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⑧ | 上頁 下頁
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與德國共產黨之任務


  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與德國共產黨之任務(1)

  德國 德爾曼

  德爾曼[1]同志(Thälmann)是德國共產黨的領袖,同時亦是國際最重要的領袖之一,他是工人出身,曾經當過運輸的馬夫以至普通的苦力,曾經當過鐵廠的工人,並且經過長期的失業;他在德國共產黨之中做過極多的工作,從群眾的深處直到中央,從下層的指導工作,經過理論的實際的訓練而進到中央的指導工作。德國的革命工人群眾對他有極大的信仰。德國共產黨的中央,經過一九二三年革命失敗,暴露極多的機會主義的分子及小資產階級的動搖傾向;機會主義的白朗德爾[2]及杜洛茨基主義的馬斯洛夫[3]等(以前的中央委員),都先後在共產國際指導之下由群眾黨員決定撤換,一面德爾曼同志便起而執行指導的任務。德爾曼同志現在再被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正式委員,並當選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之委員。此篇為其最近的著作,見一九二八年九月二十日《列寧城真話報》(Leningradskaya Pravda)。

  瞿秋白

  共產國際第六次世界大會通過了共產國際的黨綱。這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黨綱,他是國際無產階級鬥爭的最好的指南針。現在的時候,資本主義的暫時穩定引起許多新的幻想。而共產國際恰好在現時最終的通過國際的列寧黨的黨綱,明顯的揭破這些幻想,極嚴厲的反對國際的社會民主主義,指斥他的社會改良主義的荒謬反動,——社會民主主義本來是無產階級之最可惡的仇敵。

  一 最偉大的衝突之時代

  共產國際第五次世界大會(一九二四年)之後,世界資本主義進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特點,就是:生產量增多到了超過歐戰前的程度,托辣斯、加迭爾[4]等類獨佔資本的組織大有發展和擴大,資產階級獨裁之下發見國家資本主義的傾向,以及生產過程的技術上的改良與進步。正因這些新的現象,造成了各種危機之新的形式以及勞資之間極偉大的衝突之基礎。世界資本主義的各方面之矛盾都增長起來,雖然各方面的速度不盡相同,但是各方面相互之間都有密接的關係。帝國主義之內的各種矛盾都在加強,帝國主義列強都想造成廣大的軍事的戰線以反對蘇聯——新的帝國主義戰爭之危險日益接近了,尤其是反對日益強盛的蘇聯之武裝干涉日益接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運動,資本主義國家內階級鬥爭的劇烈,都日益動搖資本主義。

  帝國主義內部矛盾的增長,更加加強資產階級對於無產階級的壓迫,加強他反對共產黨——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之殘暴。

  帝國主義列強及資本主義的主要國家之國內政策,日益進於準備戰爭的需要。資產階級的國家政府機關與資本主義企業家的營業機關之間,如今有了更密切的關係和聯絡,這是資本主義的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就成為準備戰爭的助力。資本主義的國家,資本家的托辣斯公司銀行及社會改良派的所謂工會機關,三方面有許多種形式的合作,再加以托辣斯資本之鞏固其統治,加增其對於工會之剝削與壓迫,亦都幫助帝國主義新戰爭之準備。

  反對這一廣泛的帝國主義戰線,工人階級也就團結集中自己的戰鬥隊伍於共產國際旗幟之下。

  不但在老舊的資本主義國家之內,共產黨的影響日益增長;共產國際的勢力並且日益滲入「新的地域」,尤其是在殖民地國家之中。

  中國共產黨派到第六次大會的代表團,人數極多,對於各種問題,中國代表都有發言,他們積極的參加各委員會,——這就是共產黨影響深入殖民地群眾的證據。大會之上也有印度工人所選來的代表,有阿拉伯近東方面的各國代表,有東菲洲[5]的代表——全世界各國都有代表出席。南美洲(所謂拉丁美洲)之各國,以及北美的黑種人,都有代表到會。這更足證明第六次大會真正是國際的大會。

  二 反對改良主義

  大會不但通過了黨綱,而且詳細討論分析之後,確定了布爾塞維克的策略,審查各國共產黨的發展及工作,考察各國共產黨內之布爾塞維克的堅強性。

  大會要求各黨堅決的不調和的反對一切傾向,尤其是右傾的傾向。要反抗改良主義派的新的進攻,必須共產黨內有布爾塞維克的堅決性,有極嚴格的紀律,有極高度的團結,然後反對改良主義之鬥爭才能勝利。

  現時這種形勢之下,尤其必要。現時歐洲主要的各國,雖然社會民主黨及法西斯蒂黨盡力來反對,可是一般工人群眾都有強大的左傾的形勢。工人群眾左傾得愈厲害,社會民主黨便愈加狂熱的右傾。

  最近德國的選舉,以及選舉之後幾百萬群眾之中反對支出鉅款建築鐵甲艦的運動,都足以證明群眾左傾的趨勢是日益加強。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黨員卻舉手贊成建築鐵甲艦,他們又是現今德國密勒政府的閣員,所以群眾也就提出抗議反對他們。

  三 德國資本主義之外交政策

  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之上德國問題及德國共產黨的組織,經過極詳細的研究。

  德國問題之中主要的問題之一,便是德國在國際政治的舞臺上一天天的有更重大的意義。德國的獨佔資本(托辣斯)無疑的有經濟上的進步,於是德國在國際外交界上的地位因而增高,所以德國自己的外交政策也就改變。第六次大會的議決案上,特別指明德國資產階級的「西向政策」——就是與帝國主義的西方各國親善的政策,就是反對蘇聯的政策。

  第六次大會指出來:戰爭的危險是偉大的危險,戰爭的危險一天天的成為事實了,所以認為反對準備戰爭是現在世界無產階級之最重要的任務。德國帝國主義參加反蘇聯的戰線,一定會幫助法西斯蒂的波蘭鞏固其後方,使波蘭有進攻蘇聯之可能。

  四 德國之階級鬥爭

  德國的新帝國主義之急速發展,引起極劇烈的階級矛盾。

  德國之國家資本主義傾向表現得最為明顯,其原因是經濟集中的日益增高;而國家資本主義的傾向,恰好客觀上形成調動一般工業以應軍事之用的前提。國家機關與資本家企業家相混合與融化,與工會官僚之改良派相混合與融化,於是比較以前起來,這種情形更加使廣大的無產階級群眾容易和資本主義的一切力量之聯合發生衝突。

  資本主義的合理化,只知道力求勞動生產力之增高,因為用極無人道的方法剝削工人,無產階級的生活情形日益惡化,於是階級鬥爭便不能不日形劇烈。

  第六次大會分析工人階級內部的發展傾向,說明有兩種相反的傾向。

  資產階級竭力實行一種政策,用各種各式的方法賄買工人階級中之少數,而抑制工人階級之多數,政治上經濟上都是如此。資產階級故意定出兩種工資,一種極高,一種極低,如此便更加造成勞工貴族。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所以還有勢力,正是因為勞工貴族的存在;社會民主黨所以也就急劇的右傾,也就無條件的贊成對內的反動政策和對外的準備戰爭的政策。

  這是現時發展的第一方面;第二方面便是工人群眾的左傾。

  有時共產黨之中有人主張不可以過分估量德國工人階級的左傾,他們說,在數量上與質量上德國工人群眾都不算是左傾。這種觀點是與第六次大會的議決案相反的。大會議決案,明確的指出德國工人階級的反抗力之增高,他已經從過去時期所受的創傷之中回復了自己的氣力。工人階級的積極分子從社會民主黨營壘之中脫離出來而轉入共產黨的營壘,——這種過程的確是加強了。共產黨在工人階級之中的影響極準確的生長起來。

  我們的前途是怎麼樣呢?就是工人階級之政治的分化,工人運動中共產黨的勢力日益鞏固,階級鬥爭之日益劇烈。

  第六次大會特別指明:廣大的經濟衝突必定有政治的意義,資本主義穩定的現在時期罷工等的經濟衝突,必然有極大的政治意義。共產黨,從中央起直到支部,應當會及早的解釋每一次巨大罷工的政治意義,而且認清他對於總的階級鬥爭的價值。我們應當有完全的決心,應當會應付環境,運用組織經濟鬥爭的方法,去戰勝改良派的影響。我們應當用好幾倍力量去反對勞資調和的各種機關。

  德國資產階級及其社會民主主義的走狗都很清楚的知道:每一次巨大的罷工,巨大的工人階級示威,在現在條件之下,都帶著「反對國家的性質」。因此,社會改良派的領袖不顧一切,直到勉強的分裂工會組織,總之,只想鎮壓日益急烈的工人階級的鬥爭。

  社會民主黨的理論與思想,日益接近法西斯蒂主義,日益成為反革命的帝國主義政策之「成熟的」政黨。現在德國的各黨聯立政府之中,社會民主黨的出賣工人階級的作用是非常之可注意的。社會民主黨的反革命作用,只要看他最近贊成建築鐵甲艦,贊成準備戰爭,便可以看得很清楚。

  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指出階級鬥爭之中各國共產黨新的勝利之前途,同時,也指出階級仇敵對於工人新的進攻的趨勢。這種新的進攻,其目的首先便是使共產黨孤立,公開的禁止共產黨,使共產黨成為秘密的政黨,同樣,也要壓迫德國的共產青年團及赤色先鋒隊(赤色先鋒隊RoteFront是德國共產黨領導的群眾武裝訓練的團體)。

  五 德國共產黨之主要任務

  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對於德國共產黨所指出的主要任務是:

  加緊黨的國際主義之教育,反對帝國主義新戰爭之準備,擁護蘇聯,贊助殖民地運動——中國革命,擁護階級鬥爭之職工運動的統一,反對社會改良派之分裂工會政策,加強反對社會民主黨之一切鬥爭。

  當然,這僅僅是最重要的任務。德國共產黨中央將要盡力實行共產國際大會之指示。德國共產黨在將來的戰鬥之中,一定能證明他是負得起偉大的責任與使命的。

  共產黨指導之下,共產青年團與赤色先鋒隊指導之下的德國革命的無產階級,現在,提出反對資產階級與社會民主黨的統治,反對他們的戰爭政策之真正列寧主義之口號:

  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擁護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大聯盟。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建立無產階級獨裁制。

  注釋

  [1]德爾曼,今譯台爾曼(Ernst Thälman,1886—1944)。

  [2]白朗德爾,今譯布蘭德勒(Heinrich Brandler,1881—1967),曾任德國共產黨主席。1922年2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第一次全會擴大會議上,當選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成員。因組織反對派,1929 年1月被德國共產黨和共產國際開除。

  [3]馬斯洛夫(Arkadi Maslow,1891—1941),曾任德國共產黨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1926年8月被開除出黨。

  [4]托辣斯、加迭爾,今譯托拉斯、卡特爾,為帝國主義壟斷組織的高級的與普通的組織形式。

  [5]菲洲,即非洲。

  (1)譯文原載1928年10月4日《布爾塞維克》第2卷第3期。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