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③ | 上頁 下頁
列寧主義概說(5)


  (六)列寧主義與無產階級的政黨

  社會主義及社會革命,既然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必然的結果,那麼,資本主義下所發生出來的無產階級,負著實行革命獨裁制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重任,怎樣去盡這種職任呢?——無產階級必須要組織自己的政黨,去盡這種從鼓起革命運動,指導革命以至於實行無產階級獨裁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長期間的職任。列寧主義對於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的定義,極為重要,可以分下列幾層說明:

  第一,黨是無產階級之先進的戰隊。產階級發生於資本主義之下,覺悟的程度當然參差不齊的;所以必須有先進的一部分組織政黨,來指導全階級的革命運動。工人階級的最覺悟的一部分,能見到全階級的利益,不限於一職業、一工廠或一地方,能見到歷史的發展趨勢,能見到各階級間鬥爭的複雜形勢,至少能覺悟到鬥爭的必要,並且積極的實行鬥爭,——這種代表工人階級的分子,自然是工人階級鬥爭的先鋒隊。所以無產階級政黨必定要知道革命的理論智識,必定要能引導工人階級往前鬥爭,應付各階級間鬥爭的複雜變化的形式;再則,必須與黨外群眾密切相關,成為工人階級最積極先進,同時又是最親密的一部分。

  第二,黨是工人階級有組織的戰隊。黨不但是階級之先鋒隊,並且是階級之有組織的戰隊。革命的政黨既要指導工人階級的鬥爭,那就自身必定先要有組織,使工人群眾感受到鬥爭中的有規劃、系統、集權、分工等的訓練。俄國社會民主黨之多數派及少數派分裂的時候,最初的爭執,便在這組織問題。當時少數派首領馬爾托夫[28]說:「隨便一個罷工工人,都可以算是黨員。」這便是根本上的錯誤。黨的本身尚且沒有組織,黨員與非黨員都分不出來,如何能有規劃的指導群眾呢?所以黨的組織必須很嚴整,並且有很嚴格的紀律。

  第三,黨是無產階級的階級組織之最高形式。無產階級的組織,除了政黨之外,還有許多,譬如職工會、協作社、工廠委員會、婦女團體、青年團體、文化教育團體、報紙、國會的勞動系(fraction)[29]、革命運動時的武裝隊等。然而黨應當是一個中心組織,因為他有鬥爭中必要的經驗和智識,能定出一切運動的總方針,而且因為他向來的口號,使群眾信仰他的政治指導,所以更能影響其他組織,而實行這種鬥爭中的總方針,——如此,工人階級的鬥爭,才能得到統一的指導。機會派及少數派總愛說工會、協作社等,應該脫離黨的關係而「獨立」、「中立」;其實這是使無產階級的運動解體,指導沒有中心,鬥爭沒有總的方針。

  第四,黨是無產階級獨裁制的工具。党誠然是無產階級各種組織的最高形式,然而黨的自身,決不是目的;黨應當是無產階級手中的工具,用以奪取政權,建立並鞏固無產階級獨裁制。沒有真正代表無產階級利益的政黨組織,無產階級必定無從取得政權,並且保衛革命勝利後的無產階級政權。

  第五,党應當代表革命的統一意志,內部決不能再有許多小團體或小組織。党的職任既在奪取並鞏固無產階級獨裁制,那就他自己必定要團結得非常之緊,有鐵的紀律。所謂鐵的紀律,便是要有統一的意志,全黨黨員行動絕對的一致。當然不是說,黨內不應當有意見的爭執、批評和討論。鐵的紀律,正要預先有詳細謹慎的討論和批評,然後大家共同服從多數的決議,這才是自覺的自願的服從,而不是盲目的機械式的服從。可是,既經議決之後,批評和討論既經充分辯明之後,意志的統一和行動的一致,便是全黨黨員的天職。否則,決不能有統一的黨,更無所謂紀律——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戰鬥步驟尚且自相參差不齊,怎能指導群眾,怎能克服強大敵人呢?

  第六,黨應當肅清內部的機會主義派的分子,方能鞏固。無產階級並不是錮閉自封永久不變的階級,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小商人、小農民、智識階級,這些逐漸無產階級化的分子,自然會加入到無產階級的隊伍裡。同時,工人階級的「上層」,職工運動裡的職員或國會裡的工党議員等,亦會妥協而站到資產階級方面去;——在這帝國主義時代,列強能以剝削殖民地勞動者所得的利潤,增加自國高等工人的工資,這些高等工人「勞工貴族」,列寧所謂資產階級化的工人,最容易傾向於機會主義。這些小資產階級的分子或資產階級化的工人,往往滲入共產黨裡;無意的有意的他們能紊亂黨的革命策略,使機會主義侵入;——所以必須時時防避這種傾向,絕無憫惜的反對這種分子,以至於開除他們。這樣,無產階級的政黨才能鞏固,而不迷失自己革命的道路。

  無產階級必須有這樣的革命政黨,方才能盡自己社會革命的使命,實行無產階級獨裁制,引導全人類入社會主義之域;無產階級必須有這樣的政黨,方才能在這帝國主義的時期,推翻那強有力的敵人——世界資產階級。

  施達林的《列寧與列寧主義》一書,已由鄭超麟[30]同志譯出,讀者可以參照而觀。「改譯」本為戲劇家洪深[31]所倡,原意是在接近中國讀者。周作人[32]當年提倡的「直譯」,實在流毒不淺,中國文法與外國文法完全不同,如果直譯那便是外國文初學的練習簿!至於超麟同志的譯筆確是很好的。

  原載1925年4月22日《新青年》第1號

  署名:瞿秋白

  注釋

  [1]施達林,今譯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Джугашвили,1879—1953),蘇聯共產黨和國家的領導人,馬克思主義理論家。

  [2]《列寧與列寧主義》,今譯為《論列寧主義基礎》。

  [3]昂格士,今譯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1820—1895),世界無產階級的導師和領袖,馬克思主義學說創始人之一。

  [4]托辣斯,今譯托拉斯。此處是英文trust的音譯,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高級形式。

  [5]新狄嘉,今譯辛迪加。此處是法文syndicat的音譯,資本主義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之一。

  [6]波斯,今伊朗。

  [7]第二國際,1889年7月巴黎國際社會主義代表大會上宣告成立,早期在恩格斯指導和關懷下,在團結和組織國際工人階級鬥爭中起了積極作用,以後以伯恩斯坦為首的右派和考茨基為首的中派佔據了領導地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公開支持和擁護帝國主義戰爭,淪為社會沙文主義的組織。

  [8]1848年革命,指1848年的法國二月革命和6月巴黎無產階級的武裝起義。

  [9]1914年歐戰,指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10]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938),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首領之一,「中派」代表人物。著有《愛爾福特綱領》、《無產階級專政》等。列寧著有《無產階級革命與叛徒考茨基》,對其進行批判。

  [11]白柴爾國際會議,今譯巴塞爾國際會議,指第二國際第九次非常代表大會。1912年11月24日、25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大會討論並通過了《國際局勢和反對戰爭的統一行動宣言》,即《巴塞爾反戰宣言》,揭露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號召各國人民用一切手段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如果戰爭爆發,則利用戰爭引起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來加速社會革命。

  [12]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1卷第241頁。

  [13]見《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今譯文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224頁。

  [14]《唯物論及經驗批評論》,今譯《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1905年5月首次由莫斯科環節出版社出版,是列寧主義的主要哲學著作之一。

  [15]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1卷第242頁。

  [16]自然說,今譯作「自發論」。

  [17]《帝國主義》,今譯《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1917年正式出版。引語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2卷第730—845頁。

  [18]《反對流說》,即1915年11月20日發表於《社會民主黨人報》第48號上的《論革命的兩條路線》一文。引文今譯文參見《列寧全集》第21卷第399頁。

  [19]杜洛茨基,今譯托洛茨基(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原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布隆斯坦,蘇聯共產黨內反對派首領,革命無間說,是指托洛茨基提出的「不斷革命」理論。

  [20]《告共產黨聯合會書》,今譯《中央委員會告共產主義者同盟書》,1850年3月馬克思、恩格斯在倫敦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寫的關於革命鬥爭策略的內部文件。

  [21]《左派的幼稚病》,今譯《共產主義運動中的「左派」幼稚病》,1920 年6月出版。引文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4卷第239頁。

  [22]《無產階級革命》,今譯《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1919年正式出版,是列寧繼《國家與革命》以後又一部論述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的重要著作。引文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3卷第677頁。

  [23]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3卷第640—641頁。

  [24]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4卷第181、200、267、266頁。

  [25]1923年末英國工黨打著「民主主義」和「和平主義」旗幟,在議會選舉中獲勝,並由工党右翼領袖麥克唐納組成英國歷史上第一個工黨政府,即英國勞動黨政府。

  [26]德國社會民主黨政府,1919年1月,德國右派社會民主黨勾結德國資產階級,在鎮壓了柏林工人革命後建立的資產階級政權;右派社會民主黨領袖艾伯特和謝德曼分別任總統和總理。

  [27]今譯文參見《列寧選集》第2版第3卷第200頁。

  [28]馬爾托夫(ЛМартов,1873—1923),原名尤理·奧西波維奇·米捷爾巴姆,俄國孟什維克首領之一。著有《俄國社會民主工黨歷史》等。

  [29]國會的勞動系,今譯議會黨團。

  [30]鄭超麟,1900年生,早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27年下半年後逐漸離開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路線,1929年後成為中國託派組織的重要領導人。現任上海市政協委員。

  [31]洪深(1894—1955),江蘇常州人。戲劇家,30年代參加左翼戲劇運動,長期從事戲劇、電影編導和學校教育工作。作品有《洪深文集》四卷。

  [32]周作人(1885—1968),浙江紹興人。現代散文作家。五四運動時任北京大學教授,並從事新文學寫作。抗戰時期任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教育總署督辦。新中國成立後,從事翻譯工作。

  (1)本文收入作者自編論文集時,原題中「概論」改作「概說」,並加了副標題;文字上也作了一些修改和校訂。原文最後的說明改成了現在刊出的這個說明。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