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中國革命中之爭論問題 | 上頁 下頁
(一)帝國主義之侵略中國


  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最初期,是用暴力佔據中國領土,目的在於銷售貨物,搜刮原料。這種侵略,其勢力不得不日益開發中國的國內市場,原本是封建宗法的半自然經濟的中國,便日漸進於資本主義的新式社會。所以中國的資本主義是帝國主義(尤其是英國)所開發出來的;國內市場的開展和商業的流通,對於中國商人還僅只是地方的,對於帝國主義卻已經是全中國的;因此,英國的滙豐銀行[10]等,便成了組織全中國金融經濟的樞紐。再則,為要便利中國市場的開展(投貨搜料)起見,帝國主義者不但以暴力略取中國的礦業(如漢冶萍,如撫順等),而且攫得鐵路的建築權,並壟斷中國的航業(以至於內河)。這樣,中國之經濟的最高權(銀行、交通,煤鐵礦業及其大工廠),早已落在帝國主義手裡。此外,帝國主義還享有種種特權(租界、軍港、治外法權[11]、關稅協定[12]等),所以決說不上中國資本主義與外國資本主義競爭的問題,而是帝國主義指揮驅使中國的經濟生活的問題。至於帝國主義者利用所得的特權,在中國大銷其工業品,壓倒中國的「國貨」,或者在中國境內設立工廠,逐漸進而佔領中國的輕工業(紗業之中外國資本佔有百分之五十光景)——那已經是第二等重要的問題,因為就是輕工業的「生制原料」(如細棉紗)、運輸、稅率等等,也在帝國主義(及其代理人軍閥)的操縱之下。總之,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在最近一世紀中是逐漸逼迫中國(外債、賠款等手段亦在其內),而取得指揮組織中國經濟的地位。

  [10]滙豐銀行,也稱「香港上海股份銀行」。1864年在香港設總行,後在上海、漢口、廈門、福州、天津、北京、廣州、煙臺、青島、哈爾濱、大連、瀋陽、汕頭、重慶等地設立分支機搆,成為控制舊中國金融命脈的最重要的外商銀行。

  [11]治外法權,指領事裁判權。見本卷第84頁注⑩。

  [12]關稅協定,見本卷第108頁注13。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