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銀龍集 | 上頁 下頁 |
銀龍的翻身(1) |
|
層層的坡上滿生著碧綠葉子的蘋果樹,像一條堆著簇花的綠絨腰帶,圍過了這片高山的前胸。它們正在沉默中展布著新鮮的生機。 山底下,從大腰帶的一端可以望見隱約在疊峰間的小瀑布,如同神話中的銀龍,白天,暗夜,風雨交織的時候,都能看得見那永遠是矯健、活動的姿態。 這處山道的入口,稍偏點,便可望見那搖動閃爍飛練似的白光,像是一個仙人安置成的路標。直對著白光,沿道有的是蔓生的葛根,平頂軟針的馬尾松,與回環曲折在澗底流著的清泉。有時路向山麓折去,突出的峰頂會遮斷了那條長而細的白光,不意地又從石壁的亂石中間漏出碧森森的潭影。不在近處,想不到那是山半腰白光下瀦的積水。深藍色的一片,很平正地鋪在疊石下的紫色圓潭中。天生成的茸茸的菖蒲,在剪齊的碧色上常常凝浮著不散的霞彩,白光便像一把永不竭盡的噴壺。 這條白光不知從什麼年代起,便比像著被叫做銀龍。相傳有人逛山給了這樣的「雅號」,原來是銀龍瀑,為省事,這一帶的山民只叫那上兩個字音。 本來在這過於冷清的地方容易有奇怪傳說,又是「龍」,自然他們便認為瀑布是全山中神秘的所在。水雲觀的道士,從他的祖師起,便與山中居民述說關於銀龍的怪事,與銀龍大翻身時的情形。 從瀑布的兩個側面的山岩上向下望去,一片一片如屋瓦的山田,在成層的果樹行與巍峨的大石中間點綴著,真像可以隨手挪動的玩具。 翻過靠近瀑布的小山頭,隔古潭不過兩丈遠,一條探入峽谷的小道——本來不是道路,只是多少年前向下溜水的石口,有時潭水淺了,便成為峽谷中居民的便道。——橫臥的、尖削的,似在浮動的五色石塊,鋪在那裡,如一條美麗的地毯。 踏著亂石從細竹子叢中穿過去,便是峽谷中的一片平坦地方。青石疊成的垣牆,長方形的山草小屋,松枝堆,都可看得見。小小的山村裡輕易聽不見狗吠。 深闊的峽谷蜿蜒著往南去,陽光在這裡從雜樹上篩落出淡淡的幽影,東面有幾條小道,是通到這群山中別的小村落去的。 西面,一望無際的高山遮住,在穀底不容易看得到落日的景致。 午後,陰影在峽谷的上面便生了翅膀。 居民用不到養許多守夜狗,為了找食與易於生長,卻有不少的雞群。晨光挾著霞氣浮上蒼翠山頂的時候,半壁與斜坡的短草上便有數不清的黃、黑與純白色的雞,一啄一仰地尋覓食物。就在這時,峽谷東岸下去的山路上,赤腳、穿笨鞋或草墊子的小學生,三三五五地往亂石上面的村落走來。 上學的孩子自然沒有多少,三間窄小屋子裡還空閒著末後的兩條長木凳。照例是不須搖鈴、排隊的,他們等候著他們的唯一的先生,早就在被松樹影遮了一半的屋中大聲讀著簡單課本。朝陽已經落到那些有美麗羽毛的雞群上,先生提著綠竹梢做的教鞭,低了頭也鑽到那屋門中去。 的確,用得到這個恰當的名詞,總算是個「教堂」,也是村中的堂皇建築。先生身軀稍稍高一點,便不能不防備上門框會觸到額角,只好彎著身子往裡走。是幾個月的習慣,不自覺的動作習為故常,他每到門前腰身便似矮了一段。 沒有特殊的古跡,不是時候好,遊客也沒有幾個。除去上學的孩子們早晚來回之外,還可聽得到山巔上的羊鳴。隔著幾個峰頭,幾道平嶺,那邊小村落的人沒有事也不常往來。 郵差沒有開闢這條道路的必要,每一星期先生可以轉過水潭與圍繞的果樹林,到十裡外的本校中去取幾份本地的報紙,以及他自己的信件。 一月,他閉居於這幽沉寂靜的峽谷裡有二十六七天。 分校只有他一個人,先生、聽差,皆憑他的兩隻手做去,並且不停地說叫。除去在那不能多得陽光的屋子之外,他可以到別人家的石垣牆裡的石磨盤旁邊吃學生家長送的新雞蛋,喝泉水沖的苦茶。 各種飛鳥的啼聲與夜間的松濤是他的伴侶。 然而這近三十歲的、目光微微近視的教師在這邊已經快到兩年了。 從一個月前,他新得了一種人類的快活趣味,像是窮極的人收受了一份夢想不到的遺產。 每個星期日的下午,他覺得能夠增加一點難得的興奮! 由這名叫杜穀的山村斜著向上去,從峽谷的東南方出口,不過有二裡山地,恰當是轉到著名勝地大道。在突出的兩崖中間原有一所荒廢的道士廟,叫做水雲觀。很小的三個院落,當著深壑的一面有一個石尖基的閣子,據說是六百年前的建築物,年代久了,山荒,路僻,廟裡沒的出息,一天一天的敗落下來。幾年中只餘下一個住持,一個做粗活的伙夫。深茂的蓬草,與露頂的真人殿互相對映,遊客也不屑進去遊覽。山民的心中認為早晚這所破廟要完全坍塌了,想不到這年的夏末它卻得到更新的幸運。 流浪的一對外國人看中了這個地點,花了不多錢,把廟裡的三間尖閣子租下來,修葺佈置了一個月,便變成了一所簡樸的山中旅館。 每逢燦爛的春日與清爽的秋天,遊人可以來瞻仰這名山的面目。古廟位置在入山的大道旁邊,凡是往那幾處大寺觀與風景險麗的地方去的,要從這裡經過,所以這外國風的旅舍確是便利所在。 自從由市內找了工人開始修理破廟的時候起,杜谷的先生便不時去參觀那些勞力人的活動。雖在暑期中間,照這邊的習慣,山中向來不放暑假,先生仍然可以在萬山的樹蔭下避暑。每隔三五天,他不辭山道的辛苦,到廟裡盤桓兩個鐘頭。有月亮的時候,往往晚上踏著月影從陰森森的穀口上逛回來。 人多,手腳的忙動,汗滴,互相唱著「來呀,來呀」的聲音,磚塊從鐵鍁上飛到半空,精巧的小尖鏟把柔軟的水門汀塗到石頭的邊緣與尖角上。工人們一面掂弄著磚瓦,一面訴說著奇異的各種鄉間故事。那終日幽藏在大松樹下教室中的先生,他每到這裡,便感到團體活動的興趣。 廟裡的工作完成,那一對外國夫婦搬來了。器具、鋪陳、箱籠、食物,也一同帶來。第二日,教書先生遏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午飯後空閒的兩個鐘頭,他喘著氣跑到廟裡,想看看旅館主人的樣子,因為以前沒曾遇到他們。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