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無產階級之哲學——唯物論 | 上頁 下頁
八 唯物論的藝術觀(1)


  一、藝術是人之創造性的餘力之自由諧和的表演

  宗教及道德之外,在所謂「社會思想」之中最古最重要最廣泛的,便要算藝術了。

  藝術是什麼?藝術的特點在什麼地方,何以我們可以將原始野蠻人的、兒童的以及現代美術家的藝術,統稱之為「藝術」呢?如果我們將藝術,尤其是根據於人的特別需要的結果而產生的自由創造,——與人的其他事業相比較一下,那麼,我們便可以看見:藝術的特點,正在於他是感動人的感情及情緒之表現,而且一定是這些感情不大強烈,人的物質需要已經滿足,因而有了閒空的工夫和餘力,於是純粹因為內心的需要,而要用一用這些餘力和時間,真是所謂「無所為而為」的,——如此,便發生出藝術來。

  當我們悲憂或喜樂的時候(可是這些情感也不大厲害),我們自然而然的唱起悲哀的或歡樂的歌調;有的時候,覺得很高興,甚至於要舞蹈起來,仿佛小孩子似的。並且我們表示這些情感的時候,必定是很有組織的,很和諧的,這就是藝術中之所謂「美」,所謂「審美的」方式。

  既如此,廣義的藝術之定義,可以說是:人之創造性的餘力,很有組織的卻又很自由的表現,同時,帶著一種特別的審美的情感。然而要有這種創造的餘力,就必須先能滿足我們身體上最重要的幾種需要;因為——

  誰會想著:
  餓著肚皮的人
  還能唱歌呢?

  必須先要有了空閒的工夫,然後才能玩那種藝術的創造力。遊玩大概是藝術的第一種形式,——我們只看小孩子和禽獸都已經會遊玩。

  二、藝術的審美性源始於生物之雌雄淘汰

  人類所具有的遊玩及美感之藝術的雛形,的確是從人類的「獸祖」遺傳得來的。凡是高等動物飽暖而健康的時候,必定和小孩子一樣,很喜歡遊玩,實在就是自由的消耗自己的力量。並且,達爾文的學說裡,還有一種所謂「性的淘汰說」——「雌雄淘汰說」:許多動物都具有美感,而且這種美感是他們奪取女性的工具之一。性的競爭之結果,優勝的動物自然能保存自己的種,並且將自己的特色遺傳給後代。這些動物必定有很特出的美麗的兩性標誌。所以雄獅子有頸毛,雄鹿有奇異的角,雄鳥有美麗的尾巴,瑰奇的羽毛,甚至於有特別的鳴聲。不但如此,這些審美上的特色,例如某幾種植物開花時的異香,種種炫耀繁駁的色彩,往往還可以吸引蟲類(如蜂、蝶等,使這些蟲類做媒介——從雄蕊上帶著花粉到雌蕊上去,這樣便可以發生性的作用,繁殖下去,並且又將這些審美性遺傳給後代子孫。

  我們如今既然講明白藝術的來源,便可以知道藝術,並非所謂「神賜的天才」,並非所謂「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唯心論派往往喜歡這樣解釋。藝術的根源,其實正在於人是禽獸出身,可以用最唯物的學說來說明。至於人類文化之各階段藝術及其特別形式,也都有這種唯物的基礎。

  三、人類的言語歌唱是從共同勞動時之勞動聲裡發展出來的

  最古代的人類藝術及人類之言語,都和勞動及生產有密切的關係。言語學(linguistic)上已經發見:人類的言語是從共同勞動時人與人之間互相通知的方法裡發展出來的,因為當共同勞動的時候,人人都必須發出個別的聲音(如杭育、噯呀呵等類),以整齊大家的動作,組織這一勞動過程。所以人類言語中最早的「字」,大概都是表明某種動作或運動的——就是動詞,隨後再發生各種物件的名稱——名詞,以及物件的性質和數目——形容詞和數詞。

  藝術亦是如此,最早的人類藝術是發生於勞動過程裡的,譬如一種聲音的回轉重複,嗓子的一高一低而成韻,——以齊一大家的工作,使工作成為和諧的,因而也就覺得這種工作輕鬆些。例如俄國的所謂「棒歌」(Dubinushka)——這是木匠、瓦匠起重時口裡哼著的歌聲,他們大家唱著這種韻調相同的歌,自然各人手裡的動作也相同,於是他們的共同勞動便覺得輕快而容易做。再者,普通兵操的時候,必定奏著進行曲,兵隊的步伐便格外容易整齊些……(16)

  四、社會經濟的物質生產足以規定藝術之性質

  因此,每一社會的社會勞動之性質,人類取得生產資料之方法,及其所處的自然界與社會之情勢,足以規定藝術之性質——藝術之形式與內容。早已有許多思想家,尤其是唯物論派,知道藝術是生活的反映。這亦可以在兒童及禽獸之藝術的雛形裡研究出來的。譬如我們人的家畜,尤其是貓和狗的遊玩,究竟是怎樣的呢?狗總是打著玩,就是仿佛互相打擊,其實是逗著玩耍。貓呢,真正是作「捕鼠之戲」,就是自己隨便抓一件東西,先將他擲開去,隨後又去撲他,仿佛那是一個老鼠似的。狗和貓的遊玩裡,仍舊是「不離本行」;他們這種玩耍,雖是一種藝術的原始形式,其實反映著他們生存競爭中的認真的行動。兒童的遊玩也是如此;兒童大概總是模仿他們所看見過的成年人的動作。

  五、藝術是實際生活的反映

  我們如果研究野蠻人、半野蠻人,甚至於鄉村平民的簡單渾樸的創作——這些人的渾樸思想還沒有受著資本主義的影響而崩敗,真是所謂「尚有三代之遺風」,那麼,我們可以看見他們的藝術裡,各自反映著自己的經濟風俗和生產方式。譬如漁獵時代中的原人種族,他們的歌曲和舞蹈,總是扮演著打獵的情形,或者模仿野獸的舉動。最早的表顯藝術,例如原人的圖畫,現在還保留在獸骨或器皿上的,亦是反映當時人的生活和想像——大概都是畫著那些禽獸,就是當時人類生存競爭中最有重要關係的動物。至於以戰爭和劫奪為生的原人種族,便有軍歌和軍舞,鼓勵勇氣,他們的圖畫亦是描繪戰爭的居多。

  再則,農業民族的歌曲,內容大概都是關於農業勞動的。直到現在俄國農民之中還保留著這類的歌曲,譬如唱著:「我們就這麼下了種了,下了種了」,或者:「我們是已經種下苧麻了呀」(17)。

  【注】

  (16)一九二四年中國上海的《民國日報》曾經採取吳稚輝先生的意見,附刊一種「報屁股」,便題作《杭育》!這是取「杭育」為勞動之聲的意思:「愛育,愛育,杭……育!」——是中國碼頭工人起貨時的歌聲。總之,言語的始祖,應當是原人共同勞動時的勞動聲,藝術的始祖,應當是普通共同勞動聲的勞動歌。

  (17)關於古代器皿上的繪圖雕刻文辭等,我們中國其實有很多材料,如所謂鐘鼎,「商彝周鼎秦瓦漢璫之屬」,可惜現在的所謂中國國故學(sinology)還不會從這種觀點上去研究,否則可以研究出中國經濟史上許多很有趣的問題,如是否有過「井田制度」之類。再則,中國的民間藝術,尤其是秧歌民歌,亦是非常之多,很值得去收集起來,整理出一個系統來研究。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