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
588字的一個短篇——《嶗山道士》 |
|
不須引用任何理論,也不必爭長論短地作何比較,請看實際的明證。 《嶗山道士》(《聊齋志異》的一篇)一篇,我詳細計算過字數,正588個字。(本文,不加末後異史曰一小段)588個字,這在「揮豪如雲煙」的看來,真是不值計數,連千還不到,何況動稱多少萬言呢。可是試讀一遍、兩遍,放下書本忘不了,情景如在目前,諷刺的意義深入心中,你不禁微笑,不禁靜思,更進一步則不禁慨然! 這已經頗羅唕了,不應解說的這麼多。 有人物、有主角,也有他的環境和個性,有山中的道士生活,有仙術的出現,有美人的歌舞,有道士與客人的酒宴,有對話,有內心的希求和生活上的苦痛,末後是主角得意而歸,「觸壁」而醒(不見得真醒),沒出588個字的範圍。就說是文言簡淨些,變為白話,加兩倍還不過兩千字,也該夠用的了。 我不預備詳細給這篇佳文在意義上、描寫上作細緻地分析,——太細的分析反有礙讀者的直接瞭解與獲得啟發。只就主要之點略談如下。 好,這588個字的文學作品的寫作目的達到了,在你的微笑中,靜思中,慨然中,都是非常自然的,非生造硬湊,強作比附的。 從回憶說起,我在童年讀這篇時便特殊愛好,當然不是從文章長短或表現集中,富有概括力等等理論上作衡量。而讀到終篇,卻真有唐人詩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餘感留在腦中。還不是先對那個「驕惰」又想「不勞而獲」的主角作評論、得教訓,而是感到作者藝術手腕的高妙。「妻揶揄之、王慚忿、罵老道士之無良而已」。如此結束,作者更無一字的評論,或者在本文中向讀者表明王生求仙的是非。像一片清泓、一台明鏡,要讀者看過本文後自行挹取這片清泓中的淨水,向這毫髮畢現的明鏡自照面目。其次,才念及他為什麼寫篇小說,借王生求仙的經過給世人以何等啟示。 「邑有王生……故家子。少慕道」,這後面的六個字是王生所以驕惰的根基。由於是舊家或仕宦人家的後代,享受慣了,不肯也不能自己勞動,從年輕時就慕道,還不是想「不勞而獲」,想「快活長生」?所以老道士一見之下,一語點破「恐驕惰不能作苦」,這是全篇的「點睛」處,作者也為了這個才寫這五百八十八字的短篇。以後「過月餘,手足重繭,不堪其苦,陰有歸志」是第一層,作者故作回翔,留出第二層的求授小技地步。至王生看見道士能剪紙為月,招呼「嫦娥」下來歌舞,又如何有酒有食,於是「王竊忻慕,歸念遂息」。這正是用的戰術上欲擒先縱的方法,使這個故家子再來一次強留。及至「又一月,……心不能待」,遂即辭歸。「弟子在家,未諳此苦」。道士老有把握,他說:「我固謂不能作苦,今果然。」全篇至此已寫了三分之二以上,末後才是求授念咒過牆的小技,一學就會,使這個故家子滿懷高興,想借本領可達到「不勞而獲」的目的。(作者文中沒如此說,以王生求此小技的心理推測可知。)及至臨別,道士並非「無良」,還說「歸宜潔持,否則不驗」。及至回家後當然既驕且傲,炫示于妻子之前,結果是碰壁腫額,反罵「老道士無良」,實則老道士早已把這個故家子的心念,求仙的目的看清楚了。 但願讀《聊齋志異》的不要把作者精心結構的短篇草草放過,尤其是從事文學寫作的青年同志們。我們要從作者這篇作品裡,學習點「概括」、「集中」、「剪裁」和善於「突出」的本領,怎樣才能以簡練的文筆表現人物、事件,使讀者感覺滿意而且達到教育感化的目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