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耕堂讀書記 | 上頁 下頁 |
讀《舊唐書》(2) |
|
(三)郭子儀 過去讀《資治通鑒》,關於郭子儀,有三件事,牢牢記在心中。其一為郭子儀平日見客,姬妾環侍,從不避諱。「及聞杞(盧杞)至,悉令屏去,獨隱幾以待之。杞去,家人問其故。儀曰:杞形陋而心險,左右見之必笑。若此人得權,即吾族無類矣。」其二是:「盜發子儀父墓,捕盜未獲,人以魚朝恩素惡子儀,疑其使之。子儀心知其故。及自涇陽將入,議者慮其構變,公卿憂之。及子儀入見,帝言之。子儀號泣奏曰:臣久主兵,不能禁暴,軍士殘人之墓亦多矣。此臣不忠不孝,上獲天譴,非人患也。朝廷乃安。」其三是:「麾下老將,若李懷光輩數十人,皆王侯重貴。子儀頤指進退,如僕隸焉。」 郭子儀的功業大得很,我不知為什麼單單記住了這樣三件小事。其他謀略爭戰,都忘記無遺。今讀《舊唐書·郭子儀傳》(卷一百二十),二、三兩事,都在其中。第一事,也于盧杞傳(卷一百三十五)中檢出。文字或與通鑒略有出入,內容毫無加減,可以證明前文所記,司馬光是如何重視《舊唐書》中的材料了。司馬光是很有眼光,有見解的。他像司馬遷一樣,知道要把一個歷史人物寫活,缺少這種具體事件,即細節,是做不到的。這種具體事件,聯繫著當時的社會、政治。聯繫著所寫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心理,以及他周圍的人事。寫這樣一位大人物,如果像寫帝王本紀一樣,逐年記下他的攻城略地,斬獲俘虜,成為一本功業賬簿,那就太沒意思了。 別人或者以為前面所記三件事為小事。而司馬光卻把它作為大事來記載。這樣,我們才能見到一個真實的,活動的,有思想有感情的郭子儀。他不只是一位名將,還是一個普通的人。他也要處處小心,防備他人。他也得深思熟慮,把自己的切身問題處理好。因為這些小問題,都和他那政治上的大功業、大問題有關。 我沒有做過官,更沒有軍旅生活的經驗。不知為什麼,也滿有興趣地,記住了那第三件事。想來是覺得郭子儀能得部下如此,是使人羡慕和「當如是也」的吧?另外想到,如果不是這樣,郭子儀的晚年,也就不會有安全感了。 傳中引述史臣裴垍的評論: 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欲,而君子不之罪。富貴壽考,繁衍安泰,哀榮終始,人道之盛,此無缺焉! 身為名將,能有這樣的下場,確是少見的了。 (四)盧杞 因為上文提到了盧杞,我又讀了他的傳。傳在卷一百三十五。 盧杞字子良,他的祖父懷慎,做官的名聲很好,他的父親奕,天寶末死于安祿山之亂,所以,他還可以稱為烈士的兒子。他是以門蔭做官的,官升得很順利,很快就做到了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 傳記先對他的外形及行徑,作了醜化: 杞,貌陋而色如藍,人皆鬼視之。不恥惡衣糲食,人以為能嗣懷慎之清節,亦未識其心。 耕堂按:藍,是一種植物,可以製成顏料,叫做靛。盧杞的面色如此,可能是一種皮膚病。至於惡衣糲食,則系生活小節,平民如此,值得同情;如果做了官,還是這樣,則容易被人指為造作虛偽。宋代的王安石,也曾因此,遭到一些上層人士的嘲諷。 對於他的政治作風,傳記開門見山,淋漓盡致地說: 既居相位,忌能妒賢,迎吠陰害,小不附者,必致之於死。將起勢立威,以久其權。楊炎以杞陋貌無識,同處台司,心甚不悅,為杞所譖,逐於崖州。德宗幸奉天,崔寧流涕論時事,劄聞惡之,譖于德宗,言甯與朱泚盟,故至遲回,寧遂見殺。惡顏真卿之直言,令奉使李希烈,竟歿於賊。初,京兆尹嚴郢與楊炎有隙,杞乃擢郢為御史大夫以傾炎;炎既貶死,心又惡郢,圖欲去之。宰相張鎰,忠正有才,上所委信,杞頗惡之…… 耕堂按:我們讀唐宋歷史,常常見到,很多大官,特別是宰相一級的官,失勢後,被放逐到崖州。古時,這可以說是最邊遠、最苦的地方了。很多人死在貶所,楊炎也是。讀史還看到:甲派得勢,把乙派首腦放逐到崖州去了。等乙派得勢,照樣又把甲派的首腦,放逐到那裡去,報仇洩憤。崖州,在古時,是個不祥之地,做官的,平時都不願提到這個地名,也不願看到這幅地圖。心理壓力很大,那裡的天空,一定充滿冤抑之氣的。 史書稱盧杞這種做法為「陰禍賊物」。在盧杞當權之日,「天下無不扼腕,然無敢言者。」失勢後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盧杞因為得罪了大軍閥李懷光(這人物,我們上文提到過。)闖下禍來:「物議喧騰,歸咎於杞,乃貶為新州司馬…… 遇赦移吉州長史。」皇帝想給他落實一個刺史,遇到了很大阻力: 給事中袁高宿直,當草杞制,遂執以謁宰相盧翰劉從一曰:杞作相三年,矯誣陰賊,排斥忠良。朋附者,咳唾立至青雲;睚眥者,顧盼已擠溝壑。傲很背德,反亂天常,播越鑾輿,瘡痍天下,皆杞之為也。倖免誅戮,唯示貶黜,尋以稍遷近地,更授大郡,恐失天下望。 諫官們也都出來講話,無限上綱,什麼詞兒都用上了。什麼「外矯檢簡,內藏奸邪」呀,什麼「公私巨囊,中外棄物」呀。結果,皇帝只能給盧杞改授個澧州別駕,盧杞就死在那裡了。 耕堂按:草制,就是學士們替皇帝立言。任命要草制,貶官也要草制。執筆多系名流,文集多載之。唐宋兩代,好像特別注意這個玩藝,三言兩語,駢體。措詞極端華麗,俏皮。 尤其是對貶官,極盡挖苦之能事。不只人身攻擊,而且殃及三代,甚至暴露陰私,涉及床闈。是文人墨客的逞能報復機會。唐朝張鷟,有一本書叫《龍筋鳳髓判》,文體雖稍有不同,實際是這類文字的共同垘本。 耕堂曰:細觀盧杞所為,不外當權者排斥異己,並未出爭權固寵之常格。且所用手段,也只是「譖毀」,如皇帝英明,不致為大害。至於傳中所記,度支乖張,賦斂繁重,官吏擾民,是處國家兵荒馬亂之時,不可過多責備宰相。大概,太平時宰相好當些,政局動盪,而宰相無兵柄,則不易為。盧杞處大局危急,朝廷不能作主之秋,自身又傷人過多,一旦失勢,群情必力阻其複位,醜詆之詞,乃成千古定論。李勉所謂:「盧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也就成為名言了。盧杞的兒子元輔,「自祖至曾,以名節著於史冊。簡潔貞方,綽繼門風,曆踐清貫,人亦不以父之醜行為累,人士歸美。」可見唐代看人,也是區別對待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