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孫犁 > 耕堂讀書記 | 上頁 下頁
曹丕《典論·論文》


  除去詩,曹丕的散文,寫得也很好。他的《典論》,雖然只留下一些斷片,但讀起來非常真實生動。例如他記郤儉等事,說:

  潁川郤儉能辟穀,餌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氣,老有少容。廬江左慈知補導之術。並為軍吏。初,儉之至,市伏苓價暴數倍。議郎安平李覃學其辟穀,餐伏苓,飲寒水,中泄痢,殆至殞命。後始來,眾人無不鴟視狼顧,呼吸吐納。軍謀祭酒弘農董芬為之過差,氣閉不通,良久乃蘇。左慈到,又競受其補導之術,至寺人嚴峻,往從問受。閹豎真無事於斯術也。人之逐聲,乃至於是。

  「逐聲」就是莊子說的「吠聲」,就是「以耳代目」,這種人有時被稱為「耳食之徒。」他們是不進行觀察,也不進行獨立思考的。在我國,類似這種歷史記載是很多見的。

  這種社會現象,有時可形成一種起哄的局面,有時會形成一種持續很久的社會浪潮。當它正哄動的時刻,少數用腦子的人,是不能指出它的虛妄的,那樣就會擔很大的風險。因此,每逢這種現象出現,詐騙者會越來越不可一世,其「功業」幾乎可以與劉、項相當。但總歸要破滅。事後,人們回想當時狂熱情景,就像是中了什麼邪一樣,簡直不值一笑了。

  考其原因:在上是封建專制,在下是愚昧無知。這兩者又是有關聯的。

  他所記情狀,不是也可以再見於一千多年以後的社會嗎?

  歷史長河,滔滔不絕。它的音響,為什麼總在重複,如此缺少變化呢?還有他遺令薄葬的文章,《典論》中記述青年時和別人比較武藝的文章,也都寫得很好。

  曹丕幼年即隨魏武征討,武攻文治,都有經驗,閱歷既多,所論多切實之言。這些方面,都非公子曹植所能及,被確定為世子,乃是理所當然的事。

  他的《典論·論文》,是一篇非常完整,非常透闢,切合文章規律的文論。在這篇論文裡,他提出了「文人相輕」這個道理,論列了當代作家,談到各種文章體裁,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見解,成為不朽的名論。

  創作者觸景生情,評論家設身處地,才能相得益彰。曹丕先為五官中郎將,後為皇帝。他把同時代的代家,看作朋友,寫起評論來,都以平起平坐的態度出之。所評中肯切實,功過得當。富於感情,低回綿遠,若不勝任。《典論·論文》及《與吳質書》等篇,因此傳流千古。及至後人,略有官職,便耀威權,所作評論,乃無價值。文人雖有時求助於權威,而權威實無補于文藝。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