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③ | 上頁 下頁
日本對華貿易之經濟侵略


  (一九二五年三月一日)

  日本資本主義的發展全靠中國做市場。本來這一亞洲的新興資本國,他的侵略目標完全在於中國;他從合併臺灣、高麗[1]之後,從中日戰爭之後,國內的資本主義一天天膨脹起來,對華的帝國主義的經濟政策便是必然的結果。近年來日本對於其他各國的貿易都是輸入多而輸出少;日本在各國市場上,大抵都是買入機器等生產工具居多,而賣出自己的製造品卻很少。獨有中國是日本商品的大市場。

  日本資本主義控制中國經濟決不單是一種經濟競爭。他實在靠著外交上政治上種種特權,如一八九六年之北京條約[2]、一九〇三年之上海條約[3]等,日本在通商上、海運上,都得有許多特殊權利,廿一條的要求[4]尤其攫取不少。這些特權,可以供日本的對華貿易,不但操必勝之權,而且遏制中國工業不能發展;長此以往,中國可以變成專銷納日本貨,專供給日本原料的地方。下列一表,可以看出最近十二年來日本對華貿易的侵略趨勢,實在是非常之可怕。

  7

  日本對華的輸出比較中國對日的輸出,每年至少超過五六千萬日金。日本輸入中國的大致是紡織製造品(布匹、衣服、汗衫等)、紗、糖、紙、火柴、藥品、陶器、玻璃等。中國輸往日本的呢,卻是豆、豆製品、毛、鐵、鹽、皮,獸類的油等。一九一九年之後,雖然因為日本國內的生產過剩引起很長期的經濟恐慌,對華貿易未見增進;然而從一九二四年以來,日本在世界市場,遇著了英美資本的競爭,又竭全力以注意中國市場。假使去年江浙及直奉沒有戰爭[5],恐怕去年的日華貿易還要增加好幾倍呢。

  日本對華的經濟侵略,單就這商業一方面看來,已經非常可怕。何況,日本人還以他國內的過剩資本向中國作政治的投資,侵入中國的金融界,在中國境內開辦工廠,侵佔中國的實業,還要享受稅則上的特列權利。日本在這些地方搜括去的中國財富,還不止對華貿易裡所賺去的哩。

  原載1925年3月7日《嚮導》第105期

  署名:雙林

  注釋

  [1]高麗,今朝鮮。

  [2]1896年之北京條約,指根據《馬關條約》有關條款締結的《中日通商行船條約》。由日本全權大臣林董與清廷代表張蔭桓於1896年7月21日在北京簽訂。主要內容是確認日本在華享有與歐美列強同樣的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

  [3]1903年之上海條約,指《中日通商行船續約》。1903年10月8日由清廷全權代表呂海寰、盛宣懷、伍廷芳和日本全權代表日置益、小田切萬壽之助在上海簽署。

  [4]廿一條的要求,指1915年初日本政府向袁世凱提出的妄圖變中國為日本獨佔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秘密條款,共五號、二十一條。

  [5]江浙戰爭又稱齊盧之戰。1924年9月,直系江蘇軍閥齊燮元和皖系浙江軍閥盧永祥為爭奪對上海的控制而爆發的戰爭。10月以盧永祥兵敗逃亡日本而告終。直奉戰爭指第二次直奉戰爭。1924年9月江浙戰爭爆發後,奉系張作霖乘機派兵入關,與直系吳佩孚部隊大戰於山海關一帶。10月,直系將領馮玉祥回師北京舉行政變,囚禁賄選總統曹錕,直系軍閥控制的北京政府因之垮臺。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