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王統照 > 北國之春 | 上頁 下頁 |
牧馬場 |
|
相隔不過百多裡地,而這城外的風物——尤其是雨後的郊原令人有新鮮的感覺。那樣清曠與廣遠潤軟的土地,稀疏的樹木與沉靜的天空比著洮南城外的風沙世界太不同了。當我與賈君沿著西門大街出城之後(這邊尚有土城的余址),向遼遠處望去,覺得十分爽暢。工作的農人們方自田間歸去,因為正當午飯的時候。雖然這邊氣候晚,麥子才在地裡露出寸多高的芽子,然而種菜的人家已在钁土,用肥料,正忙著了。一點風都沒有,我們漫散著向西南方那片約有二裡多地的房子走去,除掉一二家住在城外種地的人家的土屋子外,是看不到任何生物的。 昨天以K的介紹遇見過東北陸軍軍牧場的L主任,約定今天去參觀那些雄駿的馬匹。途中我們回彎著走遠了,到了牧場左右已是下午兩點。找一位灰衣兵進去通報之後,不很高的L主任(也是在日本習陸軍的老學生)穿著外氅高筒皮靴出來,在兩扇黑大門外同我們握手。原來這西面的房子是辦公處,東面的空場與泥牆房子方是養馬的地方。他說可惜來晚了一會,天天放馬的時候已經過了,現在只可到各屋子去看改良的馬種。 牧馬的兵士多數是中國人,有弟兄二位是白俄,自然他們也一律穿灰布制服,吃大饅頭,不過薪金是加倍。這不止是因為他們是外國人,乃由於牧馬的技術的酬報。原來這兩位是在海拉爾私人經營牧場的,他們原來有牡牝馬——阿爾洛夫純血種的——四十七匹,後來統歸軍牧場中收買過來。所以名叫沃輪鎈夫的兄弟,也隨同來作了雇工。現在這場中的馬匹——各種的馬與新駒在內,已經有兩千多匹。特別優良的馬與馬駒分養在個別的小屋之內。我們看了有七八間屋子中的馬,多半是生過一年,或幾個月的馬駒,小屋子中的溫度調節得非常適宜。臥的乾草不使黴濕,吃的食料都有分量,每天散放的時候有一定的時間。經L主任的說明,我才知道關於馬的醫療,蹄鐵,衛生,食料,都有深明的講求。我看過幾匹阿爾洛夫純血種的高馬,那個青年的俄國人將韁繩一抖它便將兩個前蹄向上拳起,人立起來,做成一個美觀而快樂的姿勢。這種馬多是全身純白的良馬,身長有八尺以上,高度自然也可觀了。突出的如鐵卵的眼,厚而不笨的蹴蹄,由脛骨到膝蓋以上的滾元拔起的曲線,自有它們的周身的美點。既不是骨格的過於棱削,又不是肉的臃腫,圓股,長頸,前胸有的是曲線美——自然也就是肉體美。令人聯想到自來讚美馬的種種名辭,什麼神駿,驃騎,骨相的雄偉,與姿態的高亢了。那些馬駒們雖小也有其身體的特點,自是不同於終天拖著鐵犁,載著鹽包的農人的乏馬。看它們傲然自足,或是自然的活潑的神態,似是不知道它們也有那些困苦憔悴終夫在人家的皮鞭下的同族。 談起馬來,我知道了在這裡一些關於馬的知識。本來蒙古人是所謂遊牧的民族,直到現在仍然是大多數過著那樣的生活,靠近這邊,劄薩克圖,鎮國公兩旗之內有的是可愛的水草,而烏珠穆沁是蒙古最著名的產馬區。與這兩旗壤地相接,他們的牧畜事業很發達,而所產的良馬也甚為馳名。在從前時,這兩旗的牧畜在哲裡木盟中當推第一。經過民國初年的烏泰變亂後,那些沒有抵抗的內蒙古人,或更遠地搬到外蒙去,有的被擄去做了奴僕、因此他們的牧畜事業也大受損失。不過現在總合起這兩旗來,羊在十五萬隻以上,牛二萬余頭,馬萬餘匹,按照人口分配比例看,真還不在少數。可見地理的關係與人民的習慣都適於經營這樣的事業。 我們每讀有關蒙古人的歷史,自然會想到蒙古健兒鐵蹄下的力量。直到現在,歐洲人對十三世紀侵入歐洲的蒙古人呼之為Tartar的著書立說,便感到異常之恐怖。使人聯想到那些紅黃衣服的斜視的青年,執著晶亮的利器,騎在他們的善走的駿馬上,橫行於歐洲北部的厲害。因為蒙古人既沒有安土重遷的意識,又是性格非常強悍勇敢的民族,自幼小時候便習會了騎馬,射箭,青年時代以上陣衝鋒為他們的榮耀事業,所以牧畜固盛,而牧馬尤見重要。他們又是逐水草而居,沙漠的地帶親戚文件的往返除了馬外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故馬的用途最廣。聽說他們牧馬的人往往驅著幾百匹的馬群,到幾百里以外去,幾個月不回來,除卻找多水多草的地帶以外,還要向鹽池、城地移動。因為馬吃過鹹的東西之後可免瘟疫。這真是一種海闊天空的生活了。牧馬的人在沙漠中露宿,吃著炒米,幹肉,看著太陽,星光,作行路的指導。每天在樹木上折枝以表其所往的方向。但這是指牧馬者而說,至於牛羊便不能遠離開它們的主人的地帶了。 東北軍牧場一方為軍隊用馬改良佳種,一方卻負有利用科學方法改良牧畜的責任。另在屯墾署的農政處設了一科,專司牧畜的調查及改良各事。凡民家畜有牝馬的都可以與軍牧場的佳種馬交配,不取分文。每年創辦賽馬會,不賣馬券,藉資比較,捷足善走的還得獎勵。現在的洮安以及鎮東突泉三縣均已劃定為興安馬政區域。 在場中看見過一匹英國良種馬,據說是花用近一萬元,費了許多事買來的。每天可以走六百多裡地,身長與高度並不及俄國馬。L主任說這邊因為款項的關係還不能多買優良的馬種,但就現有的說,在國內已經是第一個軍牧場了。 回路上與賈君談著,我們新見識的種種的「馬話」,來回十幾裡路並不感疲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