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繁辭集 | 上頁 下頁 |
道德的自律性(二) |
|
「知識即道德」正見出道德的真實性,與對客觀方面的適應,因時,因地,有廣狹久暫之不同,可以說是道德目標的伸縮性,如昔日之忠君,現在則忠於社會;昔日的重愛家族今則重愛國家;其標的異,其質則同。曰忠曰愛,不但其本來意義堅實存在,即其為道德的質素何曾變更。于此更顯見道德自律性的尊嚴。 這句頗不易解的話,與「知識即道德」之意並不衝突,精細尋思反見圓融。 人生倫理的永久基礎,誠如黑格爾所主張:「既非純從客觀的法則中得來,亦非純恃主觀出動機便可決定,它是存在於群體間每個人的具體生活之中,一方受客觀的法則的制裁,增益;一方揮發個人的本性。」兩相融和,兩相調劑,人群遂獲得進化的機能。人生倫理的永久基礎遂能穩定。在我與物(此物字須作廣義解,不限於事件或物件)。融和調劑的境界裡顯示出道德的重要。 道德的自律性,由於個人對環境的決定,或環境必決定個人的行為思想,而給予以反射的意志。 因此,所謂道德絕非教條,亦非對付客觀法則的義務,它是連結人類生活的粘合力,是人生倫理的永久基礎。自初民社會有形成的組織後,人類的思想行為脫離不開道德的律令。不過這裡所謂道德,不是格言、教規,不是義務,更不是限於某種字面的簡單概念。話說回來,由於人群逐步進化,闡明了我與物的密切關係,如何使之發展、融合,應知怎樣做去,怎樣想去,方不背于人生倫理的常則,與昭示個人自覺與活動的普遍性。這其中的質素即是道德。自我約束與對物有自我的決定(那自然與反射意志有關),即是道德的自律性。 談及此當然會牽連到多少問題,……人類如不向著人生倫理的常軌走;如不能自覺其活動的非普遍性,那就是將道德的自律性完全喪失,個人不足惜,而群體卻受其擾亂,災禍。由於知識先走入歧途,或失掉了自我的真實指導與約束力,或無反抗環境的意志,俱能生此惡果。——不是無其他原因,而指導制裁知與行的道德的自律性,卻握住了人生倫理的密鑰。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