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無產階級之哲學——唯物論 | 上頁 下頁
二 唯心論與唯物論


  一、哲學首先確定外物與內心的分析——「變易之中有不易在」

  原始的野蠻人,將自己一切種種的感覺,一切使他有所感受的東西,都當做現實存在的事物或對象。夢魔、錯覺等類的東西,他們都當是外界真實存在的現象,而不是我們內部心理上精神上的行為;他們以為這些亦是外界的事物,不過仿佛沒有體質罷了。因此便發生心靈神鬼的觀念,仿佛靈魂可以離身體而獨立的;這種神鬼靈魂以及其他迷信的概念,甚至於在現時文明國家的平民群眾裡,還存在著。

  原人的渾樸思想,以及現代的野蠻民族,甚至於一般人的思想,大致不會對於自己的所見所聞所受,取一種批評分析的態度;不能分辨何者是自己的感覺,何者方是所感覺的事物;不能分辨自己對於事物的概念與事物的本身;不能研究事物不與我們相接觸時,他自身究竟是什麼。哲學的第一步便是確定瞭解這中間的區別。所以哲學思想的特點:首先便是——知道外界事物雖然不斷的變更,一種現象之後又有別種現象,各種事物都會變易自己的形式,可是,這些變易之中,有一種共同的不變的經常的東西,「變易之中有不易在」,譬如,樹林、房屋、柱子等種種不同的事物,都有一種共同的性質,我們可以用一個名詞來包括他們。再則,譬如河流,他不斷的變易——流動。每一秒鐘之後的河已非一秒鐘之前的河,因為水是在流動的,因此古希臘哲學家赫臘克裡德[19]便說:宇宙之根本原則在於動,在於鬥,他說「人不能兩次浴於同一之河」。可是無論河怎樣變易和流動,一般人都知道河還是河,始終是同樣的一條河,仍舊是一個經常的同類的東西。我們人自己其實也和河一樣,不斷的變易,可是我們還是我們。

  二、哲學之根本問題為宇宙之本質及現實的問題——「變易者究系何物」

  再則,古希臘的哲學家已經發見:事物的性質,往往因我們耳目的狀態,身體的康健,感覺機關的完缺而差異。盲者不知道顏色,聾者不知道聲響;對於聲盲的人,整個兒的世界與我們普通人的概念不同。病人吃著東西都是苦的,因為他口裡是苦味。手冷的時候碰著東西總覺得熱些;手熱的時候碰著同樣的東西卻覺得冷些。我們在船上的時候,覺得兩岸倒退著走。現在我們還知道(古代更是不知道的)——太陽的動,日出和日入:總算是人人共見的事實了,而實際上卻也是我們受感覺的欺騙——原來動的並不是太陽,卻是地球,是我們自己跟著地球圍繞太陽而轉動。最後,還有我們剛才已經舉過的實例——譬如做夢或發熱的時候,我們看見聽見許多現象和聲音,實際上卻並沒有這麼一回事,而是我們自己想像中的產物。

  總而言之,外界事物在各種人的概念中,是不盡相同的;甚至於對於同一個人,亦可以因時機不同而差異。既然如此,可以說:這一外界宇宙,比較我們所感覺到的宇宙,實際上是不相同的;甚至於有的時候,我們心上以為是外界現象的東西,實際上卻除我們自己的感覺以外別無所有。

  那麼,究竟實際上的宇宙是什麼樣的呢?他的本質是什麼?所謂經常的共同的在什麼地方呢?一切現象既然是變易和差異的,那麼,他們的根本是什麼呢?我們看見並且感覺常在變易的現象,那麼這在那裡變的究竟是什麼呢?究竟是什麼東西使我們發生感覺呢?

  究竟在我們感覺之外,是不是有一個什麼外界宇宙存在呢?我們只能經過我們的感覺去知道外界宇宙,但是我們的感覺又常常欺騙我們。譬如一朵玫瑰花,有色有香,有他的結構等等,這些性質,僅僅因為我們有感覺所以存在,僅僅是我們的感覺。如果我們一睡著,玫瑰的色香等等完全沒有了,玫瑰也就沒有了。如果沒有我們自己,這玫瑰是不是存在呢?也許全宇宙都只是我們感覺的綜合,感覺之外,別無他物罷?

  這就是宇宙之本質與現實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唯心論和唯物論兩派哲學總是相反的,其餘各種小派別的答案,不過形式上有所變易罷了。

  三、唯心論的始祖柏拉圖謂萬物之本質乃是觀念

  唯心論哲學的開山祖,希臘大哲學家蘇格臘底的弟子柏拉圖,他是亞裡士多德的先生,他說宇宙的本質和一切外界之物質事實的根本——是觀念(idea)。他的論調如下。譬如我們外圍世界之中有一張桌子。桌子有不少種呢,桌子可以毀壞而消滅。然而桌子的觀念(即一切桌子的共同點)卻永久存在而不變的;無論桌子的形式材料怎樣不同,都無關係。桌子可以毀滅,而我們所稱為桌子的這一名詞,即關於桌子的觀念,卻不會毀滅的。因此,柏拉圖說:只有觀念是真實永久鞏固的存在著,至於各種觀念意義中的現實事物,卻在經常的變易、毀滅、破壞;這些事物不過是種種觀念之物質的表現,並且是一份壞的底稿——只是那光明偉大的觀念世界之昏黯的影子罷了。後來,柏拉圖更將「觀念」一詞加以「模範」的解釋,成為「理想」(ideal);他又依各種觀念的重要程度和價值而排列之:將「善」、「美」、「神」之觀念,置諸一切觀念之首。

  四、柏拉圖的學說是二元論,謂物的世界之外另有心的世界

  如此,柏拉圖便第一個造出「二元世界」的學說。這種學說,亦就是後來一切唯心論哲學及基督教教義的根本。世界有兩個:一是我們的世界,人間的肉體的不完美的,有種種缺憾的,有許多罪惡的,不鞏固的變易的世界;一是柏拉圖所稱謂永久的「觀念世界」,基督教所謂「神的世界」,其中才有真理、和諧、美、善,這是「天上的別一面的世界」,以我們人的世界和他相比,真是可憐的副本,壞的反映。模仿那一理想世界,趨向他,便算是我們的目的和職任。

  五、心的世界與思的世界很相像

  柏拉圖是唯心論的開山祖,我們只要看他的例子,便很容易發見唯心論的來源和這一學說的錯誤。唯心論者把我們的觀念——即思想、想像、概念,凡是發生於我們頭腦之中的,發生于我們內部心理生活之內的東西——一概當他有獨立的存在,原本是我們自己思想或精神行為的產物,卻都移入一個特別的「別一面的世界」,成為與我們分離獨立的東西;比較起這種理想世界來,我們真實的世界反而成了他的影子,不配我們去研究和注意的了。於是人從自己的思想和想像裡,造成了新的偶像——這和野蠻人夢見自己已死的親人,便以為是他們的鬼來看他,因此當他們是神道似的供養著——有什麼區別呢?

  對於祖先靈魂的崇拜,以為在身體以外靈魂能夠獨立存在的迷信,總而言之,就是宗教史上的所謂萬物有靈論(Animism),和哲學上的唯心論是同類的。

  六、觀念或心只能附麗於事物而存在

  如果我們再來研究一研究桌子的例子,就可以知道「桌子的觀念」不過是我們自己思想行為的產物,這種行為叫做「綜合」。我們從許多各個的事物(許多張桌子)裡,從凡有幾點重要的共同特點或性質裡,綜合起來,造成一個共同概念,例如桌子、樹林等等的概念。實際上存在的只有各個的事物,至於對於這些事物的「觀念」,卻僅僅是我們思想上的產物。不但如此,還有一種觀念——並無實際事物和他相當,即並無和他相當的外界現象,卻是完全出之於我們的想像和思想的。因此,如果說觀念能夠獨立存在,那便簡直等於崇拜神鬼。

  一切唯心論的哲學學派,不過在許多種形式裡重複柏拉圖的學說罷了,其實都是崇拜變相的神鬼而已,成其為一種的「哲學式的宗教」。

  七、康德之批評哲學首創現代之認識論,亦認實在世界之外另有一現象世界

  歐洲近代哲學的創始者笛卡兒,以萬能之神的觀念存在,來證明神的存在。他說,如果沒有神,我決不會知道神,我們也決不會有神的觀念。康德說,宇宙的本質——他所謂「物如」(Thing in itself),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只能知道自己的心靈認識能力所加於外物的觀念。因此,我們從自己的精神裡,造出一個現象世界(與實在世界相對立)。而我們的精神,恰好非常之需要承認永久的正直的神,認定神是宇宙的創造者和統治者。

  康德的哲學名為「批評哲學」,因為他對於我們迎受感覺那外界宇宙的方法和形式,加以批評及分析,他創造現代的認識論。康德之後,便是「絕對唯心論」的黑智兒哲學,馬克思少年時代,也是黑智兒派。

  八、黑智兒之絕對唯心論則為一元論,認「物由心造」

  黑智兒認為宇宙的根本和本質是邏輯的過程,是我們自己頭腦中的思想過程:換句話說,我們自己的思想和觀念之發展形式移轉于外界,成為宇宙發展的公律。黑智兒的學說,以為宇宙和人生的基礎,人類歷史的本質——是一個因內部矛盾而發展的觀念,此種觀念的職任便是自我認識。一切在我們之外及我們之內的現象,都是那一觀念或精神的發展過程之反映。

  既然如此,那麼,大多數唯心論哲學家都承認有兩個世界:一,物質世界——我們只能用自己那種靠不住的感覺機關去接觸他而研究他;二,心靈世界或觀念世界——我們只能用高深的哲學思想去觀察,或是用宗教的內省功夫去接近他。第一個物質世界有自己的公律,其中一切現象都有一定的聯繫因果,我們是可以研究的。然而這不是真正的世界,不過是世界的幻影;研究這種物質世界的科學,也只能算下等的科學。唯一的真正的世界,值得哲學去研究的,只是觀念世界。

  九、主觀的唯心論及經驗批評主義則

  更否認外物之存在

  再則,還有一種「主觀唯心論」——英國的柏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20]及德國的菲希德(Johann G.Fichte[21],康德的學生),他們便更進一步了!他們說:宇宙即我,並無外物存在,除我的觀念、想像、感覺以外,別無其他世界。「我」從自己精神之中創造出世界來,這一世界的公律,即我自己的觀念和感覺的公律。

  雖然普通人不善於探索哲學的奧妙的,聽見這種唯心論,都要覺得這種學說實在來得奇怪——然而這種極端的唯心論,絕對否認外物的現實和存在的唯心論,在現代哲學界裡卻很普遍,不過多少有些隱蔽罷了。例如有幾種「不知主義」(Agnosticism),主張我們絕對不能知道宇宙的真相;還有所謂「經驗批評主義」(Empirio-criticism),主張所謂宇宙僅只是我們感覺的總數,只有這些感覺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可以做我們研究考察的對象——這些哲學上的新主義,其實都是主觀的唯心論。

  對於這些種種唯心論派的哲學,唯一現實的事實,使我們人可以直接認識的——只有我們自己的「心靈」,我們心理上的經受。唯心論的各派之中,有些呢——敢於推論到底,於是對於外物的存在,也開始懷疑起來;有些呢——只限於二元論(Dualism),就是承認有兩個世界,兩種本質,兩個平行的事實和現象:一是外界的,物質的,能使我們感覺的,可是只給我們以外物真相之變相的模糊的影像;二是內部的,精神的,觀念的,真正的,唯一有價值的,而且是哲學的真正對象。

  十、唯心論之各派皆自相矛盾,故實際上幾全屬二元論

  這兩個世界之間顯然有相互的聯繫,那麼,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呢?現代科學所研究的,正是這個外界的物質世界,卻並沒有懷疑到外物的存在,那麼,怎樣才能使現代科學和這種哲學相調和呢?這些問題——便是種種式式唯心派所研究的問題,這些唯心學派自然都陷於沒有出路的矛盾裡,固然,唯心派中的優秀分子,往往也有些深思妙語。

  十一、唯物論認物質為宇宙之本質

  唯物論是哲學主要派別之中的第二派——他對於哲學上根本問題的答案,恰恰與唯心論相反。固然對於唯物論,宇宙的真相,也不像平常人所想像的。然有唯物論的名稱,已經可見他認定物質是世界宇宙的本質,而觀念不過是外物在我們頭腦裡的反映。物質構成宇宙;物質的不斷的變動,及其內部無數部分之間的相互關係,構成宇宙及生活中之種種形式——從遙遠的星辰,一直到人類思想上深奧精細的創作,一直到唯物論哲學的本身,都是物質所構成的。唯物論哲學要想以偉大的綜合方法,結合一切有形無形、外部內部的世界。

  十二、唯物論之始祖德謨克裡德謂萬物之根本乃是原子

  基督紀元前四百年,與柏拉圖同時的德謨克裡德(Dēmocritos),[22]他是唯物論哲學的開山祖——他就已經說出這種哲學的主張,固然說得很渾樸而簡單,但是確實是天才的。他的哲學,現在只能在批評他的典籍裡,尤其是亞裡士多德及其弟子的文集裡去研究他的片斷的名言;他的哲學學說大致如下:

  (一)無中不能生有,有者之中,亦決不能有所消滅。一切變化,不過是各部分的結合或分散。(二)天下無偶然之事,一切都有原因和必要。(三)除原子及空間之外,絕無他物,其餘則僅系「意見」而已。德謨克裡德說:「苦與甜,熱與冷,及各種顏色之存在,都不過我們覺著仿佛有這麼一回事罷了:實際上存在的只有原子和空間。」這樣,照唯物論的始創者的意見——在無窮的空間裡有數不盡的各種各式的原子(即物質之小分子)在那裡遊動,他們之間的衝突接觸,會使他們互相結合而生長出整個兒的世界來。一切種種世界都是如此不斷的發生,不斷的破壞崩毀,陸續繼承,生滅互見。全宇宙都是物質的。照德謨克裡德的意思,甚至於所謂「心靈」,也是由很小的原子所構成的,和火的原子相仿佛。這些原子是最遊動的,因為他們在全身體裡遊動,所以發生生命的現象。

  德謨克裡德時代,還絲毫沒有純正科學,居然會發見現代物理學的公律(物質不滅與能力不滅),居然會證明極豐富複雜的宇宙和生命是空間中原子的遊動。——這真是極偉大的思想能力和勇氣。

  在現在看起來,德謨克裡德的幾種見解尤其是他學說裡的細關節目(例如心靈的特別原子說),當然是很稚氣的;然而,他的確是開闢科學的宇宙觀的第一個人,——他取消宇宙間一切內部外部現象之超自然的動力,不承認任何「造物主」,而能以物質的總公律來解釋世界,他能想出物質原子之互相合併,吸引,分裂的公律來解釋一切現象。

  他的理論引起了對於他很殘酷的敵視,古代的及中古的哲學家都被他嚇壞了:因為他這種理論打破了被宗教所束縛的一切見解和概念,而這些宗教迷信卻是愚民政策所必需的。於是唯物論便被稱為殘暴的,乾燥的,無人性的哲學。當然,反對唯物論最厲害的總是各時代各民族各種宗教裡的神甫教會,神甫知道唯物論否認上帝和一切神道,是公開的無神論(atheism)的哲學。如果這種哲學思想普遍起來,神甫便要喪失自己統治愚民的權力,喪失自己的特權地位。

  反對唯物論的殘暴的壓迫,繼續了幾百年;現時資產階級社會所公認的所謂哲學界,直到現在還在繼續這種壓迫,——不過現在不用大鍋子燒殺人罷了。但是,人類智識的發展,科學的每一次新發見,總是違背學者自己的心願——總是證明唯物論的真理。德謨克裡德之後,就有他的弟子伊壁鳩魯(Epicuros,紀元前341—前270)[23],後來,到基督紀元前一百年便有羅馬詩人魯克萊齊嘉爾(Lucretius Car)[24],都是主持唯物論的哲學家。他們所主持的學說,雖然幾千年來歷受殘暴的壓迫,可是科學與事實,永久是在發揚光大這一學說呢。

  古代的唯物論,尤其是伊壁鳩魯,除出規定唯物的理論及因果律的概念之外,還討論道德問題,討論人生的目的和意義的問題。反動的哲學家總是說,人應當為抽象的「責任心」而服務;古代的儒牧總是說,人應當履行一神或多神的意旨。伊壁鳩魯卻不管這些廢話,他說:人總是避免苦痛而力求享樂的。不過他說普通愚暗的人,只求肉欲上的粗蠢的享樂,其結果往往反而得著痛苦;哲學家呢?卻能尋求那種不厭不倦的享樂,並不是酗酒淫佚,並不會妨害別人,所以也不至於破壞哲學家的安逸。伊壁鳩魯認為研究學問便是這種享樂——便是人類精神最高尚的表現,這種表現能夠發生許多益處。伊壁鳩魯並不消極的勸人家不要傷害親人,他積極的勸人對於親人要做有益處的事;可是,這並不是因為什麼責任心或是道德上的公律、上帝的命令;這是因為待人好,即人待他也好,人人對我無惡意,則我在四圍親人之間,便不至於受著無謂的痛苦。總之,這種理論就是後來十八世紀唯物論者的「理智的利己主義」。

  可是,從古代便開始的反唯物主義,尤其是基督教教會的壓迫唯物論者,一直都罵唯物論是獸性的利己主義,說唯物論的哲學裡,絲毫高尚的動機也沒有。「伊壁鳩魯派」一字,簡直成了罵人的名詞,等於說這種人只知道肉欲上的享樂主義:無恥、貪鄙、酗酒、淫佚等等,這種享樂主義至多不過是隱蔽的精細的。然而實際上呢,大多數罵唯物論的人,表面上雖然宣傳些所謂基督教的道德和高尚的唯心論,如自我犧牲、愛親人、禁欲之類,——實在,他們這些人,尤其是大多數的僧侶在私人生活裡,驕縱淫佚得不堪。他們的「基督教的唯心論」,不過是一種手段,借此欺騙愚昧的信徒,而追求物質的福利罷了。

  【注】

  [19]赫臘克裡德,今譯赫拉克利特(Heraklītos,約前540—約前475),古希臘哲學家,樸素的唯物論者和辯證法家。所著《論自然》,今留存片斷。

  [20]柏克萊,今譯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1753),傳教士,英國唯心主義哲學家。著有《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哲學對話三篇》等。

  [21]菲希德,今譯費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1814),德國古典唯心主義哲學家。著有《知識學基礎》、《知識學導言》、《人的天職》、《致德意志民族講演集》等。

  [22]德謨克裡德,今譯德謨克利特(Dēmocritos,約前460—前3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原子唯物主義的創始人之一。寫作了53種涉及哲學、邏輯學、數學、天文、醫學、心理學、修辭學、文學藝術等方面的著作,現存極少數片斷。

  [23]伊壁鳩魯(Epicuros,前341—前270),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無神論者。著作大都失傳,尚存《論自然》(37卷)斷片、致友人書信三篇和包括四十多個命題的學說綱要。

  [24]魯克萊齊嘉爾(Lucretius Car,前99—前55),今譯卡爾·盧克萊茨。古羅馬詩人、唯物主義哲學家。著有敘事詩體裁的《物性論》(本書譯作《論物的自然界》),主要敘述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觀點。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