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瞿秋白文集① | 上頁 下頁 |
蘇俄一九二二年之豐收 |
|
(一九二二年八月八日) 饑災後之復活節——俄境內之「海牙會」 一九二一年的饑災,俄國經濟,大受損喪。一九二二年夏,天時頗正,年成好的,早有預兆,俄國國民連年受戰禍災祲,至此才緩的一口氣轉來。據全俄中央統計局的報告,已可略述豐年的景象。 現在的收穫剛剛開始,所以統計的報告,還沒有完全,可是更就已得消息,已經可以一見今年農業狀況之增進。全俄總算,今年農產秋季的收穫約共十有九萬萬鋪德[1](每鋪德抵中國三十斤)。如連烏克蘭算在內,則有二十八萬萬五千萬鋪德,每一國民平均可得二十九鋪德以上。除去預儲來年種籽外,實得亦約有二十四萬萬鋪德。麥產之外,尚有馬鈴薯,共二萬萬五千萬鋪德以上。 假使要根據此數,推算市場上農產品的增多數量,那卻必須先除出農民的消費量。農民自己消費之餘,才有餘糧流入市場。然而農民消費量,很不容易計算,他們多有多吃,少有少吃,其它一切餵牲口,留種籽,也是如此,並無預定額量。如以戰前而論,平均每人消費量為二十六鋪德,其中七鋪德已算入牲口食料之中,經歐戰之後又繼以國內戰爭,積極的消極的每少參與革命事業之農民經濟,當然一時還不能恢復戰前的常軌,戰前每年收穫往往達四十五萬萬鋪德以上呢。 一九一八年至一九二二年間,消費量早已減低。城市居民每人約十鋪德,農村居民約十二鋪德,最多者也不過每人二十一鋪德而已(這已在於其地產量之多增)。如單以這一年而論(一九二一年夏至一九二二年夏),平均消費量大約如此。俄國及烏克蘭國總計城市居民所消費為一萬萬七千五百萬鋪德,鄉村居民則為十六萬萬三千萬鋪德,共十八萬萬零五百萬鋪德,依此計算,則下年(一九二二年夏至一九二三年夏)當可有餘糧四萬萬鋪德(亞俄歐俄並算在內),再加上烏克蘭之三萬萬四千四百萬,共計七萬萬四千四百萬鋪德,此中除出城市居民享用市場之消費量,全俄當有純粹的餘糧五萬萬七千一百萬鋪德。 然而此五萬萬七千一百萬餘糧卻不能全算做流入市場的貨物。因為既是豐年,人民自能增加其消費糧,或且儲蓄起來。戰前地主每年存儲的食糧,約有四萬萬至五萬萬鋪德,約當每年收穫百分之十至十五。普通農民的糧棧中,存儲數量每年也有三萬萬至三萬萬五千萬鋪德之譜。所以算來一九二二至一九二三年之餘糧,除出約存儲數量為百分之十後,僅有三萬萬鋪德,再除出增多之消費量,餘糧之能流入市場者大約平均數僅有一萬萬五千萬鋪德。勞農政府還當用食糧課稅法及商業交易法,誘此餘糧使流入市場,否則漸漸散用於農村經濟間,國家城市消費者所得甚少。 雖然如此,只要勞農政府商業政策得手,單這一萬萬五千萬鋪德的餘糧,已經大足以舒展俄國的經濟生活,利用之振興實業,創辦電站,購取國外的機器等,來年的經濟狀況大可樂觀。俄國報界現在稱此豐年為「國內之海牙」,「假使在海牙向外國資本家借錢沒有借到,幸而國內年成大好,可以回頭向農民階級借麵包」,雖則數量甚微,然在七八年繼續戰禍災祲之後未始不因此而如釋重負呵。 今年收穫成績與去年災歉期對比而觀,尤足以見農業增進之動象。 「消費諸省」,去年收穫二萬萬五千四百萬鋪德,今年當只有二萬萬四千八百萬。 「生產諸省」,去年災歉,收穫三萬萬三千九百萬鋪德,今年當有八萬萬零五百萬。 東南諸省,去年災歉,收穫八千四百萬鋪德,今年當有二萬萬零二百萬。吉爾溪茲[2]共和國(新疆之西,俄國聯邦之一)去年災歉,收穫五千二百萬鋪德,今年當有九千八百萬。 西伯利亞,去年收穫二萬萬三千萬鋪德,今年當有二萬萬三千六百萬。 烏克蘭共和國,去年一部分災歉,收穫六萬萬零二百萬,今年當有七萬萬八千八百萬。 全俄總計(連克留摩半島[3]在內),去年共收穫十五萬萬六千六百萬鋪德,今年當有二十三萬萬八千萬鋪德。今年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三光景。 〔注一〕上文所述「消費諸省」系指北部諸省,其本地出產向不敷供給居民者而言;「生產諸省」,其義相反。 〔注二〕上文所述數字,皆為大約的總數,並非細案的清帳,且已除去來年的種籽數量。 此中所算收穫數量,連食糧稅亦在其內,據統計局報告的按語,食糧稅今年約可得二萬萬八千萬鋪德。此以黑麥為單位而算,其中尚包括肉油等稅在內,除出雜稅、及收稅之十分之一(預作為不能及時交納的空頭帳),則國家糧食之稅收入,至少當有一萬萬七千萬至一萬萬八千萬鋪德之譜。所以來年勞農國家城市居民的食糧狀況,也大有改善之傾向。 附: 勞農政府赴中國代表岳飛[4]已啟程,聞並帶有與日本開始撤兵問題之談判的責任雲。遠東方面,消息當較近,祈讀者注意,記者不多贅述了。 一九二二年八月八日 原載一九二二年十月七、八日《時事新報》 署名:瞿秋白 注釋 [1]鋪德,今譯普特。 [2]吉爾溪茲,今譯吉爾吉斯。 [3]克留摩半島,今譯克裡米亞半島。 [4]嶽飛,今譯越飛(一八八三——一九二七),蘇俄外交官。一九二二年三月以全權代表身份來華,代表蘇俄政府與北洋政府洽商外交承認及其他問題,未果。一九二三年一月轉赴上海,與孫中山先生會晤,發表聯合宣言。不久奉召回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