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風燭庵文學雜記 | 上頁 下頁
小說與題材


  長期以來,因為提倡寫工農兵,在小說題材上,遂劃分為三大類。三分天下,但不能形成鼎足之勢。就數量而言,就成就而言,農村題材,有些偏重。而工業題材,則有些偏輕。

  進城以後,雖然對工業題材,提倡甚力,直到現在,仍不能改變這種比重,是什麼道理呢?

  形成這種局面,不是人為的,而是中國革命的要求和中國革命的現實造成的。人民的多數是農民,革命的力量,來自農民。民主革命之始,就看清這一點了。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一次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戰爭,都在農村進行,農民都是主力。知識分子與農民結合,作家生活在農民中間,根深蒂固,源遠流長。在文學方面,得到較多的反映,得到較好的成就,這是不足為奇的。

  當時的兵,也是來自農民,兵農幾乎是一家。因此在文學方面,兵也就佔有優先的、重要的位置。寫兵的作品,成就方面也就比較突出。而不少作家,在長期革命過程中,本身就是一名戰士。

  工業與文學的關係,就比較複雜。在革命初期,我們就是號召作家進工廠的。但因為種種原因,一開始,反映工人運動的小說,就帶有濃重的公式化概念化的缺點。後來,革命力量轉入農村,這方面也就難以為繼。進城以後,雖有不少工業題材的作品出現,但也因為種種原因,這些小說常常缺乏吸引讀者的力量,讀起來使人感到狹隘和乾巴。

  困惑之餘,有人想把工業題材擴展一下,提出了「城市文學」這個名目。我想:這個名目正如與之相對的「鄉土文學」一樣,恐怕解決不了多少文學創作上的實際問題。這樣按城鄉來區分文學,是不科學的,因此這個名目是站立不住的。文學本身不能作這種劃分和區別。

  是的,自從南宋以來,文學史上有所謂市民文學。那是指文學作品的對象,並非指文學創作的內容。市民文學說的是以市民為對象的文學,它可以包括各種題材,並非專指寫城市生活的作品。

  文學不能以題材區分,題材對於文學,只是材料。題材也無所謂重要與不重要,更不是創作成功不成功的先決條件。

  道理本來是很簡單的,顯而易見的。不知為什麼總是長期在那裡糾纏。以中國四大長篇名著為例:《三國演義》的題材是歷史,《西遊記》的題材是神話,《紅樓夢》的題材是貴族大家庭,《水滸傳》的題材是梁山好漢。這就說明,題材各不相同,都可以寫成名著。小說成功,不在於題材,是應勿庸議的問題。

  這四部小說,不管城市鄉村,都能接受,都受歡迎。但如《儒林外史》,雖然也是名著,在農村的流行,就要差一些。

  這也不是因為它的題材是知識分子,是它的表現手法,還沒有達到雅俗共賞的程度。

  同樣是農村題材,茅盾的農村小說,和趙樹理的農村小說相比,它的讀者群,可能就小一些。這也是表現手法問題,不是藝術的高下問題。

  就規模宏大來講,可以稱得起城市文學的,莫過於茅盾的《子夜》了,但並沒有人這樣稱呼它。《子夜》所寫,也只是幾個資本家,並非城市的全體。城市是很複雜的,可寫的東西本來是很多的。其所以遲遲不能產生偉大的作品,原因很多,並非把名目放大,就可以解決問題。

  1984年4月12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