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② | 上頁 下頁 |
致季諾維也夫信 |
|
致季諾維也夫信(1)(一九二三年六月二十一日) 親愛的季諾維也夫[1]同志: 請允許我向您報告一些中國的情況,因為中國的民族運動對世界革命有很大的意義。 中國,作為「國際殖民地」和整個充斥外國大工業商品的市場,不能獨立和正常地發展自己的資本主義。 沒有土地的農民和破產的小手工業者不能加入無產階級的行列,在很多情況下助長了盜匪,增加了「雇傭軍」;而流落到商業中心的,就彼此進行激烈的鬥爭,並淪為半苦力、半乞丐、半盜匪。經營外國貨或為外國資本家提供原料的商業資產階級沒有自由,並依賴國際帝國主義。至於工業資產階級,它還十分年輕,談不上同國際資本家競爭。但是戰爭[2]以後,由於世界資本的削弱,就比較有可能發展了。一九一九年開始的聲勢浩大的反日運動(抵制日貨)表明,中國的經濟機體在起很大的變化。最近幾年我們目睹反對督軍的鬥爭,其要求是:「制定憲法,裁減軍隊,調整財政」,或者「禁止出口棉花」,「國貨和外國貨稅收平等」等等。當然,進行這一鬥爭的資產階級分子以「禮」而行,做得很溫和,很容易讓步。他們有時接受帝國主義方面的「幫助」,以威脅督軍們,有時向督軍們搖尾乞憐,請求他們站在「政府」的立場維護民族工業的利益;但是,由此尚不能得出結論說,中國資產階級根本沒有民族革命和民主改革的要求,因為民族革命和民主改革會使它有可能得到規模大得多的發展。因為工人階級已經存在,所以這一不可避免的改革以更革命的途徑,更尖銳的方法進行,對它更有利。因為遭受宗法傳統痛苦最深的首先是無產階級和農民。但是,中國的農民現在還是社會最保守的部分,因為儘管他們因帝國主義和督軍的盤剝而遭受破產,但是,他們還是沒有看到自己的敵人,因為這些敵人遠在城裡和海外,同俄國完全不同,那裡有個時候每個農民都可以看到自己村子裡的地主。而中國的無產階級很年輕,人數少,同農村和宗法制度還有聯繫,他們經常被淹沒在汪洋大海一般的「流浪漢」、「共濟會」英雄和雇傭軍以及盜匪中間。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決議認為,中國無產階級還「不是一支完全獨立的社會力量」,這十分正確。在這樣的情況下,還弱小的中國共產黨的任務無疑在於,一方面組織和教育勞動群眾,一方面擴大和推動民族革命鬥爭向前發展。我們,馬克思主義者,對中國革命的資產階級性質深信不疑,但是,如果我們能在民族運動中組成強有力的勞動群眾的左翼,保持黨的獨立性,我們就不用害怕會在「資產階級民主中溶化」。因為無產階級自然是唯一徹底的革命力量,只有它才能將革命進行到底。他們將集中和積蓄自己的力量,這種力量將保證他們達到最後目的——共產主義的勝利,只有通過積極參加民族革命鬥爭的過程中,才能保證他們取得這一勝利;他們從這一鬥爭中才能變得更堅強、更自覺和更有戰鬥力。 然而大家都明白,在目前的中國,僅僅靠如此薄弱的無產階級,尤其是靠上幾十名共產黨員,是無法完成民族革命的。需要一個堅強的群眾性的民族政黨。中國唯一重大的政治集團是國民黨。這個政黨也是從宗法制環境中產生的,因此可以理解,它成立之初就由對革命抱有浪漫主義理解的知識分子組成,過去採取過,現在有時還採取帶有冒險性質的軍事行動。它是脫離人民群眾的。但是,它適應中國的實際,還是逐漸為自己爭得了威望和人民的同情。因此,它吸引了不少的小資產階級革命分子,甚至工人,至今仍保持著自己的革命綱領。它現在開始尋找人民的支持,並試圖較接近群眾。不能忽視這個黨,反對它的鬥爭是沒有意義的,而讓對它聽之任之也就等於有意識地削弱民族革命運動。因此,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代表大會(六月十日至十九日)通過的提綱指出,共產黨有必要擔負起改組國民黨的任務,以補充勞動人民成分,來擴充國民黨,鞏固它的革命立場,並以此加強共產黨對它的影響。所有這一切應當與工會的和我們黨的組織工作同時進行。 但是,在代表大會[3]上發現,所謂的「左派共產黨員」反對這個策略。這些同志本身動搖得很厲害,他們忽而擔心被「資產階級民主溶化」,主張只有國民黨有影響的地方才可以支持它,而沒有影響的地方,不必幫助它發展;忽而又認為,在目前中國的情況下,在「純粹」共產主義的旗號下不能成為群眾性的政黨,建議將共產黨改稱為「工人党」。幸好這一錯誤的方針被代表大會大多數人否決了。 中國共產黨還很年輕,不能正確地估計客觀情況,這是不可避免的。希望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能給它指出更正確的道路,希望蘇俄給予中國民族運動以更大的關注。 致以 共產主義敬禮! 中國共產黨員 瞿秋白 1923年6月21日 注釋 [1]季諾維也夫(Григорий Евсеевич Зиновьев,1883—1936)蘇聯政治活動家。當時任共產國際主席,1936年被蘇聯政府處決。 [2]戰爭,指第一次世界大戰。 [3]代表大會,指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1923年6月在廣州舉行。 (1)這封信由中央檔案館提供中文譯文,又根據俄文原文進行了校訂。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