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無產階級之哲學——唯物論 | 上頁 下頁 |
四 現代唯物論與科學(4) |
|
二十一、自死物之中變出生物 同時,從上述的例子裡,還可以得到一個結果。太陽光線的能力,雖然我們普通常看不見他做什麼工作,其實他做著非常之偉大的工作,——他每一秒鐘,在植物生長的時候,將無機體的「死物」——碳酸氣,分析而成碳氣及氧氣,使他變成有機體的生物——植物之纖微素,每年夏天總是如此的;我們人人可以親眼看見植物的生長。我們其實是親眼看著宇宙以太的波動,從死物的成分裡創造出活的生命來。 動植物體內的有機物體,大半是氫氧化碳,就是空氣裡所有的化學原素:碳素氧氣素氫素的化合物。動物吃植物以自營養;而植物大半直接從空氣裡取得營養料,卻靠著太陽光熱能力的那種特別工作。 既然如此,則太陽光熱的能力直接變成生命的能力,變成生物的能力。 二十二、地球上生命的發生問題 地球上怎樣發生出生命來的?我們現在還不十分知道。我們也不知道:現在自然界裡是否會有由於自願而發生的生物,直接從死的物質裡產生出來的生物?亦許,每一個生物,每一個有機體,只能從已經存在的生物裡分裂出來(例如簡單的下等生物),或者是從已經存在的生物裡生殖出來。我們只知道,如上面所舉的例,生物的有機體能借著太陽光的作用,從「死的物質」裡吸取他所需要的營養料。可是至今還沒有看見從無機物中直接產生生命,可以不用生殖的;——雖然有機物,即有機體生物之成分,現代化學已經能夠取得。亦許現在地球上的物理的化學的條件,已經不能容許新的生命自由的產生。然而有一件事是無可疑義的:地球之上曾經經過一個時期,當時的溫度和化學成分,必然的能夠發生出活的生命來。 二十三、最早的原形質之形成 大概生命的發生,最初是在地球開始凝固時的海洋底裡,是一種原始的生物,所謂「原形質」(Protoplasm);原形質便已經有吸收四圍的營養料之能力,同時,亦已經會分裂而成更小的細胞,總之,這種原形質已經能夠營養生長生殖。 關於這一點,我們暫時還只能猜度,只能假定,如果將來科學能夠找著在實驗室裡將「死物」變成「生物」的方法,那麼,這種假定便可以證實了。 二十四、生物進化學說的歷史 然而怎樣從那種原始的生物、原形質裡發生出現在所有的許許多多各種各式的動植物,一直到我們人類呢?關於這一問題,我們卻已經知道了一個大概。 可是,正是生物種類的繁複,生物結構的適合,生物的能適應環境,正是這些情形使古代的哲學家驚奇,使他們要承認有一個「造物主」,——說是造物主故意製造出這樣巧妙適合的各種生物出來的。 甚至於研究自然界的學者,有好許多時候,都以為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種類,如馬、狗、魚、蟲、松、菌等等,各有各的共同性質,各自會產生同種的生物,所以這些種類的生物,是生來便是現在這個樣子,是由神力的造化主所創造出來的。然而,好久以前,我們便從地底下掘出古代生物的骨骼,所謂「洪水以前的」生物,形狀並且非常之偉大而奇特,和現在的完全不同。 但是,當時的學者說,這是因為地球上經過了一次大崩裂,如洪水地震之類,這樣一來,把以前所有的生物都消滅了;隨後上帝又重新製造過一番,造出現在的各種生物來,現在的生物種類是不會再變的了。(這意思是譬如說:上帝造成一萬種生物,這一萬種的「飛潛動植」便永久不變,代代相傳,各自之間也決不會相混。) 後來科學發達起來,才推翻這種幼稚的學說。地質學(geology)證明出來:幾百萬年來地球的發展都是很遲緩的,很不顯露的,並未經過什麼突然爆發的總崩裂。地球凝固而收縮之後,地球的表面便發現大陸,又因地球繼續收縮而地殼上發現皺痕——山脈,亦就因此發生各個的部分的地震或地陷。氣候因此而有變更,河流海洋的形式因此也有變更。然而什麼時候也沒有經過全地球的總崩裂,可以使一切生物完全消滅的。 二十五、達爾文的進化論唯物的生物觀 十九世紀初期法國學者拉馬爾克(Jean B.P.de Monet deLamarck,1744—1829)[48],尤其是十九世紀中期英國學者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在生物學(biology)裡實行一個大革命。他們證明有機世界一直在不斷的變更發展,而達爾文更發明了這種發展的根本公律——生物進化律。 我們當然不能在這裡詳細的說明達爾文的學說:這是太冗長了,不但不是我們這一章書所能講的,而且不是我們這一本整本的書所講得完的。所以我們只能極簡賅而明顯的指出達爾文進化論的原理——這是唯物的生物觀。 二十六、生存競爭適者生存 現代動植物的種類從何處來的呢?何以各種生物能夠這樣適應環境,而且保存自己的特點,不和別種生物相混呢? 古代的唯物哲學家也曾經想回答這些問題。宣傳德謨克裡德及伊壁鳩魯哲學的羅馬詩人魯克萊齊嘉爾,曾經做了一篇哲學詩,題作《論物的自然界》,他鋪陳一個很簡單的意思,——這個意思還是基督紀元前六世紀希臘哲學家昂彼篤克爾(Empedoclēs)[49]的:繁複的動植物世界各有特別的適應能力和保種能力,這是因為不能適應的就要滅亡,禁不起生存的競爭。那無量數物質形式的偉大的自然界裡,往往因為偶然的衝突和結合,而造成各種各樣的複合的形式。凡是不好的,不能適應的,都滅亡了;而能適應的便生存了,於是形成現在我們所知道的種種有機體。 這是「適者生存」的簡單的意思。可是這一簡單的真理,卻是達爾文《物種原始》[50]裡的學說之基礎。自然界裡永久是有生存的競爭。動植物的繁殖,比他們所需要的營養料的增加,快得多。自然,一定有許多動植物要死亡,而死亡的一定是在鬥爭之中最不能適應的:因為他們的力量比較小,比較得不敏捷,不聰明,他們的肢體比較不發達……如果因為受四圍環境,如氣候、土壤、食料等的影響,或者簡直是偶然的,從某種有機體裡發生或發展出新式的肢體和器官,比較從前的更加適用些——那麼,這一種生物便更加容易在生存競爭裡戰勝。 二十七、物種變化是由於自然淘汰 再則,那些不善於適應的動植物死亡得太早,往往來不及留下很多的後代。那麼,這種弱者的不能適應的性質,便不能很多的遺傳下去,也就不會保存在後代子孫的身體裡。至於那些因為某種原因而能在機體裡發生很有益的變化的生物,自然生存得比較長久,留下許多子孫,而遺傳他的適應力;如此,則機體內的新變化固定在子孫的身體裡,又漸漸變化而發生新種——新的生物種類。 普通養鳥種花的園圃學者,甚至於普通的園丁,會用人力混合花種或鳥種(如鴿子),使產生新種;這些花草禽鳥,因為某種原因,或通常所謂「偶然」的機會,會在自己身體裡發現比較一般同種更加有用或更加美麗的東西。這種情形在自然界裡,卻在經常的自然而然的發生。用「人為的選擇」方法,用人力去混合各種生物種類,園圃學者或養鳥學者可以造出各種花鳥的新種,簡直有的時候完全不像原來的種類(是謂「人為淘汰」)。自然界卻用「自然的選擇」方法(所謂「物競天擇」),來產生動植物的新種;這種情形已經繼續了幾百萬年;當然,——這種變化並非由於理智上的意志,並非有力求適合的理性使然(這是所謂「自然淘汰」)。 【注】 [48]拉馬爾克,今譯拉馬克(Jean B.P.de Monetde Lamarck,1744—1829),法國自然科學家和生物學家。他在達爾文之前就論證了生物界中發展的學說。著有《動物哲學》等。 [49]昂彼篤克爾,今譯恩培多克勒(Empedoclēs,約前495—約前435),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詩人、科學家和意大利醫學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論自然》和《論淨化》,現僅存片斷。 [50]達爾文的《物種原始》,今譯為《物種起源》。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