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耕堂文論 | 上頁 下頁
答吳泰昌問(1)


  問:請談談生養您的環境和經歷,是否有效地促使您成為一名作家,並在您的創作上留下怎樣的印記?

  答:你從我寫的自傳和一些回憶散文中,可以知道,我的家庭,我的少年經歷,都是很平凡的。有一段時間,雖也有志于文學,但所得實在有限,不足以糊口,所以知難而退,到鄉村教書去了。但是,從一九三七年的抗日開始,我經歷了我們國家不同尋常的時代,這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有幸當一名不太出色的戰士和作家。這一時代,在我微薄的作品收穫中,占了非常突出的地位。

  問:「當我寫第一篇小說的時候」——這個題目您有興趣談論嗎?

  答:我寫的第一篇小說,發表在保定育德中學的校刊《育德月報》上,時間大概是一九二九年。那確實是一篇小說,因為這個月刊的文藝編輯是我的國文老師謝采江先生,他對文體要求很嚴,記得一次他獎許我另一篇作文,我問他是否可以發表,他說月刊上只登短篇小說,這一篇是散文,不好用。但是那篇小說的題目我忘記了,內容記得是寫一家盲人的不幸。我的作品,從同情和憐憫開始,這是值得自己紀念的。第二篇發表的是寫一個女戲子的小說,也是寫她的不幸的。

  問:您在《文學和生活的路》一文中說,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如果把人道主義從文學中抽掉,那文學就沒有什麼東西了。請您更詳細具體地說說文學與人道主義的關係,您理解的人道主義包含哪些具體內容,您是否認為有一種普遍的屬￿人類本性的人道主義?

  答:所謂人性、人道,對於人類來說,應當是泛指的,是一種共性。人道主義,是一種廣泛的道德觀念,它是人類生活,人類文明,進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人類,由於共同生活的必需,產生和發展它的道德、倫理觀念。這種觀念在現實生活中的長久實施,以及牢固地存在於人類頭腦之中,似乎可以形成一種有遺傳能力的「染色體」。即使是幼小的孩童,從他們對善惡的判斷和反應之中,可以看出這種觀念的先天性。人道觀念和其它道德觀念一樣,可以因後天的環境、教育,外界影響,得到豐富、加強,發揚光大;反之,也可以遭到破壞,減損,甚至消失。中國古代哲學家,從人類的進化和完善著眼,一貫把性善作為人的本性,肯定地提出。

  事實是,決定人類道德觀念的,是人類的社會組織、經濟生活、政治宗教、法制教育。經濟生活占其中主導地位。經濟生活的破產,常常使道德淪喪。此外,異族統治、社會動亂、反動政治,也可以使道德低落。經濟生活的富裕,文化教育的提高,則可以提高人類的道德。當然,這只是就其大體而言。道德之演進,如大江之行,回旋起伏,變化萬端,激濁揚清,終歸于進步。如異族統治,固使一部分人道德下降,但也激勵另一部分人,使之上升。

  文學藝術,除去給人美的感受外,它們都是人類社會的一種教育手段,即為了加強和發展人類的道德觀念而存在。文學作品不只反映現實,而是要改善人類的道德觀念,發揚一種理想,所以說,凡是偉大的作家,都是偉大的人道主義者。

  例如《紅樓夢》,就是一部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品。它的主題,就是批判人性、解放人性,發揚人性之美。詳見我寫的《〈紅樓夢〉雜說》。

  問:文學與自傳的關係歷來看法不一,很想聽聽您的意見?

  答:當然,有很多文學作品,含有作者自傳的性質,但不能說,一切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傳。作家創作方法的不同,也能區別自傳成分的多寡。

  我的作品單薄,自傳的成分多。

  問:孫犁派(或叫荷花澱派)是公認的我國當代文學園地裡一個有影響、有成就的文學流派,河北、天津一帶許多作者的創作受您的影響,有意學習甚至模仿您的風格,但成功的似乎不多,這是為什麼?請您順此談談風格流派形成的要素與學習、創新等問題。

  答:記者同志,你知道,我不會狂妄到,以我那麼淺薄的作品,這麼一點點成就,就大言不慚地承認有了一個什麼派。我一貫是反對「派性」的,當然這是學術。一些熱情的同行們,願意活躍一下學術空氣,願意愛好相同的同志們聚在一起熱鬧熱鬧。確實,我們冷清了很多年,也應該熱鬧熱鬧了。

  同志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在「文化大革命」以前,有人提出這個問題時,我則極力制止過。現在情況不同了,我不願給同志們潑冷水。但是,以我看,這個所謂流派,至少是目前還沒有形成。將來能不能形成?我看希望也不會很大的。

  在中國的文學史上,以某一個人形成一個流派的史實很少。即使像李白、杜甫那樣名垂千古的大作家,在當時也沒有流派之說。唐詩無流派,而名家輩出,風格多樣,詩壇繁榮。散文方面,唐宋八家,也是各自為戰,未立門牆。「五四」以後,魯迅先生及其他幾位大作家,在文壇上,都是星斗懸天,風靡一代,也沒聽說哪一個曾有流派產生。雖也有時集會結社,但多為期不長,即行分化。在文學史上,當然有以地區命名的江西詩派,公安、竟陵以及桐城,這些流派,是以文學上的共同主張,文字上的共同習尚相標榜。它們的出現,對於當時文學發展,是向前推進呢,還是阻礙其前進?

  起擴張作用,還是起局限作用?如果只是形成一種類似的文體、文風,則其價值就有限了。唐無流派,而詩的成就那樣大,明清多流派,而文章越來越猥瑣卑弱。看來,中國人,不習慣流派,我們封建觀念重,一有流派,即易被認為門戶,而門戶對內是局限,對外是隔閡。

  至於說學習、影響,那是另一回事,與流派無關,任何事業,年青的一代,總是要受前人的影響,或因為愛好,向某一位老的同行學習。文學究竟不同於演劇、繪畫,即使是演劇、繪畫,也要在同一流派之中,不斷推陳出新,才能發展進步。在文學上,以一人之藩籬,囿自己之身手,雖中人不取,況作家乎?

  風格的形成,包括兩大要素,即時代的特徵和作家的特徵。時代特徵的細節是:時代的思想主潮,時代的生活樣式,時代的觀念形態。作家特徵的細節是:個人的生活經歷,個人性格的特徵,個人的藝術師承愛好。以上種種,都不是能強求一致,每個人都會有所不同的。所以說風格是不能模仿的。如只求其貌似,那只能對創作起束縛的作用。

  文學的模仿,也是不可避免的,這只能說是學習階段。應該很快從這種幼稚狀態擺脫出來,發揮自己的特點,形成自己的風格。因此,我對一些初期好像學習我後來離開我,另辟寬廣途徑的同志,總是抱鼓勵的態度,並衷心感到高興。任何事情,不能死心眼,抱住一個人或一種作品不放。我總是鼓勵一些青年同志從我這裡跳得更高一點,走得更遠一點。這樣才能使他們自己的作品,獲得更多的生命的活力。

  如果說流派,是只能從上面的原則,才能形成。因此,我對流派,也不抱虛無的態度。如果在我菲薄的才能之後,出現大材;如果在小溪之前,出現大流,而此大流,不忘涓涓之細,我就更感到高興了。

  我以為文人宜散不宜聚,一集中,一結為團體,就必然分去很多精力,影響寫作。散兵作戰,深山野處,反倒容易出成果,這是歷史充分證明過的。

  問:您最喜愛自己的哪幾篇作品?為什麼?

  答:現在想來,我最喜歡一篇題名《光榮》的小說。在這篇作品中,充滿我童年時代的歡樂和幻想。對於我,如果說也有幸福的年代,那就是在農村度過的童年歲月。

  問:您最初接觸的是哪個作家的作品?喜歡閱讀中外哪些作家的作品?它們對您藝術風格有無影響?

  答:我第一次讀到的「五四」以後的新的文學作品,是一本灰色封面,題名《隔膜》的短篇小說集。這是文學研究會的文學叢書之一,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但是,我忘記了它是葉紹鈞一人的專集呢,還是幾位作家的合集。這一本書,使我知道了中國新的短篇小說的樣式。

  中外作家之中,我喜愛的太多了。舉其對我的作品有明顯影響者,短篇小說:普希金、契訶夫、魯迅。長篇小說:曹雪芹、果戈理、屠格涅夫。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