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離亂十年》序


  一般說法,以為身邊瑣事,限於一個人的觀感,當此時代,不宜寫為文章,強人徒費時力精神。但這話殊嫌籠統,哪個文人,不是直接間接,多多少少,將其己身所經所念所見聞的,用種種方法達出。至於有無意義,並不在事的瑣屑與偉大,而在作者的人生觀與其情感的真摯與否。譬如杜甫詩裡,盡多對於小雞白魚紅花茅屋的描寫,盡多命兒子樹雞柵叫童豎摘蒼耳的感懷,並非一首首一句句全是「致君堯舜上,許身稷與契」那樣話。然而極瑣極細甚至極俗的事,都變成了他的好詩。又如盧梭的《懺悔錄》、高爾基的《母親》等震驚世界文壇的不朽之作,雖時代不同,思想各別,然在這種著作裡,其為身邊瑣事則無以異。他們並不板起面孔,儼然以大道以訓言教誡世人,使讀者望而生畏。反之,把自己的幼年或青年的生活,瑣瑣碎碎,和盤托出,甚至就連世人俗見以為不可告人的自己的衝動情熱,亦複述出,為什麼感人?為什麼價值永在?

  並不是題材的瑣不瑣,也非身邊的瑣細便不能寫,要在是寫作的態度如何,情感如何。

  盼望這類記錄,當時身經的抗戰期中的著作,能夠多多刊出,給那場偉大悲壯的史詩,多留下幾部插曲,也使人不易把那段艱苦的歲月,被當前的紛擾忘卻。即使是身邊瑣事,是這樣的有關國家民族的身邊瑣事,則瑣細中固有其價值所在。

  抗戰八年中,多少人流離死傷,艱辛苦痛,整個說是一部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悲壯史詩。就這其間播蕩沉浮的個人說,我想每個有心的中國人,具有其永久記憶的寶貴經驗,縱然所處地方不同,所經過的生活不同,所負的任務不同,但除卻毫無心肝者流,如果總集起那漫長的歲月中的己身經歷,筆記出來,豈止是自己的記錄?無論如何想法,總與那個偉大的時代,以及社會人心的變動,在在有關。但勝利已過三年,至今則連這等直抒胸臆,記述當時情況的著作,並不多見,更不必說因八年血戰而啟引出的劃時代的偉著了。自然以種種關係,執筆與印刷,都有許多困難,可是我們的創作力,甚至翔實的記述文章也如此闕少,不能不令人興歎!

  哲淵女士以有限時間,並沒意匠經營,有意的使成為文學上的著作,但就娓娓而談,平直敘達,已足動人。不妝點,不彎曲,不矯飾,自有明白如畫的長處。原是內容的生動,比起有意修飾的佈局文詞實更重要。何況一切都是真實的記錄,戀情與戰鬥,個人與國家,打成一片,結為一體的生活表現,此中自有真境。

  哲淵女士于每日公暇與理家務照顧兒女之餘,以半年工夫寫成此書,校樣印成,出以相示,使人讀去不易釋手。她本身與玉廬先生的經歷以及情思蹤跡,變化錯雜,拋開文藝不論,其中情感之真切,風物之描繪,前敵抗戰之窘苦,後方生活之艱難,雖處處以個人為基,而在在都有此一時期中國與強敵抗衡的社會縮影。除此外,作者的熱誠真感,尤其是超乎文字以上的特點。

  作者與玉廬先生心囑略寫閱後所見,遂拉雜寫此,視作「常談」便好。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