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
越劇《盤夫索夫》的構材 |
|
中國戲曲在事實與人物的安置上,大體可分兩種(我說的是與歷史有關的事實、人物,其完全出自空想的,不在其內);一種如京劇中的《三國》戲,隋唐時的戲,某些《水滸》戲的劇目,其取材的十之七八是根據說書或小說,如《群英會》、《回荊州》、《取成都》等,一種則僅僅借用歷史上的現成人物,就其行為,標示出群眾的愛憎,完全虛構事實,把現成人物再加上藝術的塑造,如《打嚴嵩》便是最好的一個例證。在這一種的類型中,有的雖則借用現成人物,而在戲曲裡卻還要另外虛構出與真人物有關的主要腳色,加上虛構的事實,予以渲染,傳達出公共的喜愛、憤怒,以及間接地對歷史人物加以評衡,又不背那種人物的性格、行為的真實性。這與《打嚴嵩》的表現方法稍有不同。 以越劇的《盤夫索夫》為例,記得好多年前我頭一回看這個戲的演出,認為雖然表揚嚴嵩的孫女,在那種家庭裡勇於反抗,與遭難而想復仇的丈夫合作,但總覺得在題材上不免有些強扯。後來華東戲曲會演時又上演整理後的這個劇目,覺得另有道理。作者居心虛構嚴氏曾氏的後代關係,並非專為戲劇的巧合性,而是藉以顯示群眾的好惡,從這一方面打擊嚴嵩父子和趙文華的兇狠、惡劣。 這個劇目的整理本和原本比較,自然是後來者居上,在這裡不專作討論。我還是談本事,以便有助於觀眾的瞭解,對這個劇目的創造或有更深的體會。 按史傳上的記載,鄢茂卿也是江西(豐城)人。在嘉靖三十五年他已升官到左副都禦史了,可是早就巴結上嚴氏父子。恰值那時戶部「以兩浙、兩淮、長蘆、漢東鹽政不舉,請遣大臣一人總理,嵩遂用茂卿。……」他一手把住全國的鹽政,自然是發財謀利的「泉源」,又有嚴氏的靠山,到處「市權納賄」。他的奢華生活至以「文錦被廁床,白金飾溺器」。他的罪惡多端連「虐殺不辜」都有。後來嚴嵩失勢,他當然也被他人參倒,以贓銀關係「戍邊」充軍,總算落了便宜。《盤夫索夫》中把他拉入作一個沒出場的腳色,據曾榮在開場獨白時說是他家被奸臣陷害,滿門被斬,他改姓張,投奔杭州他的母舅。 在路上遇見鄢茂卿的坐船失盜,把他也當竊賊捉住,及至看他清秀,認為義子,帶往北京嚴府試驗才學,又被嚴嵩看中,遂把孫女與他作配。劇作者轉了好大的圈子,為的是要湊成曾榮與嚴蘭貞的婚姻。觀眾對此信以為真的自是少數,好在這只為劇情發展與矛盾而造成的虛構背景,真假與否,在觀眾心目中無大問題。獨有曾榮說鄢茂卿坐船失盜,這與鄢任鹽政總理,時在江浙道上往來有點暗合吧。 當然,歷史性的戲劇並不是把歷史分毫不動地搬上舞臺,小說、詩歌尚且不能這樣,何況須要立體表演的戲劇。 劇中嚴蘭貞有無其人,(明人傳奇裡也有讚美嚴嵩的孫女,幫助一個少年解元逃出她父親的陷害圈套的,如《飛丸記》。不過男的名字是易弘器,女的名嚴玉英。這與《盤夫索夫》或多少有些關連,但不重要。)無可考,即使嚴嵩有孫女,也當然不會有這種婚事。至於曾榮,據「華東地方戲劇叢刊第五集」,這個戲的前記說:「……明代嘉靖時,嚴嵩,嚴世蕃父子專權,構陷三邊總制曾銑,曾銑之子曾榮逃亡在外,嚴之黨羽鄢茂卿不察,將他收為養子,改名鄢榮;嚴嵩見其才貌出眾,以孫女蘭貞配與為妻」。不錯,曾銑在嘉靖二十五年夏以原官(副都禦史)總督陝西三邊軍務,禦敵有功,這就是劇目前記中所說的「三邊總制」。 他有才力,懂軍情,善攻守,那時朱厚熜(嘉靖)十分誇獎他,贊許他上陳的恢復河套的八議,並且下了「今銑倡恢復議甚壯,其令銑與諸鎮臣悉心上方略,予修邊費二十萬」的旨意(如曾銑上奏欲西自定邊營東至黃甫川一千五百里築邊牆禦寇費用,)曾銑又與諸邊鎮巡撫條上方略十八事,還是「優旨下廷議」,及至廷臣拍合這個反復無常的皇帝的旨意,回奏「一如銑言」時,朱厚熜忽而來了一個大轉彎,「出手詔諭輔臣」,切言如無把握,不能按曾銑的話辦此大事。於是事情變了,廷臣們再議時,得到皇帝意圖的手詔,自然望風轉舵。嚴嵩方與站在曾銑一邊的輔臣夏言鬥爭,極言河套必不可複,說是以前擬旨褒銑他都沒預聞,顯然是夏言獨斷獨行的事。這樣才把曾銑逮到北京去問罪,又加上仇鸞的一段,嚴嵩遂替原在獄中的仇氏(以前是曾銑領兵時的部下,被曾劾奏下獄的。)草疏,說曾銑克扣軍餉巨萬,連帶曾銑的兒子曾淳也下了獄。後來曾銑問斬,曾淳押獄追銀,幸而沒死。這就是劇中所寫的曾榮?或許作者是指的曾銑的別的兒子?概無可考,也不必考。 倒是敘鄢茂卿坐船把曾榮救了上來,認為義子,改名鄢榮,這與鄢茂卿的官職多少有點關合,自然,編劇本的不需用這種關合,一樣借用人物虛構故事。 至於趙文華比附嚴嵩,屢掌兵權,尤其是在江南一帶種種行為自為廣大群眾深恨痛惡,所以在這個劇本中借嚴蘭貞「索夫」的關係,把他刻畫的十分狼狽,最後還得立了字據,恭送這對夫婦回去。是劇作者從正面對這個奸黨的攻擊,與對鄢茂卿的暗寫不同。趙文華是浙江慈溪人,偏偏他得到嚴氏的信任,幾次被任命到江南去防倭,一時江南浙江的文武大員都得聽受他的指揮、參劾。他的為非作惡也是江浙一帶的人民吃虧最甚。我以為在地方劇中像這個劇本從正面攻擊趙文華是一特點,卻偏偏又是越劇的老劇目之一,或與明代的浙江人民痛恨趙文華倚仗權勢糟踐地方有點關係。因為身受其害,知道得更為清楚的緣故,所以憎惡也分外強烈。這雖是我的臆測,卻似乎不無道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