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風燭庵文學雜記 | 上頁 下頁 |
小說與武俠 |
|
現在所謂武俠小說,魯迅在中國小說史中,稱為俠義小說,在清朝一度很流行。 魯迅說,這種小說,源出於南宋「說話」中的三國、水滸故事。南宋偏安一隅,人民思念恢復,聽眾中間,散兵游勇,失業貧民很多,這些故事,和他們的心靈是相通的。清朝初年,人民思念亡去的明朝,也懷念那些草澤中為恢復而鬥爭的英雄,這些故事,也還能打動他們的心。但到清朝鞏固了統治,平息了內亂,來聽評書的人,都已經甘心當臣僕,當奴才,往日的無業遊民,多已經在平息叛亂中,建立軍功,榮歸鄉里,再聽這些梁山故事,就有些心不在焉了。於是產生另一種俠義英雄,即「在民間每極粗豪,而終必為一大僚隸卒,供使令奔走以為寵榮」的黃天霸式的人物。 就是這種人物,延續的時間也不長久,隨著清朝的衰亡,外族的入侵,人民已經完全沒有心情再聽這種故事了。 「五四」新文學運動,對這種小說,幾乎沒有進行什麼掃蕩,它就像鏢行的沒落一樣,自行消亡了。有些無聊文人,繼續為之,讀者也很少。青年學生,對這種小說,是不屑一顧的。 歷次農民戰爭,無論是陳勝、劉邦、朱元璋、李自成,他們的成功,都是發動廣大農民,其中將領,也多是從普通農民中顯露提拔,很少有什麼俠客。不是俠客,販夫走卒,屠狗之輩,也可成為英雄。至於會耍一些刀槍棍棒,在實戰中間,能否取勝,還是疑問,在新式武器面前,就更沒有用武之地了。 經過太平天國、義和團慘痛的經驗教訓,使得朝野上下,懂得了封建愚昧的東西不可恃,才換來對科學民主的追求和宣傳,這就是晚清以來的啟蒙運動。從政治、文化到傳統習俗上,進行了一系列的革命。 可是在八十年代,在中國大地上,忽然又刮起了一股武俠小說風,這是什麼道理呢?此風,先從香港電影傳過來。香港這個地方,有人喜歡看這種影片,是不足為奇的。有它特殊的歷史和文化的原因。在內地,則是十年動亂,教育廢弛,社會風氣敗壞。稍後之時,這股風究竟助長了什麼,迎合了什麼,現在稍有理智的人,都已經看得很清楚。這種小說,重新宣揚我們民族那些封建的、不科學的,甚至愚昧的東西。重彈這些老調,迎合國內外低級趣味和好奇之心,這在晚清、民初,稍有民族自尊心的作者,也是不肯幹的,要遭到嚴正指摘的。但目前,卻有一些人醉心於此。這確是一種反常倒退,使人感到迷惑的現象。 俠義小說,本是一種民間文學,其傳統為當場演說,後經名人潤色,得成為文學名著。《三國》、《水滸》,無不如此。 清朝的俠義小說如《七俠五義》、《兒女英雄傳》等,也不失為優秀之作。前者系藝人石玉崑講稿,經學者俞樾重編。後之作者文康,也是深習此道的人。他們的作品,都有濃重的評書韻味。後來也不斷有作者,向這方面努力,號稱通俗小說。以上作品,都是為了適應文化較低的讀者,向他們提供促進身心健康的讀物。 回顧一下「五四」以來,仁人志士,嘔心瀝血,為新的文學事業,奠定的創作和批評的路,使我們能夠判斷目前的這種混亂情況,不受迷惑。 中學時,讀了一部《韓非子集解》,能夠記得的詞句有:「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並不明白究竟什麼叫做俠。後來聽說《史記》用大量的篇幅寫了遊俠,是因為司馬遷感時傷世,借題發揮自身的憤懣,也找來讀過了。並見司馬遷所寫的遊俠,都是豐滿的血肉,社會的人物,並不像武俠小說裡所寫的,那樣淺薄、庸俗,甚至可厭。 我想,現在社會裡,不會有武俠小說裡的那種人物了,如果有,也只能是唐·吉訶德式的了。 1985年5月9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