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批評的精神 | 上頁 下頁 |
美育的目的 |
|
《曙光》第一號,我曾於通訊裡邊討論美育問題,因為當時說得瑣碎,不能十分顯出美育的真義來,所以我再作這篇《美育的目的》去申論申論。 什麼是美育? 人類是有感覺有理性的動物,所以一切外物的印象,傳達到身體上的官能,便立刻使人的精神起一種變化。「鳥以鳴春」,「蟲以鳴秋」,也算是物性的自然,為什麼人聽了那種鳴的聲音,便有怡樂和悲淒的分別呢?花啊,樹啊,雲霞啊,山水啊,凡是眼能看耳能聞的,這些感觸,本來和我身體上沒有絲毫關係。為什麼聲和色和時間空間一切的變化,都能啟發我的靈性,惹起我的哀樂,使我自己不能作主,去隨了身外的東西為轉移呢?這是一種什麼威權的使令呢?根本說一句,便是感覺和理性的能力。感覺和理性,在人身上有容納選擇的力量去對付外物,是人人所必具的,因為人人所必具,所以外邊的事物,能引其天然的情緒思想,以表現人類的本能。 (二)社會上的目的。美在社會上的目的,大約可分兩種:即一在靈性與宗教上,一則在經濟上。我們有時聽到強烈高度的音樂(Strong or Uplifting Music),可喜可賞的繪畫(Painting)雕刻(Sculpture)演劇(Acted Drama)與文學(Literature)或其他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著增高社會同情Social Sympathy的感覺。社會同情的力量,非常之大,能以將人的理性、感覺,隨與俱化,不能自己制止。或者有時以美的主觀,無論在天然的或技術的裡頭,以真實安慰的力量,使人墮入宗教的生活,雖不是美育的終極目的,然也可見美在社會上的效力之一斑了! (一)心理學上的目的。美術為含有快樂意義的物事,也可說是超越一切的(Above all other)。當著美除了己身的欲望,以至於成立或是消滅,實在是種可驚歎的事。具美的目的是使我們喜悅,不是使我們饑餓(A Beautful Object makes us glad. Without the same time making us hungry)。如康德(Kant)所說「愉樂的前進」(A Joy forever)是同一意思。人人果能將這個意思滲透,確立真正的人生觀,就是言語行動,或見於文字上,或發於事業上,皆無處不表現其高尚、優潔、公正。因為他能先受這些高尚優潔公正的教育,所以於「日新月異」裡,能將所有的感覺理性全為美所支配,所驅使,一切惡濁的心思,邪僻的行動,不用拒絕,自可沒有的。不然,就算天天去讀「誠意正心」的書,說「規矩準繩」的道理,是絲毫無用的。這全是心理學上的關係,因為美是具有改換心理的勢力的。 所以美在心理學上的目的,是以高潔的景物,思想,教化,以達於人類之纖維,感官應之,而起超絕一切的快樂,使外物與感官相調和,感官又與情緒相調和,於是引起人性的本能衝動,而生出選擇的概念。所以精神萎靡,可以使之煥發;心思鬱悶,可以使之暢快,因心理上的改變,遂能改變人生,其效力如此的大,都是美的力量。雖說有時美也與其他感動相混,譬如批評一個有價值的畫,同時就要問他值錢多少,或者見一建築很好的房屋,同時願意據為己有。但這與美的價值是無關的。至於一切美的表現,全隨著靜思純粹的愉樂而生,因為美為情感的生產物,絕對不能因為激動,使之消滅的。人的心理,變化無端,所以美的啟誘引導,也須利用他的優長之點,以養成人的高尚教育。這便是美育在心理學上最大的目的。 至於美的表現與其生存與經濟上的效用,更是繁多普遍。不論在家庭或社會上所接觸的,這些事實,實在不可勝計。因人類分別美和不美的差別,不是什麼很難於區分的事。譬如有形式極適合的一處好房子,他處也有一處建築不宜的房子,兩相比例,美惡的分別,很容易見,美惡既見,則我們經濟上的選擇,也易於決定,從善去惡的感情,人人所同有的。經濟的效用,也就由此可見。若不適合的事物,不止在物質上我們是以不經濟的眼光去看他,就在精神上,也有很多的損失。所說經濟的目的是:無論什麼事物,不調和的痛苦,實在給我們留下許多不快的感覺,然欲使一切能夠調和,便是美的最大作用。一有調和,而經濟的目的也可達到。 譬如將美的經濟的道理引用到一般瑣屑事務上,如懸掛畫片,整飭家具,置放桌幾,整潔盤餐,有園林須收拾清潔,樹枝灌木應該如何去修理,院子啊,房舍啊,草地啊,都須使他有優潔美麗的次序。就是一個籬笆,一段牆的佈置,也須使與美度相合,即下至於一帽一領的細務,皆處處與美相關。所以無論什麼事物,他的顏色(Color)、聲調(Sound)、狀態(Manner)皆須勻稱適合,使人一見一聞都能生出調和(Harmony)的感想來,那麼美的意念,自可容易有得。我上面所說的,不止是物質上的愛好,也確乎與人精神上有要緊關係。因有經濟上的功效,而美的真正表現,也在其中,即美育的目的,也由此可以明曉。 美育既為教育的切要問題——像我以上之所說的,然而根據此處,卻發生了一個疑問:美的生活是利己呢?還是非利己呢?美之能引啟人類天然靈性,就只使自己能以感受美的感覺呢?還是連類和他人也有共同關係呢?關於這個疑問,我可以從一首西洋《野薔薇》(The Wild Rose)詩的意思裡去說明:作者意思是:「有芬芳的薔薇,獨生在田野中,設方我所採摘,還不如任憑風雨去摧折他的生機。又設為問話道:他獨處著能安適嗎?是不安適的,他是借蜜蜂的力量以傳播花粉,而使其花蕊豔美。然而蜜蜂亦須吸收他的花粉,以為成蜜的資料。」這首詩的大意如此,只是認定無論什麼事物的美不是預備著為己所獨享的,是當貢獻於大家的。就是美之成立,也須有比較而來,沒有惡,焉能顯出美來,沒有美,又焉能顯出至美來。由此可見,若是一個人,獨立於社會之外,則一切的美,反不如在群眾之中,見得明顯,無論天然的美與技術的美,創作的或享受的,皆有人我的關連。因為美既為人類性靈中的特質,而此性靈與外物又相關至切,就中外物與我身相關之最切要的,就是我以外的人。 設若將最有價值的雕刻品,建築物,放置在撒哈拉大沙漠裡頭,或是在北冰洋人跡不到的地方,那麼他本身美的價值乃等於零。又譬若獨居荒島,卻天天去作極超妙的詩歌,極諧和的音樂,雖自己有時覺得愉快,然而沒有他人的批評和他人的感受,美的限度,終於有限。所以「樂與人同」,美的限度才可擴大,我有美感貢獻於人,人有美感也以與我相誘相感,沒有停止,這樣美的價值越發可以增高,人類向上的生活,也就可以漸次高尚起來。所說非己身生活的愉樂(Unselfish Joy of life)便是這種道理。野薔薇詩的意義也是這樣。而且無論美的種類是什麼,沒有對象是不能成立的。沒有對待的東西,又那有善惡優劣等等的分別,既沒有一些的分別,又怎會知道是美或不美呢?人若純粹認美是利己的東西,那麼美之為美,還不同金錢權勢是一類的東西嗎?又何必去提倡美育呢? 美的教育,既為人類所獨有,然此外尚有兩種意義要補說的。美育還有兩種目的,就是:一為心理學的目的,一為社會上的目的。 美術是滿足人類喜樂與欲望的表現,此種表現可於音樂上(Musical)、繪畫上(Pictarial)或詩情的想像上(Poetic imagiantion)分出其優劣、異同。即照這幾種說,絕非其他動物所能有,確為人類天然的本能,是什麼緣故呢?就是人類的感覺,理性,能以充分發達的緣故。以人性有感受美術的天然功用,所以用美育去涵濡教養他,一面引誘他的性格,使之日即于高尚優良的地步,一面去消滅他的精神上的點汙,思想上的煩悶,使其天性盡情揮發,到了光大至善的時候,那麼人類社會還不是一片極樂土嗎?最大的技術實能表出最大的勢力遍于人生,而美育尤為一切美術生活的綱領,能充其全力以普及於世界。 美是利己的?還是利人的? 既然明白以上的道理,就可知無論何種美的生活全是我與他人兩俱相利的。所以說:用美感教育,能夠借著達到真善的目的,更可以了然了!這種教育事業,絕非只為一人計的,是與社會相關的,設使世界只是一個人,要教育作什麼呢?美育的目的也正是如此,不能為一個人所私利的,原是以自己的性靈啟發,利及他人的。 美育的兩種目的 教育為人類特有的生活,而美育尤為人類所獨具,因為美之為物,既是超乎物質對象,就絕非人類以外,其他動物所可有,各動植物己身的美,為天然的美,非美的教育所養成。人類的美育,The Arsthetic Education of Man為Schiller氏,所創的話。他的意義,實能包括美育二字,沒有剩義。因為美術既是為人類感覺,理性中所特創的東西,為人類脫卻獸性(Animality)生活以達於合理(Rationality)生活的橋樑。舍此以外,人便沒有其他勢力能夠勝這個責任。 好好的人類,為什麼要有戰爭的事實?為什麼要有猜忌恨惡的性情?一切眾生,又為什麼必定有人我相的差別,種族階級的區劃?到處說文明,為什麼社會上的罪惡,一天一天的多?時時倡進化,為什麼人道仍然黑暗?若說人性是善,那麼惡事是怎麼來的?若說人性不善,將來世界的沉淪,如何救援?這到底是何原因?總而言之,就是人類的美育,未能十分完成,人類的感情,未能優美調和。所以人的品行、天性,都為外來的物欲所遮蔽,到處裡「小我」的意見,不能化除,公正良美的本能,不能「光被世界」。由此看來,美育對於人生,是何等重要!人類的美育,應該如何提倡! 以上兩種目的,皆與美育有相通的關聯,雖說不能分得十分清楚,但心理上的目的,是較重於精神一面,社會上的目的,是較重於物質一面。總說一句便是:欲求思想或事物的調和,以達到真美的表現,而合於美育最後的目的。 結論 什麼是美育?詳細說起來,實在不是三兩句話能夠說得清楚。若從簡單說,便是利用人類本能的衝動,以超於物質對象的美的教育,去啟化涵濡他,使人類的教育,達到完善的目的。教育的極軌,也不過使世界上的文化,日日增高,人類的幸福,日日向上。海爾巴脫(Herbart)是近世的教育大家,他所著的《教育學》(Science of Education)有云:「真正之教育,完全無缺,蓋教育必有其目的,無目的非真教育也。無目的之教育,非以心理學為基礎者也。」海氏乃是主張以倫理學定教育的目的,心理學定教育的方法的,既是教育必以心理學為其基礎,而心理學中分為三大部,就是知情意,知情意的極軌,便是真善美。真和善誠為啟發知識、鍛煉意志的秘鑰。然而若要使情緒優良高尚,卻獨有用美育去養成他,別也沒有其他的好法。 感情是人類不能缺少的,沒有感情,就是知力、意志十二分發達,也沒有可以調劑融洽他的東西,人類本能的效力,也要消失。雖說感情是有善惡兩面,但所以要美育,就是去發達善的一面,藉以將真善達到完全的地步。我們終日裡忙忙碌碌,求學業增進,求世界文明向上,雖說要利及人類,但都是先求自我的感情暢適。自我的感情既已暢適,而知力增高,意志表現,當然是隨著前進的。最近蔡孑民先生曾在《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文中,有一段說:「用美術的教育,提起一種超越利害的興趣,融合一種畫分人我的僻見,保持一種永久平和的心境。……」這便是美育最適合的一種原理。 人類的美育 現在中國的美育缺乏,實是非常可慮的事!蔡孑民先生在《文化運動不要忘了美育》文裡,說得也算痛快了!我作這篇文字,也是稍微說說美育的要緊,願教育家或是研究教育的人,都不要當作這是一件不急之務。快快起來研究,提倡,怎麼施行,借此將可憐污濁的中國社會完全改造方好。 一九一九年十二月《曙光》第一卷第二號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