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哲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一、社會的物質——經濟


  第二 經濟

  一、社會的物質——經濟

  社會生存在自然界裡,他不能不有所取於自然界而維持他的生存。所以物質的生產是社會的基礎。社會裡的動象——一切變易,都是跟著物質生產的變易而定的。因為社會的組成全在於人與人之間有生產的關係。這種生產的關係是社會的物質,所謂經濟現象。所以要研究社會變易的哲理,應當先研究經濟,——才能徹底探悉各種政治宗法關係之根本原因。而且可以證實社會經濟的變象,亦和自然界裡一樣,受物質變易之根本公律的支配的。

  經濟現象,廣義的說來,包括人類社會之物質生活裡的一切生產和交易。交易與生產是兩種性質絕不相同的功能:生產可以不用交易而獨立存在;交易卻不能離生產而獨立,——因為交易是交易各種生產品,所以假使沒有生產品,便無從交易。

  各地域各時代之生產及交易,各有不同的環境(條件)。因此,經濟學的原理決不能籠統的一律的應用於各時代各地域。譬如野蠻人民,用著弓箭石斧等生產工具的時代,決不能有交易,——即使有,亦極稀少極簡單。現代用著幾萬馬力的機器,有鐵路,有公司,交易方法便大大的複雜起來。這兩種社會,性質絕不相同的。窮鄉僻壤苗黎所居的地方,決沒有數量極大的生產,亦沒有世界市場的大商業,更沒有期票公債等的投機現象。因此,假使要用一種公律包括苗黎和英美的經濟現象,那就至多只能得一極膚淺的共同原則。所以經濟學根本上是歷史的科學。他只有歷史的——變遷的——材料。必須研究每一階段裡經濟發展的特別公律,然後才能綜合起來,得一社會發展的共同傾向。

  每一歷史階段的生產種類及生產方法足以規定當時的分配方法。世界各民族,最初都經過宗法社會公有田地的制度,——那時的生產品之分配,往往是很公平的。假使有生產品分配不平均的現象發現,那便是田地公有制度崩敗消滅的朕兆。不論是大農是小農,只要有私產的痕跡,——分配方法便複雜起來。

  大農經濟裡的分配必定與小農經濟裡的分配不相同。大農經濟裡一定有階級的分化:或是奴隸主與奴隸,或是大田主與服役的農民,或是資本家與雇工。至於小農經濟裡,階級的分化卻不是必要的現象;——假使小農經濟裡而發生階級的分化,那便是小農經濟解體的開端。農業社會裡的分配,在最初一期往往是物品的交易而不是貨幣的交易;假使這種「自然經濟」的地域裡發生貨幣的交易,那便同時要發生各個人之間的不平等和貧富的懸殊。中世紀時行會制度的小手工業足以阻滯大資本家與雇傭工人的發生;然而這種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發生,在現代的資本制度、金融制度和交易制度形成之後,便成了不可免的現象。

  可見分配的不平均既然發生,便發生人民之間的階級差別。人類的社會便分成特權的與受壓迫的,統治的與受治的,剝削的與受剝削的階級。國家的成立也就因此而來。譬如在東方各國,最初因為人民的共同利益(如灌溉等),而特別分出一班人(政府)來,管理公事,或是捍禦外敵;到後來卻成了一種特別工具:用來維持剝削階級存在的種種條件。

  雖然,分配並不僅是生產與交易的消極結果,他還能回過去影響到生產和交易。每一種新的生產方法或交易形式,不但受舊形式或與此舊形式相符合的政治制度的束縛,而且受舊的分配方法的束縛。新的生產方法往往要經過好久的時候,才能得到相當的分配方法。然而生產方法本身的性質愈流動,他便愈容易改造,愈容易發展,——他的分配也愈容易發達到適合的階段。可是,分配的發展既到適合的階段之後,便要再發展到與舊生產方法衝突的現象。所以古代的農村公社,能支持到幾千年,——直到最近的印度人及斯拉夫人之間還有,正因為他的生產方法不流動,雖然遇著外界的接觸,也要經過好久才發現內部的財產不平均的現象。至於近代的資本主義,從最早發生以來,至今不過四百年,若是單算大工業的發達,那就僅僅只有一百年,——分配之中已經露出絕大的矛盾:一方面資本漸漸集中到少數人手裡,別方面大多數無產民眾集中到大都市里。這種分配上的矛盾便是資本主義敗滅的徵兆。

  一社會的物質生存的條件及其分配之間的聯繫,必然反映到社會心理上去。某種新的生產方法(如資本主義)正在發生之時,即使必然要受他的累的人們,也在讚頌他。譬如英國工業最初發達的時候,工人階級都極表同情。這一生產方法既成「全民」的之後,暫時在分配上還都能滿意,——那時只有治者階級之間,偶然發生抗議,如桑西門、傅立葉、歐文等,然而工人之中卻還沒有反響。可是等到這一生產方法已經有一半成熟,——他的存在已經使分配的不平均大大顯著,那時才顯得那種生產方法真正的不正義、不公道,於是大家又要想那永久的真理了。這正可見經濟科學的研究,並不在於發見永久的公道的經濟制度。經濟學裡不論怎樣指示現代制度的不公道,都是枉然的。經濟學的職任,卻在於指示出現社會的缺點是當代生產方法之必然的結果,並且同時指出這種生產方法必然敗滅的朕兆;不但如此,還要能發見這種正在敗滅過程中之舊經濟形式裡,含著發展將來的新生產方法及新交易方法的動力在內,——足以消滅那些缺點。

  現代的經濟學(政治經濟學)便是:一、評論資本主義以前的經濟,——封建制度之下的生產及交易方法;二、指示出必然要發生資本主義形式的因果;三、研究資本主義的優點——就是合於社會公益的發展;四、評論資本主義的缺點,——就是階級衝突的發展。最後一層的意思,邏輯上必定要引導到社會主義為止。資本主義的生產及交易方法自然而然使分配不平均,而發生階級的矛盾。於是有一種奇怪現象:一方面,大多數雇傭工人物質生活上極沒有保障;別方面,市場上「生產過剩」,沒有人能購買這許多生產品。所以資本主義所開展出來的生產力,雖然大大的增加,而不能合理的應用,——發展到極度,舊的生產方法反而成了生產力的障礙。於是必須有一種有規劃的經濟,保證社會的發展,使社會中的各分子個個都能得著生存的資料,——那時,人類的需要才能儘量增長,人類的能力才能自由發展(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經濟學最早的發生,大約在十七世紀末。可是經濟學的成就卻在十八世紀,——正與啟蒙哲學同時,當時那種時代精神的優點和缺點都有。當時的經濟學家以為經濟學不僅是當時社會關係和社會需要的表現,而是一種「永久的真理」之發明。實際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和交易方法之公律,僅僅是一定時代裡一定的經濟行為之方式;他們卻以為這種方式是一種天生的公理,出於人的天性的。仔細的考察起來,那種所謂「天性」並不是一切人的天性,而僅僅是資產階級的天性:他用工廠的方法生產物品,到市場上去出賣,所以他以為「出錢買貨」是天經地義,他以為「受人的錢應當替人做工」是金科玉律。

  中世紀時的神秘派,夢想天國的降臨,可是他們卻不是市儈,早已預言階級矛盾的罪惡。英法資產階級革命的時期,也同樣有這樣反對「買賣制度」的呼聲,——要求社會的共和國。可是不久這種風潮就平息下去了。這種反對階級制度的呼聲在一八三〇年以前,早已有人提倡,然而在群眾之中絕無反響,究竟是什麼緣故呢?何以到後來階級鬥爭的思想又大大的發展起來呢?

  現代的工業制度,一方面,造成無產階級,——無產階級不但要求廢止某種階級的特權,他直接要求消滅一切階級的差別。別一方面,現代的工業又造成資產階級,——資產階級獨佔一切生產工具及生存資料,可是資產階級的天性不容有規劃的經濟,因此一切生產力的分配不得公平。這種事實足以證明:大工業發展之處不能沒有階級的鬥爭,——亦就是資本主義之生產交易方法與其分配制度處於互相矛盾的地位。這種物質方面的事實不由得不貫輸到無產群眾的思想裡去,——這就是科學的社會主義必然要實現的保證;新社會的理想決不在於幾個思想家想出什麼正義人道出來,而在於群眾明白認識自己的地位。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