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哲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一、宇宙之源起


  第一 哲學

  一、宇宙之源起

  舊時開天闢地的宇宙源起說以及基督教的七日創世紀,已經不能滿現代人的意。幾世紀來人的考察及宇宙的客觀事實顯然與這舊說相違異。地質的研究,動植物界的考察以及無數星及星雲的觀探,其結果都證明天下沒有不變易的「恒萬古」而不壞的東西。全宇宙都在不斷的發展中,都在永久的變易中。不論是太陽,是行星,是衛星,是生物,都不是驟然發現的;而是經過無限的變更以進於現在的狀態的。

  現代科學裡的宇宙源起及宇宙發展說,最早還是康德和拉普拉斯(Laplace,1749—1827)[43]提出來的。這種觀點的大概意義可以略述如下:

  無限的空間裡回旋著巨大的雲霧似的大氣,那時是最早的宇宙。此等「集體」(La masse)是物質之最早的形式。現在的物質,還可以回復這種形式;而且這種形式之前還許已經有過其他種種的形式。——然而依自然科學的研究這種形式,——(就是「原始的雲霧狀態」)——卻是可以實驗的範圍內之最早形式。這種「雲霧集體」,因為其中各「塵體」互相吸引,漸漸湊緊,於是日益濃厚;又因「塵體」的動及互相擊觸而生「熱」,——所以那「雲霧集體」也一天熱似一天。如此經過許多時間,而「集體」乃漸放射而成「光」。「雲霧」便變成更團聚更熱烈動轉不已的瓦斯球,能放光。此瓦斯球體動轉的力量愈益增大;於是因離心力的作用而拋出許多小球體;小球體也同樣的旋轉不已,就變成行星和衛星。現在的太陽是當時瓦斯球的餘物。——地球便是所拋出的小球之一。這種學說叫做「星雲說」。因此,我們的地球,亦和太陽一樣,最初是一「熱液的集體」,從「星雲」發展而出,永久動轉于冷的宇宙空間裡。幾百萬年以來,地球因無限放射光線于冷的空間裡而漸漸凝凍,喪失熱度和光力。地球熱液的表面一層,既然離冷的宇宙空間最近,便先凝固變成地殼;地心裡的熱液集體之上便蓋了一層硬殼。地球的熱液集體仍舊一天一天的冷下去而日益縮小,地殼因此癟下去,起出皺紋來,於是一面凸起,一面凹入,高低不平。既然地球日就冷縮,地球四圍所剩的雲汽便凝結成水而落於地面,便有江河海洋。從此之後,便起水陸的鬥爭:——山脊漸漸受水的沖刷,水浪可以卷去山角;幾百萬年來,有時亦因地心熱液的膨脹而海底突然變成陸地,陸地上又變成江海;有時則地心熱液受壓力而反動,攻破地殼的薄處而演成火山。自有地球以來,不知道變了多少次數……

  幾百萬萬年之後,地球面上才漸有適宜的條件,可以發生「生物」。當然,最初只有很簡單很簡單的有機體、單細胞的動植物。又幾百萬年,有機體的生物愈變愈複雜,棲息生長於水陸各處。有魚甲,有禽獸,有人。——有生命的世界到此才出現。

  [43]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Laplace,Marquis de,1749—1827),法國天文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著有《宇宙體系概說》、《論天體力學》、《概率論哲學》、《概率論概論》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