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社會哲學概論 | 上頁 下頁
緒言九


  唯心派和新康德派往往罵唯物派「把」心理現象歸入物質現象。朗治(Lange)[32]說,對於唯物論始終有一個難題不能解決:就是怎樣由物質的動而能發生有意識的感覺。然而朗治是唯物主義史的著者,他應當知道唯物派向來並沒有應許給這樣的答覆。唯物派不過斷定:——除有廣延性之物質外,並無其他能特別思想的實質,意識與動相等,同是物質的一種作用。這種唯物思想,固然不錯,是很稚氣的。希臘的狄沃琴就已經說空氣是「第一物」,有意識而且「知道種種事情」。臘墨德黎(Lametris)[33],向來算是「最蠢的唯物派」,就不肯答覆「物質何從而有感覺能力」的問題。他看這種能力,只當是一件事實。他以為物能覺和物能動是同樣的事實。臘墨德黎這一種見解和斯比諾沙很相近,——因為他是受笛卡兒的影響,然而他亦和斯比諾沙一樣,否認笛卡兒的二元論。他的著作《人即植物》(L′Homme plaute)裡說:各種生物之中人最有靈魂的,植物是有靈魂最少的。然而亦就指明物的靈魂和人的靈魂絕不相象。植物的「靈魂真好,他沒有傾向、願望、欲念、善意、惡意,不記掛著身體上的缺乏。」他這個話,就是要說明各種不同的物質組織,亦就有相當不同的「靈性化」的程度。

  俄國樸列漢諾夫(Plèkharoff)[34]和馬克斯主義修正派伯恩思敦(Bernstein)[35]的辯論裡,指出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中的別一派。譬如狄德洛(Diderot)[36]他自稱為新斯比諾沙派,他的根本原則,亦是:「物質能感覺,而且宇宙間存在的只有物質;物質的存在便是從解釋一切現象。」德國唯物派莫列莎德(Molechott)[37]稱這種學說為「物質的精神觀」。根本上都是相同的。

  斯比諾沙主義,現在往往以為是唯心論,其實這是錯的。一八四三年德國哲學家福爾罷赫(Feuerbach)[38]就明白斷定,斯比諾沙的哲學是當時唯物論的表示。當然,斯比諾沙也不能逃「時代精神」的影響,所以他的唯物論是穿著神學的服裝的。然而最重要的乃在於他取消了精神界與自然界對立的二元論。斯比諾沙稱自然為神,然而他的神是有廣延性的。——這是斯比諾沙主義和唯心論不同的地方。

  唯心論亦能取消精神界與自然界對立的二元論。極端的唯心論主張:在「絕對」的內心,那客觀與主觀是相等的。然而這種「相等」,至多說「客觀」能存在於「絕對精神的自念,或自想中」。唯物派卻不是說主觀與客觀相等,而是說主觀與客觀統一。「我」不但是主觀,同時亦是客觀:——主觀是對於自己而說,客觀是對於別人而說。一切行動「對於我主觀上是純粹精神上的,非感覺的,非物質的行動,——實在呢,他們在客觀上仍舊是物質的行動。」(福爾罷赫)既然如此,我們便沒有絲毫權利可以說客觀是不可思議的。

  [32]朗治,今譯朗格(Friedrich Lange,1828—1895),德國唯心主義哲學家,新康德主義者。著有《唯物主義史》、《工人問題》等。

  [33]臘墨德黎,今譯拉美特利(Julien Offrary de La Mettrie,1709—1751),法國哲學家,機械唯物論者。著有《心靈的自然史》、《人是機器》、《人是植物》、《享樂的藝術》等。

  [34]樸列漢諾夫,今譯普列漢諾夫。見本卷第222頁注24。

  [35]伯恩思敦,今譯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右派首領,修正主義創始人。著有《崩潰論和殖民政策》、《社會主義的前提和社會民主黨的任務》等。

  [36]狄德洛,今譯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曾主持編纂《百科全書》,成為百科全書派進步思想家的領袖。主要著作有《哲學思想錄》、《對自然的解釋》、《達蘭貝爾與狄德羅的談話》、《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等。

  [37]莫列莎德,今譯摩萊肖特(Jacob Moleschtt,1822—1893),荷蘭生理學家、哲學家,庸俗唯物主義的代表之一。曾在瑞士、意大利和德國各大學任教。主要著作有《生命的循環》。

  [38]福爾罷赫,今譯費爾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德國唯物主義哲學家。著有《黑格爾哲學批判》、《基督教的本質》、《未來哲學原理》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