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人格的啟示 | 上頁 下頁
將來的創造——創造「新中國大學」的原動力


  In youth She was all glorga new Tyre, -Her vesy by-word sprung From Victery, The "Planter of the Lion" which through Five, And blool she bore o, ersub ect larth and sea。

  這段詩是英國詩人拜倫(Geogye Gordon, Lord Byro)的Childe Har-old詩中的一節之首段。這首長詩是拜倫旅行意大利時由威尼司南去到羅馬時作的。他是個熱情詩人,當他在意大利時感慨吊憑古希臘的精神作詩頗多,此詩居其一。其中Tyre是非尼西亞(Phonicia)的首都,是極重要的名地。此一段意義是盛揚此地曾由血戰中而得到勝利的。至於詳解,恕不贅及,我且取來,作我這篇短文的一個暗喻的引言吧。

  「創造」的勢力,我們試一冥想可得。而且任何事業及希望,沒有不是從「衝動」中來的,二者相合,乃能使社會日有進步,而文明的發展,遂可展拓延伸至無窮期。我在此處不是來索引羅素的哲學問題,但世界上若干的事物何曾不由此中得到一層一層的結果。

  我所以要對於中國大學有所建議而用此「將來的創造」的亦即此意。

  中大的歷史及奮鬥的經過,不惟在校的同人皆所深悉;即社會上也都很明瞭。中大在今日,固然因經濟上不甚容易,遂致進行及拓展的步驟每易見遲緩,這是無容諱言的。實在以無產者的生活,然以維持著日日的衣食已非易事,況一面須時時與切己的生活相摶戰,一方又要謀企精神上的較量的容納與消化,那不能不說是困難的事。不過平心而論中大在這十年之中,日日與生活摶鬥,日日又使其精神上吸納增長,雖不能說已達到心廣體胖的狀態,卻也不至是委弱病夫的地位。其中學生的卓苦的心力,職教員的兢兢業業的苦心,這的確是不可埋沒的。我們見一個能刻苦自立且與生活奮鬥而終獲成功的人,對於他總有相當的敬視,中大的狀況,也何嘗不與此等個人相似。

  不過這並不是可以私相慶倖的。一個個人集合而擴大的法團與個人正是一樣,若因此便侈然自滿,不想更周密更迅奮的前進的途術,則所謂永久不息的創造,豈不等於空談。在此中大十周紀念日中試一回念創始時的艱難,中經的飄搖,則對於將來,正可趁此良時亟籌付突飛猛進之策,——實在這不止為一校爭此光榮,刻下國內要求于大學人才,尤為重要,而且近數年學術的研究與其應用,尤為使中國社會急遽進化的惟一工具。那麼對於將來能藉永久不止的創造力由此日始更創出面目一新的中國大學來,這個重責,不是校內職教員學生應該注目齊心共同負擔的嗎?

  中大將來應改革而籌劃之事甚多,而且也有許多人討論了。我在以下劃出一部分的範圍來,以供大家商榷。

  這一部分的範圍分二種:

  甲 關於學科方面的;

  乙 關於陶冶方面的。

  (甲)關於學科方面的 大學內的學科編制極為困難,在私立大學本來盡可有自由設施的能力,但一志及此,在在與經濟的能力攸關,因學校舍,教員,二者都與學科編上發生密切的關係。中大的財力不是充裕,自然對於擴充校舍及聘請學者的教授,大感不便。不過這究竟是另一問題,不能因此便將學科制的重要問題,置諸不論,因無論作何事務,標準是不可不定的,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只要本身的問題能由更完善的理想,計劃周至,那麼,即因有連帶的關係,不能儘量發展;盡可有部分發展的可能。即不能為更擴大的組織,而較小的組織,亦未必便不能達到。只是看預定的標準作去,多少總可不至背道而馳。我想學科的編制,就目前的需要與方法上說去,中大的學科的配置實有許多令人難滿意的地方。就是太偏重形式,太過重規則的緣故。譬如從前凡大學皆用文理工商農醫等專門學科分科。本來這是應該的,——自然因為大學是專門學術的研究所,不能不取分工的辦法。不過以現在新科學的發展,及對於各種科學的相互關連觀察起來,取絕對的分科,的確是呆板而不適於實用的。現在有種普通的現象,大學內的學生太專門了,大都為分科制所劃定了。甚至理科學生可以文字不通,法科學生少有能讀外國文書者,即同在一科之內例如文科在國文系者不知哲學的大意,在外國文學系者,不知中國的概略,這並非我的苛論,實是一般的情形。各科在可能的範圍內,實有互相學習的必要,況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的發明與應用尤貴有涵容化合的作用,絕對不是知一不知二的死學問所可收效。所以中大此後直截可以將形式上的各科取消,另行改組。分成幾部,就現在論是有文,法,商三科,然依我的意見改組後可列表於下:

  新中國大學

  (此表並不算完全,但為中大的需要及經濟上的狀況起見,故其餘學科從略。)

  這三個表固然不是極詳細的,而且也過於新奇些,但現在研究哲學的人往往將與哲學有關之學科,儘量取納,心理,論理,宗教,生物學等統統在極短促的四年之內,學習完,其實徒有其名。我們要知哲學固然可以將以上所說各學科全包在內,但內中如宗教學,心理學,生物學等在近代已成為獨立學科,各大學內皆應設專門研究方有深造。因此諸門中,其分類的繁多,與細密非單獨研究,絕不能有何用處。所以以後可酌量單獨分設此數的專門科。至於哲學卻仍然無妨獨立著。可以使在此科的學生,研究哲學的大要與趨勢及其歷史等。其第一部的乙類皆為文學類故另在一類。至丙類史地系與社會學系相連者,因然社會學與哲學等有極大關係,——與心理學亦然,但我以為與歷史地理二類,學問尤有關連,故置於一類之內。至第二部全系政法經濟可仍如舊。至三部商科,我以為商業最主要的學問,莫過於銀行及關稅,甚至各國亦有此二者的專門學校;所以無妨獨立成科,以便養成專門職務上的人材,至普通商學科,期得商學常識,如第一部內之哲學系的存在,用意相同。

  至於將來如添設理工諸科,亦可酌量此表加以分配。不過這不過是種大概的分畫。至學生的研究程序。此後行新學制大學不設預科,則學生入校應考何部,自然先有預告。入校後至於入何系,除必修的單位以外,至少有校內規定選修科目,——不可太少——使之學習,知與其本系極有連鎖的各科大意,譬如入教育系者除其必修科外如哲學概論,哲學史,兒童心理學,比較心理學,實驗心理,宗教學大意,中國文學史,文學概論,等總須有五六種以上的修習,將此種單位加入必修科之單位內同算。又入英國文學系者,則中國文史,中國文字學,心理學大要,哲學史,歷史,及社會學大要等亦須如上的學習。除此之外第一部的學生可兼習第二部的政治原理及法學通論,經濟概論等。至第二三部的學生對於社會學,心理學,中國文學等,亦須略習概要;而第二部尤多要緊,如此改組,則學生功課;雖似稍形重累,但可少得各科——尤其是與其自己所習的專科,概要不至連此常識缺乏。不過各系的分配,與選修的課目的選擇,確須經過一層極精密的考究,則規定以後庶不至名存實亡。

  至其餘附帶應以討論者,當須舉出幾科重要學科,多設自由講座,取自由聽講制,長期講學者講演各專門學術的長期論文。每學期學生對於所聽的自由講演,須明定規則至少總有幾種明切的報告書。以便考察其研究的所得。于此尚有附帶問題,即學校的考試,應該廢除與否。我以為以現在學生的惰性及程度的關係,不惟不必將考試廢止,還須更要精嚴些。不過照陳陳相因的刻板考試法,不惟不能得到絲毫的利益,反至弊端發生,損失學生自己的人格不少。此系可將刻板法的考試廢除,而代以教員在教室每月隨時的考問與每學期查驗筆記以及不定日的教學生作不可缺少的論文,考試的總數,即以此二種平時考驗加算,也不必分外高揚名榜——這實是件無意義的舉動,現在京內各大學高師女高等早已廢除,中大不知為什麼還要用此無聊的形式——止有檢查其不及格的學生單獨囑其補習,補習不好,然後降級。如此一來,可以減少學生的虛榮競爭心理(其實現在的大學生,恐怕有這等觀念,或因有此等虛榮觀念方去用功的也不多了)更可使學生用真實不願意研究的工夫。

  其次與學科有關者,則外國文程度,不能不儘量提高。這是時代演進,必須的求學的一種工具。現在各大學之外國文程度,說來實是可憐,不能談話,尚其次要的問題,甚至於學生畢業後,即連一種外國文能直接看書的程度沒有。試想大家從中學——至少的——讀起外國文來,差不多十年之功,所得如此,豈不是白費光陰呢?固然,不能全是如此,然十分之七八確是如此呢。所以以後中大的無論何科總須儘量將外國文程度提高,學生卒業,至少要明通兩種外國文,不可如前者的敷衍,以免虛糜良光。再則法商諸科重在實習參觀,文哲諸系,重在講演討論,這些瑣事,恕我不一一列舉了。

  (乙)關於陶冶方面的。 從前教育界尚規定某某種主義為學校教授及訓練上的準則,近幾年來知此等教條,不惟拘泥不適於用,而且徒托空言,也已廢掉了。不過在此時期中也不能不有相對的陶冶標準,而立下養成專才的途徑。中大向來對於此問題,似乎沒曾有明切的主張。我以為近來許多教育家所主張對於陶冶一方面的,各人的教育等皆甚空泛與實際無當。況且在近時的中國的大學生,對於將來負有重大的責任與使命,智識的力求提高,是當然的,而人格教育,卻也不可不切實講求。我想最好能注意學生的高尚人格的養成,及其對於團體生活的訓練,固然不要拘守於某一種主義之下,但這一點普遍的陶冶,卻須想法使學生領悟並且實行。我姑且想到兩種:(一)是校內作業;(二)是校外的社會事業的參加。這兩類事盡有實地試驗個人的生活與團體的生活的機會,至其詳細節目,可不必多說。

  於此有一最重要的問題。即教職員在平日須與學生以人格教育的標榜與積極的提倡是。教職員在大學中,往往不如中小學校時與學生易生親密的感情。這固然是因為人數過多,而且在成年的學生,個性甚形發達的緣故。但必須要將大學的教職員與學生使之感性融洽,如在中小學校時,不惟辦不到,亦不可必。而大體上的為學生作準則,與其能以使學生有相當的信仰,則確為重要。過於散漫,過於紛浚,則學生陶冶的功用,一點也不能收效,反足為風潮激動的真因。這都是由於教職員方面不善於陶冶所致,是無容諱言的。以上我所陳之極淺顯而且簡單,而且中大近來也努力向這面作去,不過我想最好不必多陳空言,還須切實規劃,而定下陶冶的最要義。

  這兩方面的根本改造,我認為是創造新中國大學的原動力。

  「創造」的努力,究竟不可蔑視的,由「創造」中方可獲得光榮。我謹以此二語,作為中大十周紀念日的贈言。

  此文作成後:適童君以我對於中國大學設科上的一個建議相示,其中主張,多有相同,且更為精當。閱者可參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