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風燭庵文學雜記 | 上頁 下頁
小說的體和用


  「五四」以後,中國新的白話小說,在形式上已經和傳統的小說,很不相同,可以說是歐化了的。魯迅小說的榜樣,影響了一代和幾代的作家。這種小說的形式,就好像長江、黃河一樣,一旦發源,就形成了自己的廣大流域。再想改變這種形式,是不可能的,也很少有人再作這種幻想。

  當時,為什麼改變得這樣快,這樣猛?有時代的原因。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各個領域,整個社會思潮,都要求改革,打破傳統的桎梏。有人甚至提出了全盤西化的主張。在政治、經濟方面,這當然是不現實的,行不通的。但在意識形態領域,這種思潮的衝激力量大,並對其他領域,起著主導的作用。白話文學終於革命成功,小說、戲劇、詩歌,獲得了徹底解放,形成了現在的樣子。

  如果把這種成功,歸結為「全盤歐化」,那就完全錯誤了。

  如果文學也像當時的政治經濟一樣,只求依賴歐美,醉心形式主義,那它在當時就會夭折,就會失敗了,不會有今天。

  這是因為,新的小說,雖在形式上吸收了外國一些東西,這究竟是屬￿「用」的方面,其本體還是中華民族的現實生活,現實理想。白話文學革命所以能成功,就是因為當時絕大多數的戰士,是現實主義的而不是形式主義的。是社會改革者,不是流連西方光景的庸人。用本民族現實主義的生活內容,駕馭西方的比較靈活多樣的形式,使作品內容的生命力,得到更完美的發揮。

  當然,「五四」以來,也有人單純追求外國時髦的形式,在國內作一些嘗試。但因為與中國現實民族習慣、群眾感情格格不入,他們多是淺嘗輒止,壽命不長,只留下個輕浮的名兒。

  1981年10月18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