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芸齋瑣談 | 上頁 下頁 |
談改稿 |
|
傳說《呂氏春秋》成書後,懸之國門,千金不能易一字。 我常想:這可能是一種神話。事實上,任何人的文章,不會一個字也動不得。但又聽說,當代有一位作家,前些年,他的一篇文章,被選入中學課本。編輯認為有一個字,需要改動一下,他不接受,請葉聖陶去和他說,他仍堅持不改,而終於改不成。這真的成為千金不易一字了。我不知道是一個什麼字,所以也無法評議其是非。 如果關於呂氏之書的傳說,是為了說明這部書,經過作者反復推敲修改,文字上已經完美無缺,沒有多少指責的餘地,那是可以理解的。對後來的作者,也是有教育意義的。但絕非說一個人的文章,就可以做到一個字也不能改動。 「敝帚自珍」也是我們的一句老話。又有人說,人們偏愛自己的作品,像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但不管如何自珍與溺愛,總還是允許別人有所非議挑剔,當然,也要看非議挑剔得是否得當。 別人大砍大削我的文章,特別是已經發表過的文章,例如《荷花澱》,一處就刪去八行,二百餘字,這是我寫過文章,表示過抗議的。前幾年,有一位中學老師為一個部門編選業餘教材,選上了《山地回憶》,寄來地對此文的修改清樣。只是第一段,我就看到,他用各種符號,把原來文字,刪來改去,勾畫得像棋盤上走亂了的棋子一樣。我確實是非常不愉快了。我想:我寫的文章,既然如此不通,那你何必又去選它呢? 但是,對於編輯部提出的,個別文字的修改,我從來是認真考慮,虛心接受的。因為我知道,我的修辭造句的功夫,並非那麼深厚。 現在,大家又在推崇我們古代文字之美了,都在欣賞古文古詩。那些作品,讀起來就是好,也真有它們的生命力。我體會到,古人的這些傳世之作,其產生,固然因為作家的才力,更多的,恐怕是他們修改的功夫。他們的文章,篇幅都很短小,但絕不是一揮而就,就認為盡善盡美。而是改過若干次,即不是一次兩次。傳說王勃是才子,他的外作《滕王閣序》,也不會是沒有修改就定稿的。 古人寫了文章,很多是貼在牆上,來回的念誦,隨時更易其文字。寄給朋友們看,徵求意見。十天半月甚至半年一年的在那裡用功。每一個字都印在心裡。是這樣寫文章的。 越到老年,我越相信:好文章是改出來的這句話。如果我們讀書,不只讀作家的發表之作,還有機會去研究他們的修改過程,對我們一定有更多的好處,可惜這方面的資料和書籍,很少很少。 1983年9月7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