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⑥ | 上頁 下頁
關於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運動的補充報告(7)


  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中國也還存在著「第三黨」[70]。這種民族改良主義,一方面表現為殖民地的「民族」法西斯主義,另一方面表現在真正特殊的民族關係的問題上。國民黨和「第三黨」都想帶領人民群眾跟自己走,特別是想模糊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所以,共產黨人面臨的任務是:不單是組織工人群眾,爭取工人階級和農民的廣大群眾,抓住任何不滿情緒反對資產階級,反對地主,反對軍閥,反對帝國主義者,特別是反對軍閥混戰,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為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所推行的政策;此外,共產黨人還應該為反對民族改良主義,反對小資產階級政黨的改良主義而鬥爭,當然更應當反對居統治地位的民族資產階級。不這樣做,任何群眾工作都不會有成效,因為在「第三黨」提出的口號下,我們將只能幫助小資產階級政黨鞏固其在群眾中的威望。這樣,我們只能重蹈過去老的機會主義的錯誤。也就是說,希望無論如何要聯合小資產階級,認為這種聯合勝於農民的「無政府主義」的支持。單單是逐漸把工人組織到工會裡,吸引他們參加反帝運動等等,這是不夠的。這樣說是對的,必要的。可是,如果有人說,「我們爭取到群眾以後再看是否面臨起義的問題。現在就組織農民遊擊隊——這是無政府主義,等等」,那我們就要反駁他:目前,農村到處都在進行農民的真正武裝鬥爭,而這場鬥爭的結果只能是,要麼農民剝掉地主的皮,要麼相反,這與那裡是否存在蘇維埃,或是只有農民隊伍、「紅槍會」、半宗教性質的秘密組織,是毫無關係的。請看看四川、湖南、江西等省,那裡一直在進行這樣的鬥爭。中國工人階級,特別是無產階級,對下一問題應有明確回答:你對為爭取土地、反對封建殘餘、反對軍閥、反對軍閥的軍隊而進行鬥爭的農民持什麼態度?這是最重要的問題。我想,只有當我們對這個問題持真正布爾什維克態度時,我們才能徹底消滅我們現存的盲動主義情緒。

  近期內當革命高潮不可避免地要來臨的時候,我黨的總路線應是爭取群眾。應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這一任務,即中國革命沒有消亡,即使在遭到嚴重失敗後,它也在繼續發展,現在它應該重新集聚力量。它應集聚力量,這不只是為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工會運動,而且還為了把群眾從過去無組織、無計劃的起義引導到有準備、有組織、有計劃的起義。只有這樣的起義,才能徹底推翻以國民黨為代表的資產階級、豪紳和地主的統治,也只有這樣,中國革命的任務才能完成。只有在不僅發生革命,而且革命獲勝的時候,只有當革命在個別省的主要中心獲勝,特別是,當全國性起義勝利的時候,只有到那個時候,無產階級和農民的民主專政才開始轉變為無產階級專政。目前應該很好地瞭解,作為革命動力的階級力量已進行了重新組合。這一重新組合發生得很快、很複雜、很徹底。但是,革命的任務和革命的內容仍然沒變,因為目前中國根本沒有統一。有國民黨。如果以前全中國叫中華民國,那麼現在就叫國民黨。本來麼,直到現在我們還說中華民國,可是每個省都有各自的主宰者。現在全中國叫國民黨中國,可是每個省都有獨立的國民黨。五個大軍閥[71]是這些「國家」的頭子。除了這五個大統治者外,還有一些小一點的統治者。有搖擺于這些大軍閥集團間的小封建主、小主宰者。根本沒有國家統一!不會召開任何真正的國民會議,因為參加這個會的反正都是國民黨指定的人。

  不推翻同封建或半封建式的豪紳土地關係緊密勾結的民族資產階級,就不可能有任何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甚至連汪精衛這個小資產階級政客都說,可以沒收大地主的部分土地,但不能反對所有的地紳,即不能反對中世紀壓迫的這些代表者。紳士是一個英語詞,在中國革命文獻裡它獲得了完全不同的意義。它固定地指中國的官員階層。地紳是在一定地方握有實權的人。他可以不經任何審訊把你關進監牢,他可以用竹條打你,因為他穿長袍,因為他是高等(層)人,因為他是地主。他同衙門,即同官吏相勾結,一塊吃吃喝喝。以前,每個地紳甚至還有那種特權,考中之後,他就能收受任何一個村子的禮品,所有的人都應該養活他。這就是中國式的紳士。可是現在連汪精衛都不想反對所有地紳。地紳有包稅專權。如果連汪精衛都不想消滅這種狀況,那民族資產階級就更不用說了,因為,民族資產階級如果把農村所有的鄉紳關係馬上都消滅了,那它就沒有任何生存手段了。為什麼?因為它的一切經濟來源都在農村。如果貧農,或一般說農民舉行起義,奪走土地,那民族資產階級還剩下什麼呢,除了工業以外,它從哪裡得到收入呢。而工業還遭受著外國資本的沉重壓力,發展民族工業特別困難。

  在各殖民地,在土耳其,在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現在都是從專政而不是從民主來著手的。如果它掌權,那它就採用專政方法來控制各種民主選舉等事。難道能在土耳其進行選舉嗎?難道在國民黨制度下的中國能進行選舉嗎?當然不能。為什麼呢?因為民族資產階級工業總是要發展,那它必定要設法實行國家資本主義。只有在全國範圍內組織的工業,才有希望抗得住外國資本的競爭。正是這個原因,迫使殖民地的資產階級馬上就盡力設法建立牢固的政權,以鎮壓勞動人民的一切階級鬥爭。它不能容許這種階級鬥爭和民主。

  我認為,關於民族改良主義——它有時也意味著民族法西斯主義——這一問題,根據中國革命的經驗,應該最尖銳、最全面地在這次大會上提出來。(掌聲)

  注釋

  (1)這是瞿秋白(斯特拉霍夫)在共產國際「六大」第三十一次會議上所作的報告。

  [1]《共產國際》,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的機關刊物,曾用俄、德、英、法、中、西班牙等國文字出版。1919年5月1日創刊,1943年6月停刊。

  [2]庫西寧(Otto Wilhelm Kuusinen,1881—1964),原籍芬蘭。1918年起移住蘇俄並加入蘇俄國籍。歷任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和主席團委員、書記處書記。他在共產國際「六大」作了關於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革命運動的報告。

  [3]德國一八四八年革命,即1848—1849年間的德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848年3月初,巴登公國人民首先發難,革命迅速波及德國西部和西南諸邦,普遍成立自由資產階級的內閣政府(即所謂「三月內閣」)。3月18日,柏林人民起義成功,迫使國王同意召開制憲議會。當時馬克思、恩格斯曾提出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但各邦的自由資產階級及其所領導的「法蘭克福國民議會」,卻與封建勢力妥協,阻止革命深入發展。統治階級乘機反撲,革命終告失敗。

  [4]俄國一九〇五年革命,指反對沙皇統治的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這次革命由於階級力量懸殊和沒有形成鞏固的工農聯盟而失敗。但它成為十月革命的預演。

  [5]1923年6月,在廣州舉行的中共三大通過了《關於中國共產黨和國民黨關係的決議》,決定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

  [6]楊希閔、劉震寰,滇桂軍閥。楊當時任駐粵滇軍總司令兼第一軍軍長,劉任駐粵桂軍總司令兼廣西省長。兩人還都是廣州革命政府委員。1925年6月,在英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段祺瑞策動下,他們勾結在一起,發動叛亂,企圖顛覆廣州革命政府,被國民革命軍迅速平定。

  [7]亞細亞生產方式,馬克思在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的一種生產方式。對於這種生產方式的性質,學術界迄今未取得統一認識。

  [8]直隸,今河北。

  [9]黃埔學校,即黃埔軍校,是1924年孫中山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在廣州黃埔創辦的軍官學校。這裡講的類似黃埔學校的軍校,指清末北洋軍閥創辦的保定軍官學校。

  [10]袁世凱,見本卷第21頁注⑨。

  [11]吳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東蓬萊人。直系軍閥首領之一。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先後任兩湖巡閱使、直魯豫三省巡閱使,駐洛陽。1923年鎮壓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被奉軍及國民軍打敗。1926年聯合奉軍進攻國民軍。1927年在北伐戰爭中被國民革命軍擊敗。

  [12]馮玉祥,見本卷第15頁注⑤。

  [13]《真理報》,蘇聯共產黨的機關報。1919年4月22日創刊。

  [14]巴枯寧(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俄國無政府主義者。1868年9月參加第一國際,因反對馬克思主義,並進行破壞第一國際的陰謀活動,1872年被開除。著有《上帝與國家》、《國家組織和無政府狀態》等。這裡的巴枯寧主義者,指無政府主義者。

  [15]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e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國作家。著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長篇小說。他的作品深刻揭露了俄國沙皇制度和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種種罪惡,同時卻宣揚對惡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農社會來代替沙皇制度,他的這種思想被稱為托爾斯泰主義。

  [16]上海無產階級第一次罷工,指1919年6月上海15萬工人為支援北京學生五四反帝愛國運動舉行的大罷工。

  [17]指1922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和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

  [18]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蘇聯共產黨內反對派領袖。他主張跳越民主革命階段直接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剝奪農民、反對工農民主專政,是俄國工人運動中反列寧主義的機會主義。

  [19]五卅運動,指1925年上海「五卅慘案」激起的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上萬群眾到公共租界進行反帝遊行示威,遭到英國巡捕的血腥屠殺。這次慘案激起了全國人民的公憤,廣大工人、學生、商人和農民在各地舉行遊行示威和罷工、罷市、罷課,形成了全國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

  [20]顧正紅(1905—1925),江蘇濱海人。上海日商內外棉七廠工人。中共黨員。1925年5月因領導工人向廠方交涉,遭日本資本家槍殺,成為五卅運動的導火線。

  [21]工學商聯合委員會(原名工商學聯合會),1925年6月7日成立的上海反帝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是領導五卅運動的公開機關。由上海總工會發起,上海總工會、全國學生聯合會、上海學生聯合會、上海各馬路商界聯合會分別推舉代表組成。

  [22]這十七條要求是上海工商學聯合會為解決「五卅案」向帝國主義提出的正式交涉條件。主要內容是:懲凶;賠款;道歉;撤換工部局總務魯和;華人在租界有言論、集會、出版之絕對自由;優待工人;分配高級巡捕,華人應占巡捕全額之半;制止越界築路;收回公審公廨;取消領事裁判權;永遠撤退駐滬之英、日海軍等。

  [23]北京外交官,指當時北京政府派往上海處理「五卅案」的外交交涉員。

  [24]香港罷工,即省港大罷工。這是為聲援五卅運動、反對帝國主義而舉行的政治大罷工。1925年6月19日由香港工人發動,廣州沙面租界及英、美、日商洋行工人響應,參加人數達20萬,並組成省港罷工委員會,由蘇兆征任委員長。罷工委員會組成了有數千人的工人糾察隊,行使了部分政權職能。罷工堅持到次年10月結束,歷時16個月。

  [25]第一個國民政府,指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的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它的前身是1923年成立的孫中山的大元帥府,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根據中共的建議改組成國民政府。

  [26]孫科(1891—1973),字哲生,廣東香山(今中山)人。1927年任武漢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青年部長、軍事委員會委員、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同年7月參與汪精衛發動的反革命政變。

  [27]3月20日政變,指蔣介石在廣州製造的排斥和打擊共產黨人的中山艦事件。

  [28]1925年11月23日,國民黨右派鄒魯、謝持、居正、張繼、林森、戴季陶、葉楚傖等十餘人,在北京西山碧雲寺召開所謂「國民黨一屆四中全會」,通過反蘇反共、反對國共合作等反動議案。史稱西山會議。參加會議的這批人以後就被稱為西山會議派。

  [29]戴季陶(1890—1949),名傳賢,原籍浙江吳興,生於四川廣漢。當時是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孫中山逝世後,曾進行一系列活動,為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進行思想上的準備。以後長期充當蔣介石的謀士。

  [30]戴季陶的小冊子名《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

  [31]1925年11月,國民黨中央決定次年1月召開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共廣東區委的同志準備在這次大會上給新老右派以打擊,孤立中派,擴大左派。當時在代表中左派占了很大優勢,這是可以做得到的。但陳獨秀、張國燾等卻於12月在上海同已被逐出廣東的孫科、葉楚傖、邵元沖進行談判,請他們回粵出席大會。結果在國民黨「二大」的選舉中,右派在執監委中都占了多數。

  [32]胡漢民(1879—1936),字展堂,廣東番禺人。早年參加同盟會。辛亥革命時被推為廣東都督。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後曾代大元帥職權。當時是國民黨執行委員。

  [33]熊克武(1881—1970),字錦帆,四川井研人。1924年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1925年率部由湘西入粵,因有與陳炯明聯絡之嫌,被捕入獄,至1927年春始被釋放。

  [34]罷工委員會,指省港罷工委員會。

  [35]張作霖,見本卷第15頁注④。

  [36]郭松齡(1884—1925),字茂長,奉天(今遼寧瀋陽)人。奉系將領。1925年11月,暗中聯絡馮玉祥,將所部改為東北國民軍,自任總司令,從灤州舉兵討伐張作霖,進攻到瀋陽附近。因日本軍隊干預,12月13日兵敗,被張作霖殺害。

  [37]5月15日會議(1926年),指國民黨二屆二中全會。蔣介石利用這次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共產黨、篡奪國民黨黨權的《整理黨務案》。從此,擔任國民黨中央黨部部長的共產黨員全部辭職,換上了國民黨右派分子,蔣介石當上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長兼軍人部長。

  [38]上海事變,指1927年「四一二」蔣介石在上海發動的屠殺工人和共產黨員的反革命政變。

  [39]1927年1月,隨著北伐戰爭勝利發展,國民政府由廣州遷武漢,汪精衛任主席,稱武漢國民政府。

  [40]這裡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中共江浙區委周恩來、羅亦農、趙世炎、汪壽華等領導下舉行第三次武裝起義,推翻了北洋軍閥在上海的統治,建立了上海特別市臨時政府。

  [41]汪精衛,見本卷第21頁注⑤。

  [42]譚延闓(1880—1930),湖南醴陵人。1924年任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1925年任國民政府常務委員兼軍事委員會委員、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1927年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中央政治委員會主席團成員、武漢國民政府常務委員等職。

  [43]唐生智(1889—1970),湖南東安人。當時任國民黨革命軍第八軍軍長、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湖南省主席、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等職。

  [44]夏鬥寅,當時任國民革命軍獨立十四師師長。1927年5月17日在宜昌叛變,聯合楊森等部,由宜昌東下切斷長沙、武昌的鐵路,進攻武昌。武漢衛戍司令葉挺率部於19日將其擊退。

  [45]許克祥政變,即馬日事變。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在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軍長何鍵的策動下,駐長沙的第三十三團團長許克祥率兵於5月21日晚發動反革命政變,襲擊湖南省工會、省農會等革命組織,捕殺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人士及工農群眾百餘人。因21日的電報代日韻目是「馬」字,所以這一事件又稱馬日事變,或馬夜事變。

  [46]李濟深政變,指1927年4月15日,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發動反革命政變,解除黃埔軍校和省港罷工委員會糾察隊的武裝,包圍中華全國總工會廣州辦事處、省港罷工委員會,逮捕、屠殺共產黨員和工人積極分子兩千多人。

  [47]1927年7月13日,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發表宣言,決定撤退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

  [48]譚平山,見本卷第20頁注③。

  [49]這裡講的是1927年「七一五」汪精衛實行「分共」以後,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就同汪精衛的武漢國民政府走到一起了,即所謂「寧漢合流」。

  [50]這裡指賀龍和葉挺指揮的八一南昌起義。

  賀龍(1896—1969),字雲卿,湖南桑植人。1926年參加北伐,歷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第一師師長,第二十軍軍長。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總指揮。

  葉挺(1896—1946),字希夷,廣東惠陽人。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參謀處長和獨立團團長。1926年10月任第十一軍二十四師師長兼武漢衛戍司令。八一南昌起義時任前敵總指揮,第十一軍軍長。

  [51]武漢政變,指1927年「七一五」汪精衛實行「分共」的反革命政變。

  [52]1927年8月,蔣介石因國民黨內部派系鬥爭被迫宣佈下野,9月赴日本。同年12月回國。

  [53]孫傳芳(1885—1935),字馨遠,山東曆城人。直系軍閥後期首領。1924年任閩浙巡閱使兼浙江軍務督理。1925年任浙、閩、蘇、皖、贛五省聯軍總司令兼江蘇司令。1926年冬所部主力被北伐軍打垮,後投靠奉系軍閥。

  [54]李宗仁(1890—1969),字德鄰,廣西臨桂人。國民黨桂系首腦。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西征軍總指揮,第三方面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等職。

  [55]這裡指張發奎對參加廣州起義的共產黨員、革命工人和群眾實行的血腥鎮壓。

  張發奎(1896—1980),字向華,廣東始興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曾任粵軍獨立旅旅長。1925年7月粵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張任第四軍第十二師師長。1927年1月,第十二師擴編為新的第四軍,他任軍長。6月,再任第二方面軍總指揮。同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

  [56]1927年9月初,當時統治廣州的汪精衛,擔心桂系軍閥黃紹竑的勢力伸展到廣東,派張發奎、黃琪翔統率的第四軍回粵擋截黃的軍隊進駐江北,演成雙方直接交火。

  黃琪翔(1898—1970),字禦行,廣東梅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第十二師第三十六團團長,1927年任師長、副軍長、軍長等職。「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後,隨張發奎南下廣東,從李濟深手裡奪取了廣州的控制權,1928年初被李濟深聯合黃紹竑的桂系部隊擊敗,出走香港。

  黃紹竑(1895—1966),字季寬,廣西容縣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新桂系首領之一。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黨代表,同時任廣西省主席兼留桂軍軍長。1927年8月,曾督派桂系部隊開赴粵北對南昌起義軍實行堵截,隨後又與李濟深聯合打敗了張發奎和黃琪翔。

  [57]指賀龍、葉挺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在南下廣東途中,於1927年9月底10月初在潮汕地區遭到優勢敵軍的圍攻而失敗。

  [58]教導團,即國民革命軍第四軍教導團。這個團在團長葉劍英率領下參加了1927年12月11日舉行的廣州起義。

  [59]銅鼓,應譯作東莞。

  [60]張太雷(1899—1927),江蘇常州人。1920年參加共產主義小組。1925年在黨的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在共青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書記,並任蘇聯顧問鮑羅廷的翻譯,中共兩廣區委常委、宣傳部長。1927年4月在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委員,8月出席「八七」會議當選為政治局候補委員,10月主持中共中央南方局工作兼任廣東省委書記,12月領導廣州起義時犧牲。

  [61]即廣州蘇維埃政府,蘇兆征任主席。蘇因病未到職,由張太雷代理。

  [62]李福林(1874—1953),廣東番禺人。曾任國民革命軍第五軍軍長。廣州起義時,李命令其駐守西江、北江的部隊返回廣州,鎮壓起義工人。

  [63]機器工人協會,原名廣東機器研究公會,後改名為廣東機器工會,是國民黨利用的工具。1926年公開發表宣言反對共產黨。1927年「四一五」反革命政變時,協助反革命政權搜捕共產黨員和進步群眾,同年12月參加鎮壓廣州起義。

  [64]黃金榮,上海灘的流氓頭子,在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中,充當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工人的劊子手。

  [65]新北伐,指1928年蔣介石「北伐」攻打奉系軍閥張作霖。

  [66]紅槍會、天門會,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的民間結社。見本卷第15頁注⑩。

  [67]指當時已經到期的中日商務條約。

  [68]關稅會議於1925年10月在北京舉行。北京政府的代表與英、美、法、日、意等12國駐華使節參加。北京政府利用五卅運動以來廣大群眾所提出的關稅自主的強烈要求,提出至遲在1929年1月1日前實行自定關稅稅率,在實行前,先行對進口貨物徵收附加稅。各國為緩和中國人民的反帝情緒,表面上同意中國實行關稅自主原則,但要求中國裁撤厘金,並反對在實行前對進口貨物實行加稅。會議沒有取得結果。

  [69]1927年8月18日,國民黨南京政府下令斷絕同蘇聯的外交關係和商務關係。

  [70]第三黨,見本卷第11頁注⑨。

  [71]當時作者所說的五個大軍閥,指蔣介石、李濟深、馮玉祥、閻錫山和張學良。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