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哲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二、生命之發展


  對於生命發展的正確概念亦是漸漸的造成的。十九世紀初,那敘述的動物學和解剖學積聚了不少材料,——發現了許多新智識——關於生物的結構及發展,以至於種類變更的進化的觀念,比較以前已經大變而特變,絕對的不同了。

  許多新科學中,有一種叫做胚胎學(Embryologie),研究動植物的胚子或胎孕的。照這種科學的研究:各種動物的胚胎大致同樣經過一定的發展期,只到將近生產時期,各種動物的種子之結構及形式裡才發現各自的特性。人的胚子和魚、鳥、蛙的胚子,在胎孕期的頭幾個月,幾乎完全相同,不易分辨。再則,人在胎裡有鰓、有尾、有胞衣,和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同樣的經過幾種變形。

  十九世紀初發現的新科學還有一種,就是古生物學(Palaeontologie),研究地底裡的「化石」,——古時生物的骨骼僵凝於礦質裡的。研究各地層裡的化石的結果,證明動植物之形成不是突然的,而是幾百萬年來漸漸的先從低等形式進於高等形式。可見動植物的機體能進化變遷;而且舊時能適應環境的生物,假使因環境變而漸漸喪失機能,不及適應,便就滅種;那比較能適應的,卻代之而興,所謂「適者生存」。這些新形式的發生亦是由於舊形式的漸變:處處去適應環境而變更其機體,又遺傳之於子孫,如此幾萬年的過程,方才形成現時的形式;就是人亦是如此由猿猴變成的。

  這種「機體發展論」(進化論)是英國學者達爾文[44]的成績。達爾文的結論,最主要的是:動植物的種類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能變的;他對於家禽家畜的材料搜集的尤其多。人類馴養禽獸或栽培植物,於是使動植物界裡分出「家種」和「野種」。譬如,歐洲人豢養種種狗,用來看家、打獵、套車。其餘如牛羊豕馬雞鴨鵝鴿等亦是如此;尤其是鴿子,人能把他們養成許多種,種種不同,甚至於認不出是同類來。變種的方法,一方面是擇種配偶,一方面是製造特別環境——漸漸的以人力造成所願有的種類而除去不願有的。達爾文的意思以為自然界裡亦可以有自然的選擇,——所謂「物競天擇」。一切有機體都力求繁殖。每一種動植物往往遺傳許多種子,——假使完全能長成,這一種生物便可以佔領全地球,而不讓其他生物發展。然而無限的發展是不可能的。有許多種子,以至於幼稚的生物往往覓不到營養或者被別種生物所吞噬,於是夭死或竟沒有生長。自然界裡有不絕的「生存競爭」。弱者死強者生——這種「自然選擇」(物競天擇),照達爾文的意思,是如此的:——無論那種動物,雖然同是一種,而各個動物決不完全相同;可見各種動物的適應力決不相等。譬如某地方的氣候漸漸乾燥起來;於是只有需要濕氣較少的動物能夠生存,而其餘的都死滅。那「適者」便能繁殖而遺傳其適應力於子孫,仍舊是各自漸變以適應將來之環境,——誰最善於適應,他的生存亦就最有保證。「不適者」漸漸減殺以至於滅種。既如此,適應是變易的因素(動力),而遺傳是適應力之保存。

  生物的適應當然並非有意識的行動,然而卻往往是很適當的「動作」。譬如暗壑裡的盲魚沒有眼睛,草地上的蛙身有綠色(保護色),——並非盲魚立意不要眼睛,或者蛙立意要穿綠衣,——乃是物理化學的作用與機體的感覺作用相合而成的。然而他既是保護色和盲目,在此環境恰好生存,——是適當的變更。適應力的強弱便看機體變更之速度而定;那自然的「適當變更」始終要附於生物才行,因此生物所有能力愈大所處環境愈優,他的適應亦愈有效。

  人類是從類人猿裡進化而來的。類人猿的骨骼、筋肉、神經系的結構大致與人相似;而人與猿的胚子簡直完全同樣,直到生育前最後幾月才發現區別。至今人類與猿類的生理結構還很相近;可見人的發展是經過猿猴而來的。人以前的動物,于進化的過程中,已經消滅了許多機官,可是同時也添了許多新的,——都是為適應新環境與新需要而然的;——從動物進化至於人,發現最複雜的人的腦經。動物的肢體機官,在這「生命的發展」中,不但漸變其形式,並且漸漸增加其功能;——人的腦經便是各種哺乳動物中功能最大的生理機官。

  [44]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學說的創始者,進化生物學的奠基人。著有《物種起源》、《動物植物在馴化狀態下的變異》、《人類的起源及性的選擇》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