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③ | 上頁 下頁
列寧主義概說(3)


  (四)列寧之無產階級革命論

  列寧之無產階級革命論根據於三個界說:

  第一界說——列強資本主義國家內財政資本統治一切社會生活;紙幣及一切有價證券的發行,已至於總握全社會的金融;輸出資本到國外弱小國家內,經營實業或放兌國債,以攫取當地的原料,遂成為帝國主義的根源之一;極少數財政資本家的萬能專制;——凡此一切,都使工人階級不得不奮起反抗不能忍受的資本主義壓迫;而獨佔式的托辣斯和新狄嘉等制度裡大資本家的寄生性質,日益明顯,無產階級革命便成現代社會之唯一的出路。因此,列強各國內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日趨劇烈。

  第二界說——因有列強輸出資本於殖民地及弱小國家的現象,所謂「勢力範圍」日益擴大,以至於全球;於是資本主義便成了世界的整個的經濟制度——所謂「先進國」裡的少數銀行資本家對於全球大多數民眾,行施財政的剝削和統治;——凡此一切,一方面使各國社會和各國領域都變成世界經濟的某一部分,變成這總機體裡的某一機件;別一方面,將全世界分成兩個敵對的營壘:少數先進國家的壓迫者剝削者,大多數殖民地和弱小民族的被壓迫者被剝削者。因此,各殖民地及弱小民族反對帝國主義的革命運動日益興起。

  第三界說——各帝國主義國家之發展極不平均;已經攫得殖民地及勢力範圍的,還在盡力擴充,沒有攫得的,又在千方百計的圖謀;於是各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明爭暗鬥非常劇烈,除了訴之于武力之外,絕無其他恢復均勢之可能;——凡此一切,都使資本主義方面,自己削弱其勢力,而無產階級及弱小民族之聯合革命,易於進行。因此,帝國主義之下,戰爭必不能免;而歐美無產階級革命與東方之弱小民族革命要相聯結,而成反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

  列寧綜合這些理論稱「帝國主義為社會主義革命之前夜」。(以上均見列寧所著的《帝國主義》[17])

  根據這一種的客觀的分析,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論,當然與向來關於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理論,不能相同;機會派的社會黨之「生產力論」,諉過於客觀狀況裡的生產力尚未成熟,所以說現在還不能社會革命,何以他們對於上述的那些客觀事實,卻又都沒有看見呢?足見機會派理論的錯誤,就因為他們不願意革命,以致于連這種很明顯的客觀狀況,都不肯去看。列寧主義不但有充分的革命意志,而且有很充分的客觀分析。

  根據這三個對於世界經濟狀況的界說,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論,便和第二國際派素來的論點不同。

  向來總是看某一國的經濟狀況,某一國的客觀條件,來決定這一國是否能有無產階級革命;向來總是看某一資本主義國家內部的發展,是否已經達到階級鬥爭的爆烈點——無產階級革命的程度。現在這一觀點是不夠了。應當知道:無產階級革命,是世界的帝國主義制度內,各種矛盾衝突的發展之結果;無產階級革命首先爆發于某一國,不過是世界帝國主義的戰線,首先在這一國破裂罷了,不過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戰線,首先在這一國建築起來罷了。

  所謂世界的無產階級革命,當然不是說各國無產階級同一天同一時,突然不約而同的暴動;——無論如何不會有這樣巧的事。然則,世界無產階級革命從那一國開始呢?

  向來的答覆是:工業比較的最發達,無產階級占全國民眾裡的最大多數,文化程度最高,民主主義最盛的國家裡,可以開始無產階級革命。

  列寧的理論以為這種答案絕對不對——不必一定要工業最發達的國家裡,才能開始無產階級的革命。資本主義已成全世界的經濟機體。世界的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帝國主義的大戰爭時期,全世界經濟狀態、生產力以及其他客觀條件,都已經成熟,可以發現無產階級革命。這整個兒的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當然要在帝國主義勢力最弱的地方,開始破裂。無產階級當然要在資本主義鎖鏈最脆弱的地方,突圍而出。一九一七年時,俄國資本主義最弱,俄皇政府最殘暴,絕無精神上的威信,同時,俄國無產階級卻有最強固的革命政黨,有數千萬受地主壓迫的農民做他的革命同盟軍,所以無產階級革命竟開始於俄國,並且得著勝利。

  以後呢?亦許在印度開始繼續十月革命的無產階級革命。為什麼?因為印度已經有新生的很強固的無產階級,有民族解放運動做他的革命同盟軍,而且英國帝國主義的統治,異常的嚴酷,為印度一般民眾所切齒痛恨,不但是工人階級而已,——同時,印度的資本主義比較起來還很幼稚,資產階級的力量很弱。亦許在德國亦會開始。因為德國現在亦在各國帝國主義剝削之下,自國的資產階級,因為戰敗之故,已經很弱。然而德國的文化程度和印度不同,這兩處假使要有無產階級革命,兩者之間當然有許多差異之點。總之,無產階級革命,決不一定要在工業最發達的國內。第二國際派往往計算某國內工人占百分之幾十,農民占百分之幾十,如此來決定這一國能否有無產階級革命,這實在是枉然的。固然,無產階級的多寡,對於革命之後的一切建設事業及革命的過程,不無影響,然而決不能以一國內的無產階級分數,來決定無產階級革命能否實現。

  再者,第二國際派還有一種理論,以為資產階級革命與無產階級革命之間,一定要有一長期的階段:資產階級先革命,資本主義因之發展;無產階級在這時期再積聚自己的力量,預備將來再起革命,而推翻資本主義。其實,在法國大革命時,世界的資本主義剛剛是興盛起來的時期,所以資產階級革命之後,要經過好幾十年或一二百年,再到無產階級革命。現在呢,在世界範圍內,資本主義已經到了垂死的時期,即使實業不十分發達的國家,還要經過資產階級的民權革命,這些資產階級革命也就一定和無產階級的社會革命同時並進,而且可以急轉直下的變成無產階級革命。列寧于歐戰時,已經說當前的革命對於俄國,正是這種民權革命與社會革命並進,而且是民主革命急轉直下以至於社會革命的過程:「無產階級將要力爭政權,力爭共和制度,力爭沒收大地主,並且在這反對軍事封建的『帝國主義』(俄皇政府)以求在解放資產階級的俄國的鬥爭裡,努力引導『非無產階級的平民群眾』來參加。這種反對俄皇及地主而解放資產階級的俄國之運動中,無產階級立刻利用他來完成社會主義的革命,以與歐洲無產階級相聯合,——當然不是利用他來幫助鄉村中富有的農民,以壓迫農村工人。」(列寧——《反對流說》[18],一九一五年)

  可是,同時列寧又反對杜洛茨基派的革命無間說(permanent revolution或譯永續革命說)[19],——杜洛茨基在一九〇五年,便以為革命簡直是社會主義的革命,不必經過民主革命,不必注意農民的資產階級式的政治經濟要求。列寧主義,在於集中一切革命力量(農民的小資產階級式的革命要求,當然亦在其內,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充分發展他們的革命性,以輔助無產階級的革命。而杜洛茨基派的「革命無間」說,卻以為只要進行革命,得到政權之後,即刻可以實行純粹的社會主義政策,不必管小農私有者的要求——均分地主田地等;如此,革命便會無間斷的發展到社會革命了。其實,這種政策,使農民群眾與無產階級革命相隔離,無產階級革命反而不容易成功,因為資產階級亦會利用農民來反對無產階級。

  革命無間說,其實並不是杜洛茨基派的什麼新發見,馬克思在一八五〇年《告共產黨聯合會書》[20]裡,便已經說到這種民主革命可以急轉直下變成社會革命的意思。所以列寧反對杜洛茨基派,並不在於革命的無間斷與否,卻在於革命時注意小農資產階級的要求與否。況且馬克思當時所說的,也和杜洛茨基的革命無間說不相同:(一)馬克思在一八五〇年時,並不曾主張德國可以直接實行無產階級革命;(二)馬克思主張,竭力推進資產階級的各派,使他們一個一個的倒下去,一直到無產階級取得政權為止。

  再則,向來以為無產階級革命,一定要同時有好幾國無產階級起來革命,才能得到勝利,勝利之後,才能站得住,其實帝國主義時代,資本家方面自相衝突的地方很多,列強和殖民地的利益相矛盾——他們的力量很不穩固,很不能統一,所以無產階級盡可在各國內革命成功,而且成功之後,還能站得住,再進而輔助其他未革命國家內的被壓迫階級。帝國主義勢力的自身削弱下去,也是無產階級革命勝利的一個前提。列寧說:「歷史上一切革命,二十世紀俄國的三次革命也在其內,已經證實了一個革命的根本公律:單是被剝削與被壓迫者覺悟到不堪忍受舊式的統治而想變革他,還是不足以成功革命;若要革命成功,必須剝削者與壓迫者自身,也實在不能再照舊生存,照舊統治下去。只有『下層的人』不肯,『上層的人』不能再照舊生活下去,那時革命才能勝利。換句話說:革命若無全國的(壓迫者與被壓迫者、剝削者與被剝削者)共同的總危機,必不可能。所以革命若要發生:第一,必須使大多數工人(或者至少大多數覺悟的、有思想的政治上積極的工人)完全明白改革的必要,能以生命為革命而犧牲;第二,必須治者階級受著政治的危機——這種危機能使最落後的民眾也要參加政治鬥爭,於是政府的威力減削,而革命黨便能很快的推翻他。……」(列寧——《左派的幼稚病》)[21]

  然而推翻資產階級,一國的工人的力量是做得到的,至於完成社會主義,那就至少非聯合幾國先進的無產階級不可。——因為社會革命的最終勝利,在於組織社會主義的大生產,必須有好幾國先進的無產階級,共同規劃世界經濟,要利用資本主義時代一切科學技術的發明,要享有一切重要的生產事業,煤、鐵、電、交通等。所以列寧說,革命已成功的無產階級國家之職任,在於「實行這一國內最大限度的經濟改造,同時即以發展並輔助世界各國內的革命運動」。(列寧——《無產階級革命》)[22]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