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況鐘的措辭


  況鐘,《十五貫》中這位為民伸冤的好官,並非傳奇的作者虛構的人物。他在明代宣德年間確實受了那時皇帝的敕命,特授蘇州府知府,在任十一年,群眾對他頗為愛護。我曾為文在《文匯報》的《筆會》上談過,不必複述。現在引用況鐘的兩句話,倒不是與他的做官如何有關,而是從引用的兩句話中可以見出況鐘既是一位清正的官員,也是能寫文章的好手,不過他沒有什麼著作留下罷了。

  朝鼓敝,禮部欲移文淮安造鼓而難於措辭,時況鐘為郎,奮筆曰:「緊繃密釘,晴雨同聲。」一時傳播。(見《玉劍尊聞》)

  為文必須對題(這個題字並不專指那一篇目的標題而言,是指的針對一篇的主旨,亦即所謂「主題」)而言。否則這篇可用,另一篇也可應用,那種文章就是可有可無的了。文章除對題外還得在詞句上斟酌恰當,該加多的,不怕重言複述;該減少的,不必添枝附葉。無論多少都處處須扣緊主題,否則與主題無關,儘管千言萬語或是簡省的幾句話,一樣叫讀者莫明所以。

  這兩首詩的句子看似漂亮,其實每首是使人「莫名其妙」,誠如引用者所謂不知是花何況是梅。這等文不對題的寫法,讀者只好像猜謎般的亂猜,還有什麼興感可言。為玩弄文字,寫作者自己也不十分明瞭的詩、文,正合乎「為藝術而藝術」的標準,其結果只可自己看看,卻與讀者無緣。

  詩文的對題與否,況鐘的措辭既是一個正面的明證,我另引兩首不對題的詩,相比之下,以為如何?

  ……近世士大夫有以墨梅詩傳于時者,其一云:高髻長眉滿汗宮,君王圖玉按春風。龍沙萬里王家女,不著黃金買畫工。其一云:五換鄰鐘三唱雞,雲昏月淡正低迷。風簾不著欄杆角,瞥見傷春背面啼。余嘗誦之於人而問其詠何物,莫有得其仿佛者,告以其題猶惑也。尚不知為花,況知其為梅,又知其為畫哉。……

  (見《滹南遺老集》)

  況鐘並非從科舉出身的舉人、進士,卻是吏員被薦拔,由於幹才升上去的。他在那時的禮部,同僚中有的是科舉之士,做慣了八股文和古董式的對偶文章,但碰到這一「移文淮安造鼓」的起草文件,要寫的明簡又要具體一些,使下級官吏有所遵承,這樣辭如何「措」法,那些「科舉之士」不免難於下筆,況鐘奮筆書此八字,不止使文件充實而且傳誦一時。

  從況鐘的這份措辭裡,可使人多少明瞭作好文章的初步道理。

  為什麼傳誦一時呢?因為頗難著筆的主題,他只用八個字,卻把造鼓的主要方法和產品的規格完全包括在內,使承辦的人們,工人們都能明瞭「禮部」對這次造鼓的主張和要求。「緊繃密釘」是造鼓的特殊方法;「晴雨同聲」是對於產品(鼓)的要求。前者是因,後者是果;前者是工作的過程,後者是過程中所得的成效。多說了辭費,但,不說的具體些則無論字句多少都不「中肯」。八個字恰如其分,無怪在那時的北京「傳播一時」。

  與況鐘為造鼓行文的措辭對看,尤可證明作文章須對題的重要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