),是戰國末年流行底辯者所說,在老子時代恐怕也不能有。又三十六章「將欲翕之,必固張之」等句明是一種方略,與主張虛靜無為底老子思想全然不同。這文句在《戰國策》與《韓非子》中同說為引《周書》之文。所謂《周書》即《周書陰符》,或《太公陰符》,為陰謀家與縱橫家所尊崇底經典。這些文句是陰謀家言羼行入《老子》裡頭。又,十八、十九兩章底仁義等句,明是反對高唱仁義底儒家。孔子雖常說仁與義,卻未嘗把仁義連起來成為一個名辭。 仁義是孔子以後底儒家術語。孟子力說仁義,然而《孟子》全書,並沒提到這排斥仁義最力底老子。如果《老子》之說為當時所流行底,孟子不能不攻擊他。這章恐怕是孟子以後之文。在道家系統中,與這章最相近底主張是法家慎到底說法,恐怕也是慎子一派之言竄入《老子》裡頭底。這樣看來,今本《老子》直像一部從多方面選錄底道家教科書,思想與文體都呈混雜的狀態。最低限度,也可以說是原本《老子》底增改本。在《論語》及《孟子》裡,我們可以看見孔、孟底人格活躍在紙上;在《道德經》中卻不能找出老子底真性格,所以懷疑老子不是歷史人物也未嘗不可。

  然則《道德經》原本底作者及其時代是否相傳底老子又是另一問題,津田先生以為從《荀子·天論》對於老子底批評「老子有見於詘,無見於信」看來,這書當成於《孟子》以後,《荀子》以前,作者大約是西曆紀元前三百年左右底人物。武內先生以為老聃是西曆紀元前四百年前後底人物,而《道德經》當成于紀元前二百四十年頃。老子以後百數十年間,其思想傳授底歷程不得而知。現存《老子》裡底有韻部分大概比其餘散文部分較古。《荀子·解蔽篇》中有「《道經》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微」底引文。《道經》這名字,暗示著在荀子時代道家底書不止《老子》一部。再者,當時道家不但有像儒家底經,並且也有傳。《荀子·修身篇》引「《傳》曰,君子役物,小人役於物」一句,與《莊子·山木篇》「物物而不物於物」底見解相同,可知這所謂「傳」,是道傳。《解蔽篇》有「虛一而靜」、「至人」、「無為」,《禮論》中有「太一」等辭,都是出於道書底。在《老子》裡沒有「太一」、「至人」。《莊子·天下篇》敘關尹、老聃之道,說:「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這名辭後來屢見於《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審分覽》諸篇)。「至人」這辭見於《莊子·逍遙遊》:「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老子》中只有「聖人」,故《解蔽》所用底「至人」是從以前的道書得來底。《莊子》中底「故曰」底下底文句多是引用早期的道書。可知在現存的《老子》未被修輯以前當有許多別行底道家經籍。《列子·天瑞篇》「穀神不死」一段是今本《老子》所載,而書卻冠以「黃帝書」底名稱。同篇別段也有這名字。又《力命篇》及《莊子·知北游》底黃帝之言亦見於《老子》。當時的道書多半是佚了,只剩下些被采入《老》、《莊》等書底引句。打開《老子》底時候,讀者當注意到這一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