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風燭庵文學雜記 | 上頁 下頁 |
小說的歐風東漸 |
|
「五四」以前,林紓等人以文言翻譯外國小說,使中國讀者眼界大開,並開始影響著中國小說的創作。就在那個時候,翻譯家對外國作品,還是慎重選擇的。他們所翻譯的多是外國古典文學,大作家的代表作品。其內容大都與民族解放、民族文化或社會問題有關,未有單從形式上獵奇好新者。翻譯家首先考慮的,是這篇作品介紹到中國來,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社會有何好處。 魯迅先生及其他進步翻譯家,對這一點認識得就更明確了。他們都是審視中國當前的需要,去選擇要翻譯的東西。想到民族衰弱,帝國主義欺淩,他們翻譯了很多弱小民族的苦難和鬥爭的小說,一直持續到抗日戰爭以前。想到民間疾苦,社會不平,他們翻譯了很多民主主義作家,對社會批判的小說,一直到介紹十月革命的小說。介紹這些小說,並非只看內容,也注意其藝術造詣,多數是現實主義的經典作品。這樣做,是為了提高中國讀者的鑒賞趣味,更重要的是提高中國青年作家的寫作能力。這種工作,魯迅先生一直堅持到他逝世為止。 魯迅一生,翻譯和著力介紹的大都是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的作品。對中國的現實和文學的發展,其意義和作用,自不待言。 其他翻譯家,在這一方面的功績,我們也應該做充分的估計。 翻譯文學作品,不能與引進生活資料等量齊觀。文學藝術是精神、道德、美學的成品,不能說外國現在時興什麼,暢銷什麼,我們就介紹什麼。首先要考慮的,是我們民族、社會需要什麼作品,什麼作品對它的健康發展有益。這才是翻譯家的崇高職責。 1981年10月18日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