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世界革命運動年表 | 上頁 下頁 |
五、世界各國革命及其無產階級運動 |
|
神聖同盟之下 一八一四年——奧相梅特涅[80]於擊敗拿破崙之後,聯合歐洲反動君主結神聖同盟[81],摧殘各國革命運動。 一八一六年——西班牙殖民地南美洲之阿根廷、巴拉圭、烏拉圭皆宣佈獨立共和。 一八一八年——南美智利獨立。 一八一九年——南美哥倫比亞、秘魯、厄瓜多爾、委內瑞拉、玻利維亞相繼獨立。 一八二〇年——西班牙革命[82],宣佈君主立憲。 一八二〇年(?)——意大利燒炭黨[83]革命,迫王立憲。神聖同盟派兵干涉,西意皆複專制。 一八二二年——葡萄牙殖民地南美洲之巴西宣佈獨立。 一八二三年——墨西哥革命[84],宣佈共和。 一八二八年——中美獨立(一八二三年)後,裂為哄都拉斯[85]、危地馬拉、薩耳瓦多、哥斯達黎加、尼加拉瓜五國。是時,神聖同盟以共和為過激赤化,欲聯合歐洲各國出兵干涉。北美總統孟祿[86]於一八二三年宣言,不許歐洲干涉美事,美洲亦不干涉歐事(是謂孟祿主義),神聖同盟始未能出兵。 一八二九年——希臘革命[87](起於一八二一年)成功,離土耳其帝國獨立。 一八三三年——埃及反抗土耳其帝國而獨立。 英國 一八一二年——英國紗廠工人四十萬罷工,擊毀機器。一八二五年——英國始頒工會法。 一八三四年——英國社會主義者歐文[88]創立生產協社及工會,要求八小時工作。 一八三八年——英國開工人運動的全國大會。 一八三八年——五月八日英國全國「國民大會」(勞農)政綱公佈。——是為察爾替主義(Chartism)[89]。 一八三九年——一月十二日一百二十八人簽名請願,要求普通選舉權,國會拒絕。 九月四日威爾斯地方暴動[90]。 一八四二年——五月十二日第二次大請願運動[91]。 一八四八年——四月十日察爾替派大示威運動,仍望堅決要求普選:比例選舉,秘密選舉,國會應每年召集一屆,眾議員不限財產資格,貧民議員應得年俸。 同日——倫敦工人總同盟罷工。 一八四八年——工人暴動未成。漸發現工會主義(Tradeunionism)[92],主張工會不問政治。 一八五一年——機器工會及其他大工會成立。 一八六一年——木匠大罷工,倫敦成立英國總工會。 一八七一年——工人要求罷工及工會自由,國會許之;但當時罷工工人詈罵破壞罷工者,仍遭監禁三年之刑罰。 一八七五年——英國各地工會已有二十萬會員。 法國 一八三〇年——七月革命[93]。拿破崙後,路易十八[94]執政,早已恢復專制,至此平民、工人等大起暴動,反抗壓迫言論自由,資產階級利用之,急急迎自由党之路易菲列[95],逐路易十八,宣佈君主立憲(七月二十七至八月九日)。 同年——法國七月革命影響歐陸各國:十月比利時離荷蘭獨立;波蘭亦起革命未成;德國海森邦、白倫瑞克邦等相繼迫王立憲;意大利燒炭黨亦求法國援助以抗奧帝之壓迫;然大致都仍為奧軍所平。 一八三二年——是時,法國貧民因革命失敗,發生種種秘密組織,工人的互助會漸成罷工會,抵抗會;後有民友會[96],謀於是年暴動,未成。民友會主張均產。 一八三四年——法國人權會[97]等,率巴黎、裡昂工人相繼起事,均未成。 一八三九年——白朗起(Blanqui)[98]謀暴動,失敗。 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99]。二月至五月,國會中各階級互爭,直到革命。無產階級之「兄弟會」[100]努力參加。 二月二十三日,巴黎暴動。 六月十五日,白朗起派暴動。 六月二十二日,巴黎又暴動。 六月二十四日政府軍隊殺暴動者一萬人。臨時政府排斥左派路易白朗(Louis Blanc)[101]等停止其國有工廠等辦法。 六月革命[102]——一八四八年六月至一八四九年,國法會議取消無產階級的一切勝利,日益反動。 一八四九年——六月法國農民六百萬人,投票舉拿破崙第三[103]為總統。 一八五〇年——五月普通選舉結果,革命派的工人又佔優勢;政府否認選舉,取消普通選舉權。 一八五一年——十二月拿破崙第三稱帝。 一八五二年——拿破崙第三欽賜結社、集會自由。 一八五三至一八六二年——法國有七百四十九工會受政府干涉或封禁,有三千九百〇九名政治犯及工人被逮捕。 一八六三年——法國工會分為三派:(一)工會派[104];(二)生產協社派[105];(三)政治鬥爭派[106]。第三派中又有兩派,一派主張在選舉中贊助共和主義者,別派主張工人自己推選候補人。 一八六七年——勞動委員會向拿破崙第三請求工人之結社自由;拿破崙第三批准要求,但限定工會不准討論宗教和政治。 一八六九年——巴黎成立勞動總會。 一八七〇年——七月十九日,普法戰爭[107]開始。 八月九日,巴黎平民大請願要求共和。 九月二日,拿破崙第三被普軍所擒。 十月,國會議決廢帝制改共和,資產階級政黨及簡爾將軍[108]等組織臨時政府,號稱「國防政府」。 一八七一年——一月「國防政府」以巴黎降於普軍。 一八七一年——三月十八日巴黎工人,共產黨及小資產階級的革命黨人暴動,逮捕反動的賣國軍閥,繼續防守巴黎。 三月二十六日,宣佈組織巴黎公盟(La Commune de Paris)政府[109]。「國防政府」逃至凡爾賽。 四月五日,巴黎公盟逮捕反動派。 五月二十一日,反革命的法國國防政府與普魯士軍隊勾結,四方圍攻巴黎,破之。——一萬七千人被殺;五萬人被逮,其中二百人處死刑,一千三百人被流刑——是謂流血星期。 一八七五年——法國資產階級獨裁制鞏固,更定憲法。 一八七六年——法國工會協社開代表大會於巴黎。 一八七八年——工會代表第二次大會開會于裡昂。 一八八〇年——社會主義者及工會代表,開大會於厄佛爾決定組織法國社會黨[110]。此社會黨中分四派:(一)葛德派[111];(二)可能派(Posibilistes)[112];(三)亞爾曼派(Allemanistes)[113];(四)白朗起派。第一派是馬克思派,第二派主張漸進,第三派偏重工會運動和地方自治運動,第四派偏重於暴動的軍事運動。此外,若萊思(Jaures)[114]一派主張改良主義,聯合其他小派組織「獨立派聯盟」[115],反對以革命手段取得政權。 一八八六年——馬克思派運動聯合全國工會,成立工會聯盟。若萊思派組織勞動介紹所聯盟。 德國 一八?年——德國革命黨出版《棄人》雜誌[116],因此有「棄人社」的組織,宣傳革命運動。 一八?年——德國國家主義派組織「少年德意志党」[117]。 一八三六年——德國發生貧民的社會革命組織,如惠德靈(Weitling)組織的正義會[118],白朗起派組織的四季會[119]。 一八三九年——白朗起派謀暴動未成。 一八四四年——西里西亞(Silesia)的紡織工人大暴動,擊毀機器。 一八四七年——馬克思加入正義會。 一八四八年——馬克思、昂格斯[120]組織共產主義會,發佈《共產黨宣言》。 一八四八年——三月五日德奧自由主義者召集代表大會,不主張共和,只爭召集國會預備會。 三月十五日——維也納民眾大請願,要求召集國會,解散貴族的聯邦會議,反對梅特涅。學生工人武裝,組織「學院軍」,梅特涅被驅逐。 三月初——柏林市民大會,請願運動。 三月十八日——普國國王承認立憲;市民見國王時要求撤退柏林駐兵。軍隊開槍,死民眾甚多。市民武裝暴動將勝,王始命軍隊退出,親對死者屍身行禮致歉。 三月末——聯邦會議議決召集國會。 五月十八日——召集國民會議,議定新憲法,並解決農民問題。 七月——維也納開立法會議,議決解放農奴,匈奧德分離。 十月——帝國軍隊進攻維也納,匈牙利革命軍來救已不及,城破,立法會議解散。 一八四九年——巴枯寧[121]在德萊思岑城暴動,支持五日始敗(五月三日至九日)。 一八四九年——俄帝助奧平「民亂」,柏林戒嚴,反動頓起,國民抗稅,於是更解散國會,改選舉法(八月十八日)。農工民眾暴動反抗,均被征服。 一八六〇年——意大利獨立革命[122],後因受法助得勝奧。 一八六一年——德國資產階級的進步黨[123],利用工人,組織國民會。 一八六三年——德國社會主義者拉薩爾(Lassalle)[124]組織工會,以抗資產階級之「國民會」;工會有會員四千六百十人。拉薩爾主張工人參加選舉。 一八六七年——工人得選舉權(一八六六年普勝奧,完全統一,成立現今之德國)。 一八六八年——馬克思派柏柏爾(Bebel)[125]組織工會。 一八六九年——柏柏爾派與拉薩爾派工會同開代表大會。 一八七二年——德國工會議決參加政治。 一八七四年——德國始創工人互助社[126],有社員六千人。 一八七五年——德國社會工党成立,拉薩爾派佔優勢,哥達大會時通過黨綱,是為「哥達黨綱」[127]。 一八七八年——俾士麥[128]頒佈反社會黨律,被封報館四十七家,監禁九百人。 一八九〇年——反社會黨律始取消——國會裡已有三十五名工人代表。 俄國 一八二五年——十二月十四日(俄曆)俄國革命黨人「十二月黨」[129]起事未成,被殺者十餘人,流西伯利亞者一百六十人。(十二月党大半是青年軍官,與資產階級有關係。) 一八三〇至一八五〇年——彼得臘塞夫斯基(Petroshevsky)的社會主義研究會[130]被破獲,二十一人處殺刑。 一八六一年——俄國解放農奴。 一八六?年——俄國革命理論家赤爾納塞夫斯基(Tchernyshevsky)[131]被誣為火災中散傳單之秘密團體主動人,被捕。當時俄國革命理論家還有赫爾岑(Herzen)[132],在英國出版《鐘》[133]雜誌,有很大的影響。 一八六三年——波蘭革命未成。俄國各種秘密結社大聯合,成立「土地與自由社」[134]。 一八六六年——加臘誇若夫(Karakozov)[135]謀刺俄皇未成。 一八七一年——聶察葉夫(Netchaev),(巴枯寧派)組織之斧頭會[136],圖謀暴動者,發覺,被逮三百人;聶察葉夫逃瑞士,俄國以刑事犯為名,得引渡,置之死地。 一八七二年——此年之後,俄國革命黨遂分兩派,一是巴枯寧的鼓動派(Agitation)[137];一是臘符洛夫(Lavrov)的宣傳派(Propagand)[138]。當時革命黨兩派,都認為俄國可保持古代「密爾」(Mir)[139]農村公產社會制度,不經資本主義而直到社會主義,是謂民粹主義(Narodnitsetvc)[140]。 一八七三年——「往民間去」的運動開始;當時革命名人,有白萊史誇夫斯嘉女士(Breskovskaya—革命祖母)[141],彼洛夫斯嘉女士(Berovskaya)[142]、慈略薄夫(Jeliabov)[143]等。農民不瞭解革命黨的反對帝制宣傳,往往告發他們,所以失敗。 一八七七年——史德方諾維赤(Stefanovisch)[144]自稱「俄皇委員」,鼓動農民反抗官僚及貴族,謂可上達聖聽。史氏黨人被捕九百餘人,他自己幸而逃脫。 一八七八年——「土地與自由社」正式分裂成兩個團體:一是民意社[145],注重政治鬥爭,專事暗殺運動;一是黑分社[146],注重經濟鬥爭,主張農民自動平分貴族的田地(樸列漢諾夫Plehanoff[147]也在其中)。 一八?年——薩蘇黎赤[148]女士(Vara Sasulitch)刺殺內務尚書德聯朴夫。 一八八一年——慈略薄夫及波洛夫斯嘉(蘇菲亞)等刺殺亞歷山大第二[149];慈略薄夫等五人被戮。 一八八三年——俄國馬克斯主義者樸列漢諾夫、薩蘇黎赤女士等始組織「勞動解放社」[150]於瑞士(一八七五年南俄工會成立,一八七八年北俄工會成立)。 一八九五年——俄國各地均有大罷工運動,俄皇政府輒施屠殺,伊凡沃慈納新斯克地方槍殺二千工人。 一八九五年——列寧開始在彼得堡工人中工作。 一八九六年——尼古拉第二[151]登極,停工三天,廠主擬扣工資,全國工人又行大罷工。 一八九七年——俄皇公佈十一小時半的工作時間法律。 一八九七年——俄國猶太工人組織猶太社會民主黨[152]。 一八九七年——俄國社會民主黨[153]四團體開聯合大會,成立社會民主黨。 一八九八年——俄國社會民主黨正式成立大會,是為第一次代表大會;閉會後中央委員會被捕。 一九〇二年——俄國罷工運動又暴起。俄國警察使工賊朱罷托夫[154]組織假工會,以擾亂工人的運動,是謂朱罷托夫主義(Zubatovshtchina),即工賊主義。 一九〇三年——俄國社會民主黨在倫敦開第二次大會;分裂兩派:一派是列寧的多數派(Bolcheviki——布爾希維克)[155],主張嚴格的黨的組織和無產階級領導俄國革命;一派是馬爾托夫的少數派(Mensheviki——孟希維克)[156],反對此說,主張黨要鬆弛些,並主張俄國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應當由資產階級領導。 帝國主義之初 一八五〇年——中國農民受帝國主義侵略和滿清政府的壓榨,日益破產,奮起反抗,實行太平天國的革命,失敗。 一八七〇年——日本維新[157],抗列強之侵略。 一八八二年——埃及反抗英國而革命,失敗。 一九〇八年——土耳其之革命党「少年土耳其」[158],舉行革命。 一九一〇年——葡萄牙革命[159],實行共和。 一九一一年——中國辛亥革命。 【注】 [80]梅特涅(Klemens Wenzel Lothar Metternich,1773—1859),奧地利外交大臣和首相。對外曾策劃神聖同盟,對內推行反動的梅特涅制度,1848年維也納三月起義時被解職。 [81]神聖同盟,拿破崙帝國瓦解後歐洲各國君主組成的反動同盟。1815 年9月26日由俄、奧、普三國發起,目的是維護維也納會議制定的歐洲邊界並對付各國革命。至1830年法國七月革命後瓦解。 [82]西班牙革命,指西班牙1820—1823年革命,西班牙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1820年西班牙人民起義迫使國王斐迪南七世恢復了1808—1814年革命的成果——一八一二年憲法,1823年被法軍據神聖同盟條約鎮壓。 [83]燒炭黨,19世紀初活躍於意大利、法國和西班牙一帶的秘密社團。成分複雜,目的為爭取意大利獨立,推翻專制制度,建立立憲政體。多次發動起義,至30年代衰落。 [84]墨西哥革命,指墨西哥獨立戰爭,自1810年9月16日伊達爾哥(Miquel Hidalgo,1753—1811)率先發動起義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至1821年贏得獨立。 [85]哄都拉斯,今譯洪都拉斯。 [86]孟祿,今譯門羅(James Monroe,1758—1831),美國總統(1817—1825)。共和黨人,以其主張美國擴張的「門羅宣言」而著名。 [87]希臘革命,指19世紀20年代希臘人民反對土耳其統治的獨立戰爭,自1821年起義,1829年贏得正式獨立。 [88]歐文(Robert Owen,1771—1858),英國空想社會主義者。1824年曾在美國試辦共產主義的「新協和村」,主要著作有《新社會觀》。 [89]察爾替主義,即憲章主義,英國憲章運動中憲章派的主張,反映在《人民憲章》之中,主要是爭取普選權。 [90]1839年11月4日英國南威爾士上千工人為營救憲章派領袖文森特(1813—1879)攻打紐波特城駐軍,當即被鎮壓。 [91]第二次大請願運動,指1842年英國全國憲章派協會主持下掀起的第二次簽名請願運動,要求承認《人民憲章》。第一次簽名運動是在1838年冬進行的。 [92]工會主義,又稱工聯主義,是工人運動中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潮。19世紀中葉首先在英國工聯中形成,著眼於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改善工人的眼前利益,鼓吹階級調和,進行爭取普選權和勞動立法的鬥爭,反對進行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鬥爭和暴力鬥爭。 [93]七月革命,1830年法國人民推翻波旁王朝復辟的革命。法王查理十世(CharlesⅩ,1757—1836)逃跑,革命後建立了君主立憲的七月王朝。 [94]路易十八(Louis XVIII,1755—1824),法國國王(1814—1824)。1814年隨反法聯軍回國,復辟波旁王朝,實行君主立憲制。 [95]路易·菲列,今譯路易·菲力浦(Louis Philippe,1773—1850),法國國王(1830—1848)。曾參加法國大革命,七月革命後被擁立,建立七月王朝,又稱為奧爾良王朝。 [96]民友會,今譯人民之友社,法國共和主義者的秘密團體,布朗基曾經是該社成員。 [97]法國人權會,今譯人權和公民權社,七月王朝初期的小資產階級革命團體。1832年6月人民之友社被政府取締後建立,以1793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為綱領,參加了1834年4月裡昂工人起義。 [98]白朗起,今譯布朗基(Louis Auguste Blanqui,1805—1881),法國革命家、空想共產主義者。曾創辦家族社、四季社等秘密革命團體,多次密謀起義並被捕,其由秘密團體進行起義建立革命專政的布朗基主義主張影響甚廣。 [99]二月革命,法國人民推翻七月王朝統治的革命。由於七月王朝時期社會矛盾激化,1848年2月巴黎人民起義驅逐路易·菲力浦,建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 [100]兄弟會,今譯民主派兄弟協會,是憲章運動左翼代表人物和革命流亡者為了在各國民主運動之間建立密切聯繫而成立的國際性民主團體,成立於1845年,1853年協會停止活動。 [101]路易白朗,今譯路易·勃朗(Jean Joseph Charles Louis Blanc,1811—1882),法國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者、新聞記者和歷史學家。1848年任臨時政府成員,鼓吹「國民工場」,後被排擠出政府,仍繼續從事政治活動並進行歷史著述。 [102]六月革命,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時巴黎無產階級的起義。二月革命後資產階級逐漸背離工人,1848年6月22日又解散「國家工廠」,終於激發起義,被資產階級政府殘酷鎮壓。 [103]拿破崙第三,今譯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1808—1873),即路易·波拿巴(Louis Bonaparte),拿破崙之侄。1848年當選第二共和國總統,1852年復辟帝制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被俘,在流亡中死去。 [104]工會派,又稱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左派,通稱左派蒲魯東主義者,領袖是裝訂工人歐仁·瓦爾蘭,主張生產資料集體所有,認為工人階級必須進行政治鬥爭。 [105]生產協社派,指蒲魯東派,鼓吹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企圖在小私有制下通過建立「合作社」等來解決資本主義固有矛盾,並鼓吹無政府主義。 [106]政治鬥爭派,指布朗基派,接受布朗基秘密革命觀點的社會主義者,至80年代形成瓦揚(Edouard Marie Vaillant,1840—1915)為首的中央革命委員會。 [107]普法戰爭,1870年至1871年法國同普魯士爭奪歐洲霸權的戰爭,結果法國戰敗,第二帝國覆亡,導致了巴黎公社革命,而普魯士則乘勢統一了德國。 [108]簡爾將軍,簡爾今譯梯也爾(Louis Adolple Thiers,1797—1877),法國政治家和歷史學家。奧爾良党人,七月王朝時曾任內務大臣和首相,第二帝國瓦解後任國防政府首腦,鎮壓了巴黎公社革命,1871—1873年成為法國總統。 [109]巴黎公盟政府,今譯巴黎公社,1871年法國無產階級在巴黎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 [110]法國社會黨,指1880年11月在哈佛爾代表大會上成立的法國工人党,馬克思參與擬定了黨綱,由蓋得和拉法格(Paul Lafargue,1842—1911)領導,以後不斷分裂,最後為法國統一社會黨取代。 [111]葛德派,今譯蓋得派,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工人運動中由蓋得(Jules Guesde,1845—1922)領導的政治派別。1901年另組法蘭西社會黨,1905年又與法國社會黨合併成法國統一社會黨,持中派立場。一次大戰後消失。 [112]可能派,法國工人運動中的機會主義派別。因為在黨綱問題上認為工人運動應局限在資產階級許可的「可能」範圍內,通過改良走上社會主義是「可能的」,而被稱為「可能派」,1882年分裂出法國工人党,建立革命社會主義者工人党,後大多加入法國社會黨。 [113]亞爾曼派,今譯阿勒曼派,以阿勒曼(Jean Allemane,1843—1935)為首的一個派別。1890年正式從可能派中分離出來,建立工人革命社會黨,鼓吹「直接行動」和「總罷工」,後併入法國社會黨。 [114]若萊思,今譯饒勒斯(Jean Jaurès,1859—1914),法國社會黨領袖之一、歷史學家、哲學家。1901年主持成立法國社會黨,1904年創辦《人道報》,1905年又主持與法蘭西社會黨合併。因反對帝國主義戰爭在1914年7月31日被暗殺。 [115]獨立派聯盟,即1893年成立的第一個獨立社會黨人組織——塞納省社會主義共和聯盟,至1898年形成了兩大組織:法國獨立社會黨人聯盟和獨立社會黨人團體聯合會。1900年8月又合併成革命社會主義聯盟,是法國社會黨的組成之一。 [116]《棄人》雜誌,今譯《流亡者》,德國政治流亡者的雜誌。 [117]少年德意志党,即青年德意志党,德國流亡者的秘密革命組織。1834 年2月在瑞士伯爾尼成立,以解放和復興德國為綱領,1836—1845年一度停止活動,後參加了德國1848—1849年革命,1850年解散。 [118]正義會,今譯正義者同盟,由流亡者同盟演進的國際性工人秘密革命組織。1837年在巴黎成立,以魏特林(Wilhelm Weitling,1808—1871)空想社會主義為指導思想,1840年轉至倫敦,1847年2月馬克思和恩格斯應邀加入,把它改組為共產主義者同盟。 [119]四季會,今譯四季社,法國七月王朝時期的秘密革命團體。布朗基在1837年建立,1839年5月12日曾發動巴黎暴動,被鎮壓後四季社也被摧毀。 [120]昂格斯,今譯恩格斯。 [121]巴枯寧(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1814—1876),俄國革命家、無政府主義理論家,其無政府思想是俄國民粹派思想的淵源之一。 [122]意大利獨立革命,指意大利復興運動的第三階段,1859—1860年以撒丁王國為首,意大利展開對奧地利戰爭逐漸解放國土,至1861年成立意大利王國。 [123]進步党,德國自由資產階級政黨,1861年6月成立,主張在普魯士領導下統一德國,建立對議會負責的自由派內閣等。後分裂為民族自由党和自由思想者黨。 [124]拉薩爾(Ferdinand Lasslle,1825—1864),德國工人運動中機會主義代表人物、律師。1863年組織「全德工人聯合會」,致力爭取普選權等改良主義活動。 [125]柏柏爾,今譯倍倍爾(August Bebel,1840—1913),德國社會民主黨和第二國際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1867年當選德意志工人協會聯合會主席,1869年與威廉·李蔔克內西(Wilhelm Liebknech,1826—1900)共創德國社會民主工黨(愛森納赫派),1875年又主持與拉薩爾派聯合。 [126]工人互助社,今譯生產合作社,德國工人運動中拉薩爾派倡導依靠國家幫助建立生產合作社,為解決社會問題開闢道路。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曾對這一主張進行了批判。 [127]《哥達黨綱》,即《哥達綱領》。1875年5月德國愛森納赫派與拉薩爾派在共組德國社會主義工人党的哥達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綱領。向拉薩爾派妥協,鼓吹資產階級改良主義,主張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並宣揚資產階級民族主義,馬克思寫了《哥達綱領批判》予以批駁。 [128]俾士麥(Otto Fürst von Bismarch-Schonhausen,1815—1898),普魯士王國首相(1862—1890)、德意志帝國宰相(1871—1890)。極力維護容克地主與大資產階級利益,綽號「鐵血宰相」。 [129]十二月党,俄國貴族革命党,主張通過武裝起義,消滅農奴制和專制制度,建立君主立憲制或共和制,俄曆1825年12月曾發動彼得堡起義,因而得名。 [130]社會主義研究會,今通稱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組,1845年至1849年彼得堡俄國進步知識分子組織,領導者是彼得拉舍夫斯基(М.В.Петрашевский,1821—1866),宣傳唯物主義與社會主義,但具有空想性質。 [131]赤爾納塞夫斯基,今譯車爾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 Γаврилович Чернышевский,1828—1889),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是19世紀90年代革命民主運動領袖,著有長篇小說《怎麼辦?》、《序幕》等。 [132]赫爾岑(Александр Иванович Γерцен,1812—1870),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唯物主義哲學家、作家。著有小說《誰之罪》、《偷東西的喜鵲》等。 [133]《鐘》,今譯《鐘聲》,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的報紙,由赫爾岑和奧格遼夫(Николай Плaтонович Огарёв,1813—1877)1857年在倫敦用俄文出版,1865年遷至瑞士日內瓦,至1868年改用法文出版,1869年停刊。 [134]土地與自由社,1861年至1863年在俄國建立的平民知識分子革命秘密團體,密謀領導農民起義。1876年由普列漢諾夫(Γ.В.Плеханов,1856—1918)等在彼得堡建立的民粹派組織也繼承了此名字,1879年它分裂為民意党與土地平分黨。 [135]加臘誇若夫,今譯卡拉科佐夫(Дмитрий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Каракозов,1840—1866),俄國革命者,1866年4月4日刺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 II,1818—1881)未成,被處絞刑。 [136]聶察葉夫,今譯涅恰耶夫(С.Γ.Нечаев,1847—1882)。斧頭會,即人民懲治協會,1869年由涅恰耶夫在莫斯科建立的秘密革命組織,預謀策劃「人民農民革命」。 [137]鼓動派,又稱暴動派、騷動派,企圖發動農村暴動,建立「自治聯盟」的民粹派,漸演變成個人恐怖主義。 [138]宣傳派,否定暴力,「到民間去」,向人民宣傳,進行革命準備的民粹派,漸為鼓動派排擠。 [139]密爾,今譯米爾(мир),15世紀至20世紀初俄羅斯的村社,是地方自治機構,也是沙皇行政的基層單位,至十月革命後被取消。 [140]民粹主義,俄國革命中小資產階級派別民粹派的思想理論,主張採取個人恐怖手段,認為發展「村社」即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這種思想逐漸成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障礙。 [141]白萊史誇夫斯嘉,今譯布列什柯夫斯卡婭(Екатерина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наБрешковская,1844—1934),俄國社會革命黨組織者之一。70年代初參加革命,1874—1896年被流放,參加了一九〇五年革命,被稱為「革命老太太」,1919年起流亡。 [142]彼洛夫斯嘉,今譯彼羅夫斯卡婭(Софья Львовна Перовская,1832—1881),革命民粹派分子。參加過柴可夫派,後成為民意党領導人之一,1881年4月3日被處絞刑。 [143]慈略薄夫,今譯熱裡雅鮑夫(Андрей Иванович Желябов,1850—1881),革命民粹派分子。出身農奴家庭,是民意党主要組織者和領導人,1881年4月3日被處絞刑。 [144]史德方諾維赤,今譯斯特凡諾維奇(Яков Васильевич Стефанович,1854—1915),革命民粹派分子。柴可夫派、土地與自由社成員,1881年成為民意党領導人之一,1883年被判8年苦役。 [145]民意社,今譯民意黨,俄國民粹派恐怖組織,1879年秋在彼得堡成立,由熱裡雅鮑夫、彼洛夫斯卡婭等領導,曾在1881年3月炸死亞歷山大二世,隨後被摧毀。 [146]黑分社,今譯重分黑土党或土地平分社,1879年秋土地與平分社瓦解後建立的革命民粹派組織。反對恐怖活動,1881年3月瓦解。後普列漢諾夫另創勞動解放社。 [147]樸列漢諾夫,今譯普列漢諾夫(Γеоргий Валентинович Плеханов,1856—1918),俄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之一、第二國際活動家和理論家,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孟什維克)首領。 [148]薩蘇黎赤,今譯查蘇利奇(Вера Ивановна Засулич,1851—1919),俄國民粹運動、社會民主主義運動的積極活動家,是勞動解放社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孟什維克的首領。 [149]亞歷山大第二,今譯亞歷山大二世(Александр II,1818—1881),俄國沙皇(1855—1881)。曾進行一系列旨在維護沙皇統治的改革,1881年3月為民意黨刺殺。 [150]勞動解放社,俄國第一個馬克思主義團體,1883年由普列漢諾夫、查蘇利奇等在日內瓦創立,旨在傳播馬克思主義、批判民粹派,1903年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宣告解散。 [151]尼古拉第二,今譯尼古拉二世(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Николай II,1868—1918),俄國末代沙皇(1894—1917)。十月革命後被處決。 [152]猶太社會民主黨,指1897年7月維爾諾代表大會後成立的社會民主主義組織「俄羅斯和波蘭猶太工人總聯盟」,即「崩得」,它參與發起了1898年3月召開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一大,後支持孟什維克,十月革命後分化,至1921年3月解散。 [153]俄國社會民主黨,即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898年3月成立的俄國無產階級政黨,1903年二大時分裂為布爾什維克與孟什維克兩派,至1918年七大時改名為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 [154]朱罷托夫,今譯祖巴托夫(Серг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Зубатов,1864—1917),憲兵上校,1896—1903年為莫斯科秘密警察頭目,建立了政治密探系統,鼓吹其「警察社會主義」。 [155]在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因黨綱黨章的制訂發生分裂,在選舉中央領導機關成員時列寧一派獲得多數,故名「布爾什維克」,意即多數派。1912年在社會民主工黨六大上布爾什維克派清除了孟什維克,成為獨立的無產階級政黨,以後演變為蘇聯共產黨。 [156]馬爾托夫(Л.Мартов,1873—1923),在社會民主工黨二大上形成了以他為首的一個機會主義派別,因在選舉領導成員時居於少數,而得名「孟什維克」,意即少數派,1912年被清除出黨,十月革命後被消滅。 [157]日本維新,指明治維新,1867年在日本以明治天皇登基開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 [158]少年土耳其,今譯青年土耳其党,歐洲人對土耳其資產階級地主政黨統一進步黨的稱謂。1899年成立,致力於爭取憲政,1908—1909年領導資產階級革命後掌權,逐漸反動,在基馬爾革命時被推翻。 [159]1910年10月4日葡萄牙共和黨人領導起義,推翻君主制,制定憲法,建立了共和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