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耕堂讀書記 | 上頁 下頁 |
我的子部書 |
|
子部書,在我的印象裡,應該是那些古代思想家的書,例如周秦諸子,或漢魏時期,能成一家之言的著作。翻看《書目答問》,才知不然。子部的引首說: 周秦諸子,皆自成一家學術。後世群書,其不能歸入經史者,強附子部,名似而實非也。 所以,這種舊的圖書分類法,在子部表現得最為混亂。它包括:周秦諸子、儒、法、兵、農、小說、釋道、醫、雜各家。還包括天文算法、術數、藝術、類書。現把我所有的子部書,過去沒有談到的,擇要敘述如下: 我的《荀子》,是王先謙集解本,思賢講舍木刻本,字體工整,白紙。書的原主,還裱糊了一個極別致的書套,可以保護書的各個方面。《孔叢子》是萬有文庫本。《孫子》是近年中華印本。 我沒有買到好版本的《管子》。《韓非子》現存的,是顧廣坼校過的木刻本,遠不如王先慎集解本閱讀方便。這部書我青年時讀過,「文革」後期,又抄錄過重要篇章。《墨子》是孫詒讓的《墨子間詁》,商務國學基本叢書本。書前有俞樾序,作於光緒二十一年。首稱: 孟子以楊墨並言,辭而辟之。然楊非墨匹也。楊子之書不傳,略見於列子之書,自適其適而已。墨子則達於天人之理,熟於事務之情。又深察春秋戰國百餘年間時勢之變,欲補弊扶偏,以複之于古。鄭重其意,反復其言,以冀世主之一聽。雖若有稍詭於正者,而實千古之有心人也。屍佼謂孔子貴公,墨子貴兼,其實則一。韓非以儒墨並為世之顯學。至漢世猶以孔墨並稱,尼山而外,其莫尚於此老乎? 這說明墨學的重要,是晚清學者的一種見解。俞樾著述頗多,其《諸子平議》很有名,寒齋有之。我的這兩本《墨子間詁》,雖是極普通的版本,但原主在書根上寫的書名,秀整非常,可知也是很愛惜書的人,書保存得很乾淨。書後附有豐富的參考材料。 我的四部叢刊零本中,有《老子道德經》,是影印的宋本。 此外有國學基本叢書本魏源撰《老子正義》,作為日常讀本。 《老子》一書,我雖知喜愛,但總是讀不好,至今依然。《莊子》是影印明世德堂本的《南華真經》,共五冊。此外有日常讀本《莊子集解》。《莊子》一書,因中學老師,曾有講授,稍能通解。 民國初年,夏曾佑著《中國古代史》,第二章第十二節,是《三家總論》,簡單扼要地介紹了老、孔、墨三家學說的優缺。錄其要點如下: 九流百家,無不源於老子。 道家之真不傳。今之道家,皆神仙家。 老子於鬼神數術,一切不取,其宗旨過高,非多數人所解,故其教不能大。 凡學說與政論之變,其先出之書,所以矯前代之失者,往往矯枉過正。老子之書,有破壞而無建立,可以備一家之哲學,不可以為千古之國教。 孔子留數術而去鬼神,較老子近人,然仍與下流社會不合,故其教只行於上等人。 墨子留鬼神而去數術,然有天志而無天堂之福;有明鬼而無地獄之罪。是人之從墨者,苦身焦思而無報;違墨子者,放辟邪侈而無罰也。故上下之人,均不樂之,其教遂亡。 我讀古書少,不求甚解,面對玄虛深奧之作,常常不得要領。夏氏講解通俗,遂筆記焉。然他說: 佛教西來,兼老、墨之長,而去其短,遂大行於中國。 這就有些過頭了。民初學者的見解,已和晚清,大有不同。學術總是隨時代而變化其研究動向。學者對古代文化的評價,也是適應當時的政治要求和社會意識的。 以上為周秦諸子。漢魏子書:我有《法言》(漢揚雄)、《新語》(漢陸賈)、《新書》(漢賈誼)、《鹽鐵論》(漢桓寬)、《論衡》(漢王充)、《申鑒》(漢荀悅)、《潛夫論》(漢王符)、《人物志》(魏劉劭)等書,版本不一,有幾種是《兩京遺編》本。此叢書除字大悅目外,並無多少優長之處。好在我還有一些商務出版的,便於閱讀的本子。讀子書的要點:一是文字;二是道理。 此外,考訂的書,我買得不少,是作為筆記小品讀的。至於小說家的書,買的就更多了,書目所列,幾乎全有。其中有一些好版本,因在別的文章中提到過,這裡就不重複了。 釋道書,也在子部。《宏明集》、《廣宏明集》,都是辯論性的。我買的佛書有:《般若心經》,短小,讀過,覺得好懂。 《大乘起信論疏》、《大乘入楞加經》、《維摩詰所說經》,無興趣,未細讀,都是佛經流通處刻本。《妙法蓮花經》是常州一名寺的木刻大字本,似僧尼用過。念經時一些音義,不直接注在經上,而是用小白方紙塊寫好,貼在經文旁邊,非常奇特。經雖不很汙舊,但我不願翻閱,一直放在那裡。還有一部謝靈運參加翻譯的《大般涅槃經》,讀過一部分。《法苑珠林》,共三十二冊,四部叢刊本,都是佛經故事,號稱婦女的佛經。讀過一些。對於佛經,我總是領略不到它的妙處,讀不進去,證明我塵心太重。我以為佛教之盛行,並不在它的經義,而在於它的宗教形式的莊嚴。所謂形式,包括廟宇,雕塑,音樂和繪畫等。 1990年6月27日寫訖 耕堂曰:周秦諸子,號稱百家,不過形容當時學術之盛。 書目著錄,已不過三十家,且多有逸偽,蓋多數已消亡矣。清末浙江官書局,印有所謂百子全書,余曾購置零種,其書版大而紙劣,墨色不勻,字大而扁,頗不悅目。甚不喜之,已送人矣。因未見全書,不能斷言,想系連同後代子書,拼湊而成。聞近有重印者,亦未過問。 百家爭鳴之說,亦後人渲染耳。儒家為諸子之首,其學術主要為政治與教育兩項,孔孟首發之,為歷代帝王所尊用。 其他諸子,有爭鳴者,亦有自鳴者;有得意者,有不得意者。 然其著述,則皆哲理多於實用,理想強于現實,雖皆有為而作,皆難施於生活。文化日漸發達,生活需要增多,學者遂不得不改弦更張,趨向實用。漢魏以後,多議論經濟之書,如《鹽鐵論》、《齊民要術》等。此等書不多見,宋代又以朱子理學為子書之要。稍實際者,則為見聞雜誌,讀書筆記,或就事論事,或吸取經驗。其傑出者如《夢溪筆談》、《容齋隨筆》等書。生活用書,門類增多。這是子部著述的必然趨向。 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用極大篇幅,著錄農、醫、天文算術,藝術各家之書,就是適應當時政治、教育的需要。他作為儒門弟子,感到只是儒家那一套,已經不中用了。 我的藏書中,以上各家的書,也略有購置,曾已述及。唯天文算術一類,因一竅不通,一本也沒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總敘曰:「自六經以外立說,皆子書也。」六經經儒家注釋解說,實已成為樊籬。如上所言,子書實樊籬以外之說,籠外之鳴。總敘又說:「雖有絲麻,無棄管蒯」,「狂夫之言,聖人擇焉。」表面上還是繼承百家爭鳴的傳統的。這實是對修訂四庫全書這一政治行動的極大諷刺! 這也說明:「凡能自鳴一家者,必有一節之足以自立。」有價值的學術、言論、著作,是可以不脛而走,流傳萬世,不會輕易被消滅的。 7月1日補記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