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繁辭集 | 上頁 下頁
道德的自律性(一)


  在惡氛橫流,正義淪亡的現在,提出「道德」二字,大概或被目為不識時務?但欲補救各種危機,與已成的紛擾現象,是否除開「力」與經濟的支配外,還需要精神上共同遵守的信念?

  正如飲食一樣,天天不能缺少,而卻最容易被人忽視。「道德」並不是迂闊臭腐的事物,我們日常生活,無論它是合乎道德的,或違反道德的,無時無地不與人的行為活動有密切關連。道德本難有絕對的標準,時代變異;社會的上層機構既非一成不變,倫理的相迎合,相衝突之點,自然到處可見。如忠君,如愚孝(割股等),如婦女守節,往古時代以此為值得讚歎,頌揚;可貴難能的道德行為,現在說來不值一笑。更有親殉君父,身報友朋諸事,豈能行於今日。但道德行為的表現方法縱有變革,而道德的釀化卻不以時間的阻隔而異其原理。說來太長,不詳解釋易生誤會。簡略看法,如忠,如信,如養廉恥,如勵仁愛,雖政法的制度不同,經濟情形的改革,教育思潮的紛歧,科學力的發展,而無論哪一個有文化的國家民族,其群體中主要道德的標示,仍然不能不遵守這幾點,也仍然被尊重而鼓勵實行。

  物質生活決定了人類環境,同時也決定了人類精神的活動,變更過人生倫理的標準,卻未曾淆亂過道德原理的尊嚴!在哲理上講起來,「知識即道德」是一句顛撲不破的名言,但人類知識漸次發達後,第一步須先明瞭人與人間的關係,——亦即自己對於人,對於社會應持守的態度;與人與人間的行為的主要標則。明瞭屬「知」,——知識;進一步須表之于行為——實即同時表之于「行為」。「行」即顯示道德的尊嚴性:利己者受人唾棄,利群者得人欽敬,言行劃一,信守勿渝,類如這樣人生的知行,並不因社會機構——政法經濟的變革遂變其質(只是變更了行為的對象),所謂道德的自律性在此。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