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③ | 上頁 下頁
孫中山與中國革命運動(5)


  (五)孫中山鎮壓買辦階級與聯共聯俄政策

  二次革命失敗之後,中國的反動政局,直到現在,根本上並沒有變更:滿清貴族已推翻了,然而代替他而統治中國的仍舊是反動的軍閥階級和士紳階級。中國的民族革命至今沒有成功。民族革命的主體——中國平民,經過了階級的分化,一部分士紳式的資產階級結合了軍閥階級,僑商中的買辦階級也早已退出革命的戰線,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純粹是反動的。只剩得大多數的小資產階級——全國的小農、小商人,客觀上十分需要徹底的民權主義的革命,可是主觀上沒有政治上的積極能力。至於遊民的無產階級,本來只有破壞的爆發的反抗能力,在革命的過程中,不但不能做指導階級,而且這種階級的內部崩裂和個人主義,反而成就軍閥階級的反動力量——兵匪的蔓延擾亂,是一切軍閥統治的根本。而民族革命的對象——列強帝國主義,不但沒有絲毫損喪,反而利用國內軍閥的互爭和反動,用盡種種的方法擴張自己的勢力。

  既然如此,民族革命的職任還沒有盡,民族革命的力量卻已經自就崩壞,那代表中國民族革命及大多數小資產階級民眾的革命運動,便只能利用各派軍閥及各國帝國主義之間的衝突和互爭,做軍事上的應付。護法[24]以來的南北戰爭,客觀上確能削弱北洋軍閥和憑藉這種軍閥的各國帝國主義之勢力;然而這種鬥爭的社會基礎是間接的,大多數民眾並不能贊助這種鬥爭。革命之中而沒有革命的階級做他的社會基礎,積極的參加和領導,這種革命當然是不能成功的。我們在這一時期,只看見革命營壘的內部崩潰——右派的民黨,妥協的投降的反動的分子隨時隨處發現,只看見辛亥以前多少有些革命性的社會階級一天一天的反動。

  雖然如此,帝國主義自己的發展,日益傾向於滅亡,他內部的矛盾不得不爆發;歐洲大戰[25]使帝國主義國家的勢力在殖民地上大大的削弱,中國這時也能偷著機會稍稍發展自己的工業。於是五四運動以來,中國工業無產階級漸漸的上了歷史的舞臺。五四運動本身是中國資產階級發展的結果,是中國民族自覺的一大進步。隨後中國無產階級——鐵路工人、礦山工人、海員以及其他工人的罷工運動,組織工會的運動,工人階級的政黨組織,都大大的開展出來。民族革命運動中便得著了一支生力軍——革命的無產階級,真正能做革命的先鋒的,而且是革命運動的領袖階級(Class-heoemon)。所以此後的民族革命運動便能有群眾的、廣大的範圍;漸漸的將以前模糊的革命政綱變成很明瞭的革命口號——反對一切軍閥,推翻帝國主義。

  孫中山在革命運動開始的時候,便明白的感覺到革命的主要階級是大多數的貧苦的平民,尤其是農民,所以革命口號是「平均地權」;他在革命過程裡,很正確的找著革命中的同盟者——「下等社會」的會黨。他的革命主張,經過好幾十次的失敗,經過了辛亥革命後右派背叛革命的大失敗之後,始終不變,孫中山是代表中國平民的民族革命的首領,所以雖然在反動潮流很利害的時期,平民各階級都不能積極革命,孫中山卻沒有一刻妥協,沒有一刻忘掉革命。如今革命戰線之中新發現了無產階級,他當然加入民族革命,而且是強有力的生力軍;於是革命運動的主力軍便很明顯的是中國的工人和農民。民族革命中的聯合戰線形成,革命的高潮重新興起,民族革命的政黨——國民黨,在孫中山指導之下,決然改組,容納中國工人的政黨——共產黨加入。這便是孫中山對於「誰能執行民族革命誰是中國民族」的問題之事實上的第二次的答案。

  同時,反動派方面的情形也已經大大的改變。假使辛亥以前,滿洲貴族及士紳階級是帝國主義的工具,是反動派,孫中山要以農民階級及遊民無產階級的聯盟反抗他們,那麼,辛亥革命以後,農工階級及一切平民的仇敵卻是軍閥階級及買辦階級。這十幾年之中,帝國主義在中國的勢力比前清時代增加了許多,他們不但利用形式上的中國中央政府,攫取權利,而且直接指使一種買辦階級組織的武裝力量——如廣州買辦陳廉伯的商團[26],實行反革命。這種買辦階級到處表現他們的反動性。孫中山指導之下的廣州革命政府毅然決然的撲滅這種外國雇傭的「商團」。這便是孫中山第二次對於「民族革命中應當反對的反動勢力是誰」的答案。

  再則,中國革命運動,雖然根本上是反抗列強帝國主義的革命,然而在辛亥以前形式上似乎只是反對滿清的革命。一直要等到革命之後,各帝國主義屢次的幫助反動軍閥及買辦階級,甚至於要直接以兵力攻打革命政府,經過了幾十年的苦經驗,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再明白的宣言「今後的革命,目的要在推翻帝國主義。」這並不是偶然的發見於孫中山政府對外宣言的一句話,實是因為最近無產階級參加民族革命運動,他們的利益,完全與帝國主義相反,他們的要求反映到革命運動上去,使隱藏在革命內的最終目的徹底顯露出來。於是全國民眾的「廢除不平等條約」的呼聲便充實了孫中山的革命事業的內容。

  孫中山的末年,正是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初初開闢新的道路的時候,已經有真正能代表中國民族的無產階級,真正能徹底革命的階級,此後足以領導大多數農民群眾及一切貧苦的平民——遊民無產階級,積極的實行革命,反對一切士紳階級、買辦階級的反動勢力,扼制資產階級性的妥協政策,直接打倒帝國主義及其工具之軍閥買辦階級。孫中山的偉大,正因為他在四十年來能隨著社會內革命勢力的增長而日益進於明顯的不妥協的革命政綱。

  不但如此,中國民族革命運動的對象,既是世界的帝國主義,他能夠並且應當在國際範圍中找著革命的同盟軍。世界各國的資產階級往往有共和、民主、人道、正義的口頭禪,尤其是那資產階級性的民主主義盡著欺罔無產階級和弱小民族。因此,革命前各國往往有遵守所謂國際公法而保護中國的政治犯的。

  當辛亥革命之初,孫中山曾有聯日的政策,然而不久便證實帝國主義者即使在辛亥之前優容中國的革命黨,也僅僅在於自利自私的見解,想趁革命爆發而未勝利的時候,更進一步的攫取中國權利,等這種局面造成之後,他們便轉而力助軍閥等的反動勢力了。孫中山對於這一點,曾經在《陳英士致黃克強書》後[27]附注著說:「……不圖彼國政府目光如豆,深忌中國之強,尤畏民党得志而礙其蠶食之謀,故屢助官僚以抑民黨,必期中國永久愚弱,以遂彼野心……。」中國在這最近十年之中方才明切的看見帝國主義之用心,方才明白覺到中國自己所處的國際地位;孫中山在《民族主義》[28]上說中國是各國的殖民地,是「眾人的奴隸」。這些主人,「以不平等條約束縛中國的列強」,如何能做中國革命的同盟軍!中國人既是「奴隸」,還得找「奴隸」做朋友。所以中國民族革命的同盟軍,當然是各國無產階級,世界所有的被壓迫民族及殖民地——尤其是已經革命勝利的蘇聯農工階級。

  因此,孫中山——中國革命運動的代表之最後遺囑,尚且鄭重的聲明中國革命運動有與蘇聯及一切弱小民族聯合之必要。

  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半世紀以來,從模糊的「富國強兵」的口號,進化到「反對一切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從會黨的軍事暴動,進化到勞工農民之聯盟;從聯日政策,進化到與世界無產階級攜手——這一條困苦的道路,正反映在孫中山的生平和事業裡呵!

  原載1925年6月1日《新青年》第2號

  署名:瞿秋白

  注釋

  [1]孫中山出生於1866年11月12日,逝世於1925年3月12日。

  [2]宗法社會,見本卷第15頁注②。

  [3]《孫文學說》,孫中山1918年著,又名《心理建設》。主要闡述作者的知行觀。

  [4]1900年(庚子)八國聯軍出兵京津和華北、東北廣大地區,血腥鎮壓義和團運動,史稱「庚子之役」。

  [5]康梁派,指康有為、梁啟超所領導的以擁護光緒皇帝載湉進行維新變法為宗旨的政治派別。

  康有為(1885—1927)原名祖詒。廣東南海人。1888年首次上書清帝,建議變法,並在北京、上海等地組織強學會,設立學堂,創辦報紙,鼓吹變法維新。1898年在北京成立保國會,受到光緒帝召見,促成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後逃亡國外,組織保皇會反對民主革命。

  梁啟超,見本卷第21頁注④。

  [6]立憲運動是清朝末年資產階級改良派所領導爭取制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的鬥爭。其代表人物為康有為、梁啟超等,即所謂康梁派。

  [7]《新民叢報》,梁啟超主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報刊。1902年2月至1907年冬刊行於日本橫濱,共出版96期。曾就革命與改良問題與同盟會機關報《民報》進行論戰。

  [8]民黨,指孫中山領導的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後為國民黨。

  [9]《朱執信集》,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家、孫中山的重要助手朱執信(1885—1920)的文集。

  [10]同盟會,全稱中國同盟會。1905年8月在孫中山領導下成立于日本東京。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政綱,具有資產階級革命政黨的性質。1912年改組成國民黨。

  [11]1901年至1905年清政府先後頒佈一系列上諭,推行「新政」: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編練新軍;派遣留學生出洋;開經濟特科,停止鄉會試及各省歲考;廣設學堂;獎勵工商業;醞釀實行立憲等,圖謀以此緩和國內矛盾,鞏固其統治。

  [12]諮議局,1909年清政府為預備立憲而在各省設立的地方諮詢機關,議員多系官紳與資產階級上層分子。

  [13]1910年1月,各地諮議局代表入京向清廷呈遞請願書,要求縮短立憲預備期限,將原定九年減為一年,速開國會,遭拒絕。6月各省代表第二次請願,清廷仍堅持九年預備期。10月各省代表以更大規模第三次請願,清廷宣佈預備立憲期限由九年縮短為五年。

  [14]袁世凱(1859—1916),字慰亭,河南項城人。辛亥革命後,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出任清內閣總理大臣。他一面統兵南下,以武力脅迫革命派讓協權,一面挾制清帝退位。由於當時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的軟弱和妥協終於奪取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位,建立了北洋軍閥政府。1915年12月,準備復辟帝制,遭到全國人民的聲討。次年6月憂懼而死。

  [15]平均地權,孫中山解決中國土地問題的方針,1905年《同盟會宣言》最早提出。1924年進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

  [16]徐老虎(寶山),字懷禮。江蘇鎮江人。鹽梟出身。以洪幫「山主」投降清廷,任兩淮鹽務緝私統領。武昌起義後據揚州自立為都督。後投靠袁世凱,二次革命時被革命黨人設計刺死。

  [17]南京臨時政府,指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18]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號漁父。湖南桃源人。1904年與黃興等創辦華興會,後參加中國同盟會。1911年在上海組織中部同盟會,發動武昌起義。後任南京臨時政府法制院院長。1912年8月將同盟會改組為共產黨,任代理理事長。次年3月被袁世凱派人刺殺身亡。

  [19]二次革命,即討袁之役。1913年3月,袁世凱指使親信內閣總理兼內務總長趙秉鈞派人在上海刺殺宋教仁。6月又下令罷免江西、安徽、廣東三都督李烈鈞、柏文蔚、胡漢民,派兵南下,發動內戰。國民黨人被迫起兵討袁,不到兩個月即告失敗。

  [20]黃興(1874—1916),原名軫,字廑午,又字克強。湖南長沙人。華興會、同盟會領袖之一,曾領導鎮南關起義、雲南河口起義和廣州起義(黃花崗之役)等多次起義。武昌起義後,被推為革命軍總司令。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陸軍總長兼參謀總長。1913年7月任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流亡日本,旋赴美國。1916年袁世凱死後回國,病逝。

  [21]責任內閣,由內閣總攬行政權力、直接對議會負責並受議會監督的政權組織形式,有別于由總統總攬行政權力的總統制。

  [22]大借款,即善後大借款。1913年4月北京政府向五國銀行團借款2,500萬英鎊,由此迅速鎮壓了國民黨發動的二次革命。

  [23]1912年8月,宋教仁等為了在議會中爭取多數,聯合統一共和黨、國民共進會、共和實進會、國民公党等四個小黨派,將同盟會改組成國民黨。

  [24]護法,又稱護法運動,是孫中山發動和領導的反對段祺瑞獨裁統治的鬥爭。1917年7月段祺瑞複任國務總理後,拒絕恢復國會與《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孫中山為反對段祺瑞專政,旋即率領駐滬海軍南下,聯合西南各省樹立護法旗幟,於這年8月在廣州召開國會非常會議,成立中華民國軍政府,孫當選為大元帥,領導西南各省軍隊抗擊段祺瑞的軍事進攻。後因西南軍閥在英美帝國主義操縱下,勾結直系軍閥,于1918年5月改組軍政府,排擠孫中山,醞釀南北議和,護法運動結果以失敗告終。

  [25]歐洲大戰,指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26]陳廉伯,廣東南海人。英國滙豐銀行廣州支行的買辦,加入英國籍。1916年起充當「粵省商團軍」總團長。1924年10月策動商團軍武裝叛亂,陰謀推翻廣東革命政府。暴亂被粉碎後,逃往香港。

  [27]陳英士(1877—1916),名其美。浙江吳興人。辛亥革命時任滬軍都督。黃克強,即黃興。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籌組中華革命党,要求黨員按捺指印,並宣誓對他絕對服從。黃興對此持有異議,認為不符合民主精神。陳其美1915年春致函黃興,對他的態度加以批評。《陳英士致黃克強書》原函,見《陳英士先生紀念全集》卷2。

  [28]《民族主義》是孫中山三民主義的組成部分,是孫中山提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關於民族問題的綱領。起初,在《中國同盟會總章》等文件中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來,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影響和中國共產黨幫助下,孫中山在1924年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重新解釋了民族主義,指出:「民族主義,有兩方面之意義:一則中國民族自求解放,二則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並指出,「民族解放之鬥爭,對於多數之民眾,其目標不外反帝國主義而已。」

  (1)本文在收入作者自編論文集時,各節都加了小標題,並作了文字校訂。1985年出版的《瞿秋白選集》收錄其中的第一、五節,這裡發表的是全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