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哲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四、實質與意識


  生命的發展既如上述,——人的思想和意識當然就是腦經的作用;人自己亦是自然界的產物。自然界的發展都是同環境互相適應的。所以人的腦經,既是自然界的產物,就決不能和自然界相對抗,而必定和他相適應。

  既然如此,「意識」(人的心靈或社會的思想及心理)不是我們研究的起點,而應當是研究的結果。「意識」的正確與否,全在乎他與自然界是否符合,——意識是外界的反映。自然界是一切現象的根本,亦就是人的意識的根本。外界的實質能確定「意識」——這是科學的基礎。反乎此的一切學說,——唯心派的觀點,決不能合於科學。

  意識的根本既然是實質,那麼,思想從何而來呢?是否一切實質都有思想?不然的。只有人的腦經(一種特別組織的物質)能思想。沒有這種物質,便沒有思想,沒有意識。思想和腦經決不能分開。所以研究意識的時候,決不能承認「宇宙開闢」以前便已經有能認識的心靈,——因為那時還沒有人,更沒有人的腦經。

  唯物論便以外界或實質為思想的基礎。因此,所謂客觀的真實一定是外界或自然界,而決不是什麼絕對意識或絕對精神。人類的思想能觀察外物,能有系統的綜合或分析一切事實及現象,——因而日益豐富進步。無論什麼樣的思想,決不是一個人的創造或想像。我們的一切智識都從外物所給的經驗得來的。就是純粹抽象的算術亦是現實世界的反映。抽象的算術亦是以外界的空間及時間做對象的,——決不是心靈裡憑空創造出來的。算術及其他科學都是應人類的需要而發生的。

  人在發展的歷程裡漸漸的增加經驗,對於客觀的世界漸漸的認識。因此卻亦由實際的應用進於抽象的原則;——此等抽象方法本來是思想進步的成績,然而既有抽象原則之後,若只憑著他們去測量外界一切現象,便能發生籠統不切實際的弊病。所以一切科學及思想都應當時時和具體的現象相較對。

  再則,人的智力是相對的。沒有一種抽象的系統或方法,能完完全全包括宇宙間現象的一切解釋。假使有了這種思想系統——對於宇宙現象及社會現象能完全解釋完全符合,——那時人類的思想便不能再有進步了。因此,人仿佛處於一種矛盾的地位:一方面竭力求知,別方面無論如何不能全知。正因有此等求知而不能全知的現象,所以思想能時時適應新環境而進步。

  總而言之:實質確定意識,實質時時變易,意識亦時時變易。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