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② | 上頁 下頁
俄國經濟政策與社會主義


  俄國經濟政策與社會主義(1)(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四日)

  一、統一的國家規劃

  十月革命是從資本主義的社會進於無產階級獨裁的社會之突變。資本主義的社會是使私有財產制發展的,是無政府的經濟組織;無產階級獨裁的社會是使私有財產制漸死的,是有規劃的經濟組織。實際上,社會主義只有經過無產階級獨裁制方能實現;只有無產階級的有規劃的經濟組織裡,私有制度方能漸漸消滅。因為有規劃的經濟組織裡,才能真正提高技術程度,減少每人的工作時間,享受機器文明,而一切生產工具方不得不由社會公有;人人只須在生產、分配、文化等各機關稍盡勞動之義務便可享受一切「社會的生產品」;可是有規劃的經濟卻是資產階級的根性所不能容的;所以非由無產階級獨裁,決不能實現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於此期間必不可與以政權,否則他們雖只少數人也能操縱;一切勞動法及稅則等,凡不利於他們的,他們至少要用賂買手段力謀推翻,甚至於用更卑劣的方法。因此,資產公有的必要條件,首先便是使暫存的資產階級俯首聽命,——服從社會(勞動)的規劃,——那就是先剝奪他們的政權。(至於象江亢虎先生之流,既主張資產公有,又說選舉權可以給地主資本家;實在是荒謬無比的大笑話。)其次,資產公有還不僅是管理集中於國家而已;必須機器技術的組織,能使人沒有獨自享用生產工具的必要時,方有完全共產的可能;那無產階級的國家之集中管理資產,不過是行向共產主義的第一步。

  照理論而說,最集中的經濟,如工業及運輸亦就最容易歸無產階級獨裁政府管理;至於小農業、小手工業、農家手工業,就比較的難了。工業及運輸是現代文明技術的組織,便於公有,而且生產力最強,亦利於國有,——是共產主義的基礎。十月革命之後,最注意的去改組的,便是大工業和運輸機關,——然而要改組成共產主義的基礎,就應當有統一的計劃。

  統一計劃的第一步,便是核算工業機關的成績和基金;統計各工廠企業及人民的需要;既得需要的總量,再計算國內的富源,便可以規定各工業內及工業與其他經濟之間的比例。

  俄國革命後,最初便為著決定工業裡的統一計劃,設立最高國民經濟蘇維埃(下簡稱最高經濟會),他的職務便是:一、決定並實行統一的計劃;二、整頓工業,分別工廠的種類:——何者當收歸國有,何者當暫留於私人;何者當加緊工作,何者當暫停止,何者當供給以燃料、原料、貨幣;何者可取其生產品;何者當自此一區域移置彼一區域;何者當與以新制生產工具;何者可取去一部分多餘的生產工具;此種種分配的數量若干……。

  二、「戰時的共產主義」時代之經濟管理法

  三年半的戰爭已經把俄國工業的性質變更了不少。軍事工業特別發展,而所謂「和平工業」卻大受毀傷。革命之後的最高經濟會本來就很難著手。況且資產階級決不甘心俯首聽命,劇烈的鬥爭是不可免的,除非不要社會主義。於是種種反革命的戰爭又起。不但如此,資本家都逃亡國外,封閉小工廠,——所「留與私人」的,那些私人卻不要,否則也是怠工,不聽規劃。再則,他們運現金出境,故意毀滅工廠的統計簿籍。外國的資本家又封鎖俄國,以致於俄國工業沒有機器等的來源,並且當時需要的原料、食糧也不能輸入;——原來1918年末各國陸續斷絕與俄國的外交及經濟關係,所藉的口實雖不同,而大致都是看出俄國革命的勝利,已非在使館內暗藏反革命機關所能撲滅,所以決然以封鎖及軍事政策來鎮壓;俄國方面卻抱定:「假使一時歐美革命不能成功,必然不當先斷通商關係」的宗旨,所以一九一九年春立刻就對英國提出通商談判。——總之,一九一八年四月列寧所發表的經濟政策便是現在所行的「新」經濟政策:實行國家主義,小工業出租,自由商業,外國租借區。此種對內對外的經濟政策竟因內外階級鬥爭之劇烈而不果行。吳稚暉先生所謂「並列寧亦大坍其台」,恐怕要說的是當時這種政策的不能行;卻並不是後來「減低其主義,遂要求與各國通商」的坍台(吳稚暉先生語,見十月九日北京《晨報》副鐫)。既如此,可見當時國內國外的反革命引起新戰爭,和平政策暫不能行,「遂提高其主義」而行戰時的「共產主義」;——其實那裡有共產主義,不過適應當時戰爭形勢而繼續戰時狀態罷了!然而要知道:這是必須的,非此不能擁護住蘇維埃政府,更不用說行新經濟政策了。

  戰時共產主義時期的「舊」經濟政策是怎麼樣的呢?

  一、工業 不但大工業、銀行、礦山、鐵道完全收歸國有,並且小工業亦歸國家管理。這是因為小企業家不肯受勞農政府的節制及勞動法的束縛,都遁逃國外幹反革命事業去,以冀完全奪回已喪失的社會地位。可是勞農政府卻並沒有代小資本家保護產業的義務;這些小企業現在對於俄國無產階級亦是建設新社會的材料,——小資本家既不要,便直接歸國有。其次,手工業的生產亦受國家監督。差不多俄國工業全部都在革命政府手裡,與最高經濟會原定計劃不符;於是實際上他亦決沒有可能去管理規劃一切小企業及手工業,使盡合于經濟建設的目的,——因為技術上這些小經濟本來就無從集中的。當時的行政完全因為軍事的便利:——反革命四圍緊迫,新成立的政府承四年歐戰之後一切軍備糧草異常缺乏,其勢非如此不能將實有的生產力完全集中於戰爭用品(如軍裝、槍械、兵糧等),亦即非如此不能自存。那時的工業管理法大半都集中於中央政府;於最高經濟會之下設立各業總委員會,於各省設地方經濟會,亦直隸於最高經濟會,——所謂「總委員會主義(Glavkism)」。這種制度是否利於經濟建設?——不利!因為有許多小企業不宜於集中,並且不宜於國營。一切生產分配完全受中央的命令,亦與經濟建設並無益處。這種制度僅僅利於統一的軍備供給計劃而已。

  二、農業 那時農業裡行食糧均配法(Prod-razvestka):農民自己的餘糧盡數交納於政府,以供軍需及城市居民。城市工業品酌量發給農民。可是發給的工業品與徵收的農產品決不能相抵,實際上是無代價的沒收。——因為工業品少至極點,而農民所需要的物品尤其沒有功夫製造,——工業所製造的暫時都是軍用品。這樣的制度是提高農業生產的不是?當然不是!農民日用品及農具尚且不完全,食糧又不能屯積,生產力只有因此而低落;那裡能發展進步,直達電機生產,廢除小農制,而進於真正的共產主義呢?可見這完全是為著暫時供給軍需起見而已。白党軍隊有英法的供給,有新制的槍械,——難道勞農政府便應當死守著預定的經濟政策,不以果斷手段執行作戰計劃,充分供給軍餉,而使赤軍枵腹從而自取敗滅麼!

  三、商業 工業品既完全在國家手裡,農產物又受政府的徵收,市場上當然已經沒有貨物可以交易,商業不禁止而自禁止。分配的事業暫時完全由政府擔任。這已經是社會主義麼?那裡會是!商業的消滅,必定要各業生產不但確有規劃適如所需之量,而且社會裡已無個人獨立的生產。如今農工業生產量非常之少,而且小手工業的生產居多數:——分配不能滿足社會的總需要,有機智的人便會設法作弊,私自盜取官物或隱匿應當交付政府的餘糧;個人生產者的目光只看到自己勞動的結果,更不甘心無代價的交給社會。這種狀況難道能說商業真正消滅,社會主義已經實現?勞農政府當時的禁止商業的動機非常簡單:「一切生產品當歸革命政府暫時支配,以擁護革命達將來經濟改造之目的;故現時雖不宜禁止,亦非暫時停止不可,否則食糧及工業品流入市場,政府便無從作戰,以克服反革命。」至於國外通商,勞農政府向來便不拒絕,而且非常之歡迎:自有資本主義以來經濟機體已成世界的,難道建築萬里長城閉關自守便是社會主義?要知道封鎖問題,自一九一八至一九二〇年間各國報紙宣傳兩載,——所謂「封鎖」,當然是協約諸國不願和俄國通商,想借此致他死命,難道是說俄國封鎖全世界?(有一個事實:一九一八年二月俄國便派嘉美聶夫[1]到法國去;可是法國不許他入境,回來還被捕于芬蘭。這是誰不要通商?一九一八年西曆二月離十月革命不過三個月,新革命政府剛剛開始行政,整頓外交通商事務,也已經立刻著手;——吳稚暉先生反說是「後來減低其主義」。)

  總之,當時的經濟政策實際上說來僅僅是軍事政策的一部分,並非什麼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然而亦不是錯誤的政策,而是俄國革命歷史上所不能免的一時期。

  三、新經濟政策

  一九二一年春,那一時期便完全過盡了。白黨的暴亂都已肅清。資產階級從前不肯受勞動法和稅則的束縛,現在也已經看清了局勢,但願有幾個錢賺,什麼政權也不要了。列強從前的軍事陰謀和經濟封鎖都不能殲滅赤俄,現在也和聲和氣來開始通商談判了。國內戰事完全停止,便可以裁減軍隊(自五百萬裁至六十萬)。軍事時期的經濟政策當然可以廢止,而進于和平的經濟建設事業;本原有的計劃進行以達社會主義,——所謂「新經濟政策」。

  一、工業 大企業、銀行、鐵道、航路、礦山等仍由國家管理。各企業自成一經濟單位,再聯結同業而組織「新第嘉」(Syndicat)[2]或「托辣斯」(Trust)[3],遵從最高經濟會的規劃一致努力進行。分別種類:何者屬￿地方,何者屬￿中央,何者交與勞工協作社,何者出租於私人……可是現在已經是「出租」而不是「留與」私人了。——因為既已完全收歸國有,原有主已喪失其民法上的繼續所有權;——現在「你愛租不租!」出租的條件便是一定的租費、年限、勞動法以及種種稅則。小企業的承租人錢是有得賺的,可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一方面能輔助國內消費品生產力的增加,別方面不侵犯勞動者的權利。手工業者便可以組織協作社,於一切稅則上都能享優待條件。於是統一規劃得以開始,——從前軍事式的總委員會當然廢止,那並不是真正的經濟集中。工業經濟裡的國有企業純粹可以依統一規劃進行的;出租的小企業便只能監督到一部分;手工業的生產協社對於國家的規劃尤其要少遵守些。這都是按著技術組織的程度而定的。其他經濟裡(如農商業)的國家規劃性的程度亦是如此去定。

  二、農業 從前軍事時期的食糧均配法現在便可以廢止了。不但可以廢止,而且應當廢止。於是行「食糧課稅法」(Prodnalog)。小農經濟的振興,第一便當提高生產力。小農每戶耕種十餘畝,所用的工具是木犁、鐵耜,所組織的經濟區域是一家數口,——教他如何共產法!共產不僅是把自己生產品給人,或是取別人的生產品,而是大家在一大經濟組織裡共同生產,共同享受。譬如制釘的工廠裡的熔鐵工人,假使他用到一隻釘,他必定不能知道:這釘是從他所熔的那一塊鐵裡所製成的。——何況他在共產社會裡不但用釘,還要穿衣、吃飯、看戲、讀小說呢。現在俄國的農民卻並非如此,社會也還不能完全供給他們的需要;所以要提高生產力就只能行食糧課稅法。什麼是食糧課稅法?就是依農民生產及食口的多寡定一稅則,使他每次收穫後,交納百分之幾。其餘的農產品,可以自由出賣。再則,政府提倡農民組織協社,或者耕種,或者做手工業品。既有集合的組織,便可以輔助之以機器,增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方法,擴大他們的經濟組織:使百人共有一千畝而分工耕作,誰也認不出來那幾畝是自己的。對於協社的課稅比個人的輕。不但如此,政府有「蘇維埃農場」,與國有工廠一樣辦法,實行國家雇用農場工人,可以組織極大的經濟,應用電犁。然而現時這種農場數還很少,只能供給農民以改良的種子,並且作為模範的農場,以事實證明大農場的利益于農民;使他們願意共同組織,合資購辦機器,取消私有的小經濟制度。要知道:俄國土地國有令的意義僅只等於沒收地主的法令;並不能以一紙命令盡變小農為大農。現在田地禁止買賣,是國有的意義;仍舊是大多數農民經營個人的農業經濟,是私人享用的意義。明白俄國土地制的這兩種意義,便可以知道:何以要行食糧課稅法。此處國家的統一規劃只及到「蘇維埃農場」,可是漸漸計劃設立農村電站,現已有幾處,將來發達,自然可以消滅私有制。

  三、商業 既然工業裡有出租的小企業,農業裡有食糧課稅法,商業當然恢復,並且應當趕緊恢復。因為國有企業及機關亦應當依商業原則去經營,——那軍事式的分配不過使全國暫變成軍營,每人領口糧而已。國有大企業的發達既還沒有供給全國消費的可能,當然要以貨幣交易的原則供給國內某幾部分人,所以要商業。分配既以商業為原則,又輔之以協作社的方法:以前早已有的全俄消費協社總會(Gentro Sous)已經組織三分之一的俄國人民,到現在便更發展。自由市場中難免競爭操縱,所以要發展消費協社防止流弊。國家的統一規劃在商業裡亦只及到國有商鋪,稍稍能及消費協社。

  其次,財政機關卻完全操諸國家之手:農民、私人企業家、商人、各種協社、以至於國家機關的金融都受國立銀行的調節。鐵道、航路、關稅也在國家之手,可以操縱自如。至於國外通商和外國資本家的租借區辦法;那麼,通商歸國家及消費協社節制;外國資本家承租企業或礦區,卻照國內資本家承租小企業一樣辦法,條件格外嚴格些,——不守俄國法律便不租。通商與外資對於社會主義的國家亦是很重要的。——無產階級政權存在的時候,由通商及外資所得的利益亦是增加這無產階級新社會的經濟力的。況且西歐資本家的經營,又可以增高俄國的技術程度。

  總之,在新經濟政策之下的俄國可以分三方面說明:

  一、由現狀而論。——凡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于消費方面有協社幫助他取得廉價的消費品,有工廠或機關供給他住宅;在生產方面有職工聯合會及勞動法保護他的權利;在政治方面有蘇維埃行使他的政權。至於商人及企業家,凡是剝削他人勞動的都限制於一定的範圍以內;所住房屋是租國家的,所經營的企業亦是國家的;或者所耕的田地是國家的;沒有政權;他的物質生活亦許比勞動者好,因為他賺錢多,然而資產階級制度卻是不能充分發展的。

  二、由性質方面而論。——1.國有企業、礦山、銀行、鐵路、關稅;2.蘇維埃農場、生產協社;3.國有商鋪、消費協社,都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之中,以次漸求其集中發展。私人承租的企業,私人的商業及純粹小資產階級式的農業卻只受國家規劃之間接的調節(如放貸政策,租稅政策,鐵路運費規例等)。所以可以說:俄國的經濟是一部分的社會主義的。

  三、由趨勢方面而論。——那私人的資本主義亦在那裡發展;國家的集合經濟亦在發展。雙方面的明爭暗鬥是免不了的。可是無產階級國家既有必然競爭得過小企業的大經濟制度(包括一切運輸機關及放貸機關),又有政權足以支配社會活力,有教育足以養成新階級的科學人生觀,必定可以處於勝利的地位。此中最主要的力量,便是經濟規劃:譬如現時國內需要棉紗很多而國家不能盡行供給,那麼,棉紗稅減少,運費減輕,放任私人企業發展;同時,國家企業盡所有的能力大規模的整頓棉紗業,等到國有企業出產日多,價格日廉,那麼,漸漸的加重私人棉紗品的租稅及運費等,使私人企業衰歇下去。

  如此,直到私人企業家願意受雇於國家機關,而不願自己承租為止,——那時一切私有企業的利潤必減至極微,甚至於要破產。——他們亦要想「脫離私產」以求自由了。農業裡的集合制度日益發展,應用電站,變全國成大農場,調劑現代的城市文明和鄉村文明。於是小農亦和企業家一樣;那時放著極大規模的農場,每天只要耕種看護幾小時,不幹,反而願意自己劃出十畝廿畝一天耕到晚,——這種人恐怕沒有罷!那時農工業既然發達,消費品足夠,組織技術精密,運輸機關便利,——當然用不著商業了。俄國現時的政策正是如此趨於共產主義的。

  四、經濟改造的原動力

  蘇維埃制度本是世界最民主主義的政治組織,——獨裁制是專對資產階級而言。然而新社會的建築,還是用的實有材料,不能理想人人程度怎樣高。所以雖說是國家集中管理經濟,國家本身並非經濟改造的原動力,原動力在於工人階級。國家政府雖然是蘇維埃裡選出來的,並有蘇維埃自下而上的監督;然而經濟機關裡的專門家、辦事員不能因革命而驟變利己的心理及作弊的習慣。所以職工聯合會現在正會同教育平民委員會努力舉辦職業教育和政治教育,以養成管理企業的人材。

  再則,國家機關辦理那監督企業家或國立工廠的事務,即使不落於官僚主義,亦不能完全消滅資本與勞動的對抗性。——馬克思主義者向來是唯實派,不說體面話。所以職工聯合會的最重要的職任就是:在國立及私人企業中代表工人的經濟利益。階級鬥爭的罷工運動在資本主義國家內以破壞其國家為作用;在無產階級國家內便以保護經濟利益,求正當的振興實業為作用,——亦即為鞏固其國家。職工聯合會自下而上的監督,不但可以救濟蘇維埃司法之不周到(各私人企業家違法作弊等);而且還可以救濟蘇維埃經濟機關的官僚化,如國立企業管理者辦事的遲緩顢頇以至有損工人的現實利益。所以俄國現時的職工聯合會,當國家機關與工人發生衝突之時,應該代表工人利益從速了結衝突,最好是預先警告當局。工人與私人企業家的衝突時,亦由職工聯合會負交涉之責任,——職工聯合會有做起訴人的資格。現時俄國經濟行政中亦和其他行政一樣,各種機關:國家的、共產黨的、職工聯合會的相互為用,有弊相救,有利相濟,而且是自下而上的。所以,所謂「集中管理」並不是專制式的集權,而是技術上的必要。

  再其次,如今俄國國立企業,都有職工聯合會推薦于政府的工人當管理員。並且常常另派人考察成績報告于工會全體會員,——工資之增加,一概以生產力增加為比率,不能欺瞞的。還另外有工人學習員在經濟機關裡學習管理。現時一般的技術程度如此,所以經濟還沒有完全交與職工聯合會管理;——況且俄國無產階級始終還只占勞動者的一部分,社會裡還有資產階級的分子存在,——所以還需要有國家,還要由國家管理(國家是勞動者的代表)。將來順經濟的當然發展,全社會都成無產階級,職工聯合會便能包含工廠工人,農場工人,以及其他;——那時只須職工聯合會各業相互推核統計以進行經濟事業;——無須國家,無須法律,無須獨裁制……那時共產社會便當湧現。

  吳稚暉先生說:「那班共產黨平日做乞丐,乃恨極享有物質文明者,故反對物質文明……」

  殊不知道俄國在三十年前已經劇烈爭辯過中國今年才提起的「科學與人生觀」問題。那時與吳稚暉先生持相似的態度去擁護物質文明的——便是現在的共產黨,——馬克思主義派。一九二三年的中國居然有吳稚暉先生等人起來駁詰幻想的東方文化派[4],實在是中國思想史上,很顯煥的(常州話)事!

  秋白志。

  附:俄國戰前、革命後與新經濟政策時之生產量比較表

  附表之中可以看見:一、歐戰及反革命的破壞程度;二、自新經濟政策行後,「一半有規劃的」經濟組織之中生產力發展的速度,在如此大破毀之後,居然有幾種生產品在一年半內已經能恢復戰前生產量之一半。

  附注:(A)表中所注盧布,概系指金盧布而言,較中國一元稍弱;(B)「蒲德」[5]約抵中國三十斤;(C)俄斤約抵中國斤四分之三;(D)「電器」項下的數字系根據一九一四年之統計。

  原載1924年2月1日《前鋒》第三期

  署名:瞿秋白

  (附表見第253—254頁)

  22
  23

  注釋

  [1]嘉美聶夫,今譯加米涅夫(Лев Ворисович Каменев,1883—1936年),曾任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員、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36年被蘇聯政府處死。

  [2]新第嘉,今譯辛迪加。見本卷第108頁注③。

  [3]托辣斯,今譯托拉斯。見本卷第61頁注⑤。

  [4]東方文化派,見本卷第25頁注③。

  [5]蒲德,今譯普特。俄國舊制重量單位,一普特約合16.38公斤。

  (1)本文原題為《俄國經濟政策之剖析》,收入作者自編論文集時,改為此題,文字也作了一些修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