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世界革命運動年表 | 上頁 下頁
六、國際無產階級之社會革命運動


  第一國際[160]

  一八八六年——第一國際第一次大會(日內瓦),決定黨綱和章程。

  一八八六年——第一國際第二次大會(日內瓦),決定八小時工作制及保護童工女工的要求;認定推翻資本主義必須工人階級取得政權。(蒲魯東派[161]專重協作社的提案未通過。)

  一八六七年——第一國際第三次大會(洛桑),決定無產階級革命之進行,須實行政治運動、組織工會、協作社、互助社等工作。

  一八六八年——第一國際第四次大會(白魯塞爾[162]),確定罷工運動的策略,世界總同盟罷工反對戰爭;蒲魯東派主張替工人設立互助銀行;決定礦山、水利、森林、田地、鐵路國有之要求。

  一八六九年——第一國際第五次大會(罷塞爾)[163],巴枯寧派反對國際總會(執行委員會)的集權,主張解散總會。

  一八七一年——第一國際反對普法戰爭,第一國際黨員十三人被舉為巴黎公盟政府的委員。

  一八七二年——第一國際第六次大會(海牙),開除巴枯寧。

  一八七三年——第一國際第七次大會(日內瓦),討論工會的國際聯合問題。

  一八七六年——第一國際因受外部資產階級的壓迫和內部無政府派的內爭,不得已在紐約宣告解散。

  英國

  一八八三年——英國馬克思[164]派組織社會民主聯盟黨。

  一八九七年——英國機器工人大罷工。

  一八九八年——英國礦工大罷工。

  一八九九年——英國工會總聯盟[165]成立——英國工人運動中雖然「勞工貴族」很占勢力,但是十九世紀末發生新工會主義,「下等工人」也組織工會了;同時發生所謂費邊社[166]一派改良主義的工人運動。

  一九〇二年——塔虎爾鐵路工人罷工,貴族院議決令工會出賠償損失金二十三萬元(華幣)。此後遂成慣例,直到一九〇五年,各工會所賠總計二百二十萬元。全英工會代表大會反對罷工賠償,議決組織勞動黨。

  一九〇六年——英國國會改選時,開始有工党議員二十九名。

  一九一〇年——英工會代表大會反對「工賊」——資本家所收買之工會會員。

  一九一一年——英國國會議員始給薪俸,此乃貧民議員的要求,從察爾替運動[167]以來爭了七十多年方才達到目的。

  一九一二年——因工人反對貴族院改組,資產階級從一九〇八年起,漸漸實行許多社會改良政策,希圖緩和革命。

  一九一三年——英國除工會外,工人消費協作社也大發達,是年統計有二千五百協作社,社員達二百七十五萬。

  一九一六年——英國工會會員總數達四百萬人(一九〇一年,僅二百萬左右)。

  法國

  一八九三年——法社會黨中各派內爭不已,是年始組織「社會共和革命聯盟」[168],國會中始有社會黨議員四十三人;然而社會黨員美爾朗[169]做資產階級的總長後,又分為贊成入閣派與反對入閣派。

  一八九四年——法國工團(工會)大會,決定贊成總同盟罷工的策略;漸發生工團主義(Syndicalism),主張工會的罷工怠工運動便可以實行社會主義,用不著政治鬥爭奪取政權。

  一八九五年——成立全法國的「勞動總同盟」(C.G.T.)[170]。

  一九〇一年——反對美爾朗入閣的一派主張開除他,改良派反對;因此葛德派及白朗起派組織革命的「法國社會黨」[171],而改良派組織「法蘭西社會黨」[172],法社會黨從此又裂為二。

  一九〇四年——法國資產階級從一八九二年起亦漸實行社會改良政策,是年,規定十小時工作制的法律。

  一九〇五年——法國各派社會黨又合併,稱為「勞工國際(第二國際)法國部社會黨」;但不久若萊思自己雖未退出,而若萊思派,反對革命政策,又分裂出去組織「獨立社會黨」[173]。

  一九〇六年——社會黨議員增至七十四人(社會黨五十四人,獨立派二十人)。

  一九一〇年——社會黨議員增至一百三十二人(社會黨一百〇二人,獨立派三十人)。

  德國

  一八九一年——德國社會民主黨[174]在愛爾夫德(Erfurt)開大會,通過馬克思主義的黨綱——是謂《愛爾夫德黨綱》[175]。

  一八九?年——德社會民主黨中分為兩派:一、馬克思正統派;二、馬克思修正派(revisionist),以伯恩思敦(Bernstein)[176]為領袖。

  一八九九年——德國社會民主黨大會,通過正統派的議決案,但對於修正派很有讓步,故修正派未退出。

  一八九〇年——德國社會民主黨議員始有三十五人。

  一九〇三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決定在選舉運動中不可宣傳反軍國主義。

  一九〇五年——德國社會民主黨決定贊成總同盟罷工,但因修正派(改良派)工會反對,故未實行。

  一九一二年——德國資產階級從一八九五年起便漸漸實行社會改良政策;是年社會民主黨議員已有一百十人。

  一九一二年——德國工會會員達二百五十萬(一八九五年時只有二十五萬九千人)。

  一九一二年——是年統計自一九〇五年至一九一二年,勞資衝突共二萬一千六百二十五次,參加之工人總計有二百五十三萬七千零十六人。

  俄國

  一九〇四年——日俄戰爭[177]俄國大敗,國內經濟大恐慌,人民要求自由和立憲。

  一九〇四年——俄國工會稍有組織,大致都是秘密的,只有警察所組織者能公開;聖彼得堡的工人,原本由警察派神甫加朋(Gapon)[178]組織所謂「俄國工廠工人協會」,入會者是年已有八千人。

  一九〇四年——十二月彼得堡蒲第洛夫鐵廠開除「工人協會」會員四人。

  一九〇五年——一月十五日蒲第洛夫鐵廠工人宣佈罷工(因為加朋要求和平解決,資本家不理)。二十日彼得堡其他工廠同情罷工,罷工人數達十五萬人。

  一九〇五年——一九〇五年革命[179]。一月二十二日(俄曆一月九日)加朋率領工人數萬赴冬宮請願,俄皇衛隊開槍圍擊,死一千二百十六人,傷五千人。

  二月——社會革命党刺殺皇子謝爾格衣[180],此後直到十二月,各地罷工示威陸續不絕。

  四月(?)到十月——各地農民開始暴動,是年地主邸宅被焚毀者二千餘。民主主義的智識階級到處召集政治集會。資產階級也要求立憲,屢次請願。

  四月——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三次大會(多數派在倫敦開會。少數派另在日內瓦開負責黨員會議)。

  五月——彼得堡成立俄國「各團體聯合會」。

  六月十一日——波蘭都城大暴動,與軍隊衝突。

  六月十六日——伊沃茲納新斯克警察開槍打擊女工、童工群眾,死二十八人。

  六月二十六日——沃德薩工人暴動。

  八月——俄國農民會[181]成立。

  九月——高加索工人暴動,死一百人。

  十月三日——莫斯科印刷工人罷工。

  十月十日——莫斯科總同盟罷工。

  十月二十一日——莫斯科鐵路工人加入罷工。

  十月二十四日——彼得堡總同盟罷工。哈黎誇夫(烏克蘭)示威大會。

  十月二十五日——薩腦托夫省農民運動爆發,波及九十九縣。

  十月二十六日——彼得堡「工人代表蘇維埃」第一次成立大會。

  十月二十七日——俄皇政府下令:「不要開空槍,不要可惜子彈」,務必擊殺反抗的民眾。

  十月二十九日——全俄國總同盟罷工——蘇維埃的命令。

  十月三十日——俄皇政府始公佈「十月十七日(俄曆)立憲宣言[182]」。

  十月三十一日——沃德薩、基輔等地方軍警槍擊民眾,政府所收買的「民賊」攻打焚毀革命機關,死千餘人。

  十一月八日——克龍史泰軍隊暴動。

  十一月十一日——彼得堡蘇維埃下令,工人自由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十月十五日——第二次令俄總同盟罷工。

  十一月二十七日——泊登興及沃察誇夫兩軍艦暴動。

  十二月一日——基輔城軍隊暴動。

  十二月九日——彼得堡蘇維埃議長諾薩爾[183]被捕,杜洛茨基[184]等繼任。

  十二月十六日——彼得堡蘇維埃全體被捕。

  十二月十九日——莫斯科政治罷工又起。

  十二月二十二日——莫斯科人民武裝暴動。

  一九〇六年——一月一日莫斯科武裝暴動失敗。

  三月五日——俄皇政府召集國會。

  四月二十八日——俄國社會民主黨第四次大會(兩派聯合)。

  五月六日——莫斯科省總督被刺受傷。

  五月六日——嘉德琳斯拉夫省總督被刺死。

  五月十日——俄國第一屆國會開會。

  六月二十二日——符臘第高加索城軍隊兵變。

  七月二十二日——俄皇解散國會,莎爾謨工廠工人罷工。

  七月二十四日——都臘兵工廠罷工。

  八月一日——克龍史泰軍艦兵變。

  八月四日——彼得堡總同盟罷工,反對解散國會。

  八月六日——莫斯科總同盟罷工。

  十月二日——審判彼得堡蘇維埃。

  十一月二十二日——俄皇政府公佈史托柳賓之農地改良法[185],欲緩和農民革命。

  十一月二十四日——謝沃斯托堡兵士水兵開大會。

  一九〇七年五月——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五次大會,於倫敦,猶太及其他小民族之社會黨,皆贊助多數派,並併入社會民主黨,因此,多數派在黨中又佔優勢。然而選舉中央委員會時,中立派動搖,中央遂成改良派的;多數派因此秘密組織多數派的中央,是為俄國共產黨之始。

  六月十六日俄皇政府逮捕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議員。俄國社會民主黨少數派中更發生了「取消派」(Liquitateur)[186],主張取消秘密組織,按照憲法組織公開政黨。多數派中亦發生一派「召還派」(Otozyvist)[187]主張召還社會民主黨的國會議員,純粹做秘密工作。列寧派主張應聯結公開與秘密兩種工作,而以秘密嚴緊的黨的組織做中心,以指導革命運動。

  一九〇八年——俄國社會民主黨在巴黎會議上欲調和各派未成。

  一九一〇年——俄國社會民主黨開兩次中央委員會擴大會議,申明黨的紀律,欲求聯合各革命派,未成;杜洛茨基派反而主張列寧派應當讓步,以保黨之「統一」。

  一九一二年——林納金礦礦工大罷工,慘遭屠殺,俄國革命運動潮流又昂進。

  一九一四年——多數派堅決反對帝國主義的戰爭。

  第二國際

  一八八九年——巴黎開各國社會黨聯席會,決定五月一日為國際無產階級總同盟罷工的示威日期;並確定:(一)社會主義制度,(二)八小時工作制,(三)取消常備軍——為宗旨。第二國際[188]成立。

  一九〇〇年——第二國際第五次大會(巴黎)始規定章程,組織「社會主義國際局」[189],確定馬克思主義的政綱。第二國際可分為兩期,自成立至一九〇四年為一期。此期中第二國際反對社會黨入閣,但聲明如有十分必要時,可以加入資產階級的政府。再則,主張以民眾會議(國民外交)反對戰爭,主張設立國際仲裁機關消弭國際戰爭。

  一九〇四年——第二國際第六次大會。

  一九〇七年——第二國際在史都加[190]開會,又決議反對戰爭。

  一九一二年——第二國際在白魯塞爾開會,反對戰爭的議決案更為明顯,然而沒有一定的反對戰爭方法,僅僅說:各國相度情勢進行非戰運動。所以從一九〇四年議決社會黨可以入閣後,直到歐戰,是第二國際的第二時期;此期中反對戰爭漸漸變成口頭禪。

  一九一四年——各國社會黨的改良派都贊助歐戰,各自說自己政府的參戰,是為正義人道而戰(!)。

  一九一五年——德、奧、匈等國社會黨改良派單獨開會。

  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二〇年——英、法、俄等協約國的社會黨改良派也單獨開會三次。(協約國及同盟國的資產階級走狗,社會黨改良派,各自贊助主人!)

  【注】

  [160]第一國際,即國際工人協會,世界無產階級第一個國際組織,1864 年9月28日在馬克思指導下于倫敦成立,1876年7月解散。

  [161]蒲魯東派,國際工人運動中以蒲魯東(Pierre Joseph Proadhon,1809—1865)為首的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無政府主義派別,主張小生產私有制社會,在巴黎公社以前的法國工人運動中頗有影響。

  [162]白魯塞爾,今譯布魯塞爾,比利時首都。

  [163]罷塞爾,今譯巴塞爾,瑞士城市。

  [164]英國馬克思派,指區別於工聯主義的英國社會主義者,1881年他們建立了社會民主聯盟,1884年其左翼又獨立為社會主義聯盟。1911年形成英國社會黨。

  [165]英國工會總聯盟,指1899年英國工人聯合會代表大會倡議與獨立工党、社會民主聯盟、費邊社聯合召開的英國工人代表大會及其執行機構英國工人代表委員會,旨在議會中組成獨特的勞工黨團。1906年在工人代表委員會基礎上又進一步形成英國工黨。

  [166]費邊社,1884年成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社會主義團體,主張溫和漸進,1900年集體加入工人代表委員會,1906年又以獨立組織身份加入工黨並參與其領導。

  [167]察爾替運動,今譯憲章運動,19世紀上半葉英國爆發的以爭取普選權為中心的無產階級政治運動,以其綱領性文件《人民憲章》得名,運動聲勢浩大、影響深遠,逐漸迫使資產階級承認了運動的基本要求。

  [168]社會共和革命聯盟,1893年11月,法國瓦揚的布朗基派、可能派與獨立社會黨人建立的社會主義議會黨團,不久又吸收激進工人党人和布朗熱(G.E.J.M Boulanger,1837—1891)分子加入。

  [169]美爾朗,今譯米勒蘭(Etienne Alexandre Millerand,1859—1943),法國右翼社會黨人,1899年入閣任商業部長,1904年被社會黨開除另組獨立社會黨,1920年至1924年曾任法國總統。

  [170]勞動總同盟,今譯勞動總聯合會或工會總同盟,是全法國的工會聯合會,成立於1895年,漸將各全國性職業聯合會組織在一起,是與社會黨對立的工團主義組織。

  [171]法國社會黨,誤,應為法蘭西社會黨,1901年由蓋得派與布朗基派聯合而成,1905年4月在第二國際干預下同法國社會黨合併成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即法國統一社會黨。

  [172]法蘭西社會黨,誤,應為法國社會黨,以饒勒斯為首的改良主義政黨,1902年由饒勒斯等「獨立派」、可能派、阿勒曼派合併形成,至1905年4月又同法蘭西社會黨合併成法國統一社會黨。

  [173]獨立社會黨(法),留在法國統一社會黨外的一些社會黨人,繼續採用法國社會黨的名稱並形成「社會主義議會黨團」,至1911年與共和社會主義者組成共和社會黨。

  [174]德國社會民主黨,德國工人階級政黨,1890年10月由德國社會主義工人党更名,20世紀初伯恩施坦和考茨基(Karl Kautsky,1854—1838)在黨內推行修正主義路線。

  [175]《愛爾夫德黨綱》,今譯《愛爾福特綱領》,1891年10月德國社會民主黨在愛爾福特代表大會上通過的黨綱,用來代替《哥達綱領》。它摒棄了拉薩爾主義教條,比《哥達綱領》前進了一步。

  [176]伯恩思敦,今譯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1850—1932),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右派首領、修正主義創始人。

  [177]日俄戰爭,1904年爆發的日俄兩國為爭奪中國東北及朝鮮權益的帝國主義戰爭,俄國戰敗,被迫放棄部分庫頁島及在朝鮮、中國的大部分特權。

  [178]加朋,今譯加邦(Γеоргий Аполлонович Γапон,1870—1906),彼得堡神甫,1904年組織「聖彼得堡俄國工廠工人協會」。1905年俄曆1 月9日,彼得堡罷工工人慘遭沙皇血腥屠殺的「流血星期日」事件發生後,加邦被指為奸細,避居國外,為社會革命黨處死。

  [179]一九〇五年革命,是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一月九日事件」誘發,全俄工人罷工風起雲湧並多次發生起義,迫使沙皇發表保證公民自由的《十月十七日宣言》,1907年沙皇政府發動「六三政變」,革命失敗。

  [180]謝爾格衣,今譯謝爾蓋(Сергей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57—1905),亞歷山大二世之子,1891—1905年任莫斯科總督。

  [181]俄國農民會,今譯全俄農民協會,1905年建立的革命民主組織,8月和11月分別召開了第一、二次代表大會,要求立即召開立憲會議,至1906年底被迫解散。

  [182]《十月十七日(俄曆)立憲宣言》,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05年10月全俄政治罷工高潮時頒佈的宣言,「賜予」公民信仰、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成立國家杜馬等,以欺騙群眾。

  [183]諾薩爾,即赫魯斯塔廖夫·諾薩爾(Хрусталев Носарь,1877—1918),孟什維克取消派分子。1905年被捕流放,後逃出國,1909年歸國,十月革命後支持白匪軍,被槍斃。

  [184]杜洛茨基,今譯托洛茨基(Лев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1879—1940),原名列夫·達維多維奇·布隆斯坦,俄國政治家,二月革命後加入布爾什維克,是十月革命的領導人之一,後成為蘇共黨內反對派首領。

  [185]史托柳賓,今譯斯托雷平(П.А.Столыпин,1862—1911),俄國首相兼內務部長。1906年11月頒佈土地改良法,使農民有權退出公社變份地為自己的私產,加強了富農勢力。

  [186]取消派,俄國一九〇五年革命失敗後,孟什維克馬爾托夫等主張取消秘密組織,來換取合法地位的機會主義派別。

  [187]召還派即召回派,俄國一九〇五年革命失敗後在布爾什維克中以波格丹諾夫(Богданов,1873—1928)為代表的「左」傾機會主義派別,以要求召回國家杜馬中的社會民主工黨代表而得名,1909年初被開除出布爾什維克。

  [188]第二國際,繼第一國際後的第二個無產階級國際組織,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成立,初期推動了各國工人組織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陷於社會沙文主義而破產。

  [189]社會主義國際局,今譯國際社會黨執行局,第二國際1900年巴黎代表大會決議成立的執行機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採取了社會沙文主義立場。

  [190]史都加,今譯斯圖加特。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