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世界革命運動年表 | 上頁 下頁 |
七、二十世紀之世界社會革命(1) |
|
第二國際左派 一九一五年——第二國際左派,列寧派等,在臻美華德(Zimmerwald)[191]開會,宣言反對帝國主義的歐洲大戰。 一九一六年——第二國際左派又在經塔爾(Kiental)[192]開會,然到會者僅為「臻美華德會之左派」;列寧堅決提出反對第二國際,而另組「新的革命的國際」(第三國際)[193],當時尚有「中立派」反對此議。 俄國一九一七年革命 一九一七年——二月八日俄皇政府逮捕「戰時工業委員會」中之工人代表(少數党)。 一九一七年——三月九日聖彼得堡罷工工人達二十萬,與警察衝突。 一九一七年——三月十日聖彼得堡總同盟罷工;選舉工人代表蘇維埃。 一九一七年——三月十一日俄皇下令解散國會,國會抗命。多數派宣言,主張設立臨時政府。大示威。 一九一七年——二月革命[194]。三月十二日(俄曆二月二十六)聖彼得堡各營軍隊兵變;民眾攻破彼得洛保羅夫監獄。聖彼得堡蘇維埃成立。俄皇內閣閣員被捕。國會成立臨時委員會。 三月十四日——莫斯科蘇維埃成立。 三月十五日——俄皇尼古拉第二退位,以皇室美海爾[195]攝政。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以黎沃夫[196]公爵為總理。 三月十六日——俄皇攝政美海爾退位。 三月二十一日——俄皇及皇后被捕。 三月二十三日——彼得堡蘇維埃下令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三月二十七日——彼得堡蘇維埃宣言,要求無賠償無割地的歐戰和議。 四月五日——革命死者一千三百八十二人,舉行國葬。 四月十一日——全俄工兵蘇維埃協議會開會。 四月十六日——列寧歸國。 四月二十六日——彼得堡開農民蘇維埃代表大會。 五月三日——多數黨中央委員會宣言,反對續戰;工人大示威,反對臨時政府外交總長美留誇夫[197](Milukoff立憲民主黨)的對外繼續戰爭之通牒。 五月十四日——臨時政府改組為資產階級政黨及改良派政黨之聯立內閣(美留誇夫辭職)。 五月二十六日——克龍史泰的蘇維埃宣佈自己是地方上的唯一政權。 六月十三日——社會民主黨(多數派)中央委員會議決:無產階級應即奪取政權。 六月十六日——全俄第一次勞農蘇維埃代表大會開會。 六月二十日——全俄第三次工會聯席會議開會,成立俄國(蘇聯)總工會。「第一次聯席會議一九〇五年十月,第二次在一九〇六年。」 六月二十九日——聯立內閣政府的陸軍總長克倫斯基[198],下令進攻德國,繼續戰爭。多數派兵士組織開全俄會議。 六月三十日——全俄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設立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 七月一日——彼得堡大示威,反對改良派的政府。 七月十日——烏克蘭總同盟罷工。 七月十六日——彼得堡工人兵士武裝暴動,反對臨時政府,要求「一切政權歸蘇維埃」(是為七月之役)。 七月十七日——武裝暴動被鎮服。 七月十八日——克倫斯基下令調反革命軍隊返京,以備鎮壓革命。 七月十九日——「民賊」焚毀革命報館。列寧不得不秘密起來。各處示威暴動罷工不絕。黑海艦隊有異動消息。 七月三十一日——臨時政府解散波蘭國會,不許波蘭民族自決。 八月三日——除多數黨外,各政黨開聯席協議會,決請克倫斯基為總理,組內閣。 八月五日——克倫斯基政府逮捕杜洛茨基及魯納察爾斯基[199]。 八月六日——克倫斯基內閣正式成立。 八月八日——社會民主黨(多數派)開第六次大會於彼得堡。 八月十三日——芬蘭宣佈總同盟罷工,反對克倫斯基政府之不承認芬蘭自治。 八月二十一日——芬蘭自動召集國會。 八月二十五日——莫斯科開「國是會議」,四十萬工人大罷工表示反對。 九月九日——郭爾尼洛夫(Korniloff)[200]將軍變叛共和。 九月十二日——克倫斯基自任海陸軍大元帥為戰事總司令。 九月十四日——克倫斯基之臨時政府至此始宣言確立共和制度。 九月十七日——彼得堡蘇維埃第一次議決蘇維埃應取得政權,社會革命黨右派因此退出蘇維埃主席團。 九月二十七日——彼得堡開所謂民主派各黨的協議會。塔什幹蘇維埃取得政權。 九月二十九日——民主派協議會中之工人代表團,要求政權歸蘇維埃。 十月八日——杜洛茨基被選為彼得堡蘇維埃議長(杜氏系九月十七日釋出)。 十月二十九日——彼得堡蘇維埃之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 十一月六日——臨時政府下令封禁革命報館,如《工人之路》及《兵士》[201]等。克倫斯基調動貴族軍官隊。革命軍事委員會下令各軍多數党黨代表準備起事。 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十一月七日(俄曆十月二十五日)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取得政權。逮捕臨時政府。莫斯科蘇維埃之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 十一月八日——蘇維埃大會通過停戰令及土地令[202]。平民委員行政會[203](Sov.Nar.Kom.——蘇維埃政府)成立。克倫斯基調集軍隊。 十一月十一日——貴族軍官隊在彼得堡有暴動,為革命軍所撲滅。平民委員行政會下八小時工作制令。莫斯科革命軍暴動。 十一月十四日——蘇維埃軍隊佔領嘉德赤納(Gattchina),克倫斯基逃去,克臘斯諾夫(Krasnoff)將軍[204]被捕。 十一月十五日——莫斯科革命軍和白黨軍隊談判結果,白黨軍隊解除武裝。 十一月十七日——列寧出席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說明無產階級的革命獨裁之意義。 十一月十九日——芬蘭赤軍與白軍戰。 十一月二十一日——史維德洛夫(Sverdloff)[205]被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長。 十一月二十二日——外交平民委員長杜洛茨基通知外國公使以蘇維埃政府成立。克留倫郭(Klynelko)[206]被任為最高審判委員會長。 十一月二十三日——莫斯科舉行國葬十月革命死者典禮。 十一月二十五日——國民會議選舉之第一日。 十一月二十七日——多數黨佔領西戰線參謀部。 十二月八日——革命軍與反動軍閥郭爾尼洛夫開始接戰。 十二月十一日——克服郭爾尼洛夫。 十二月十三日——彼得堡發覺立憲民主黨[207]的復辟陰謀。 十二月十七日——發覺列強公使參與郭爾尼洛夫之反革命陰謀。 十二月二十七日——發佈銀行國有令。 十二月三十一日——芬蘭完全獨立。發佈國民結婚條例令,廢除教堂結婚制度。 一九一八年一月三日——設立特別的革命法庭。 一月五日——發佈新字母表令。 一月七日——蘇維埃政府代表到白萊斯德(Brest-Litovsk)開始與德議和。 一月十四日——列寧第一次遇刺。 一月十八日——國民會議在彼得堡開會,國民會議拒絕討論和平土地等令。蘇維埃政府下令解散國民會議。 一月二十九日——下令組織勞農赤軍 一月三十日——烏克蘭民眾暴動,反對烏克蘭資產階級的國會。 一月?日——俄國工會第一次全俄代表大會開會。 二月五日——下令教堂與國家分離。 二月八日——下令沒收全國商船。 二月十日——對德和平會議中烏克蘭單獨簽字媾和。蘇俄代表宣言對德戰爭停止,然對白萊斯德條約[208]未簽字。下令取消俄皇政府一切外債。 二月十三日——下令撤兵停戰,舊軍隊兵士解甲歸田。 二月十四日——下令組織赤色海軍艦隊。 二月十九日——公佈土地國有令。 二月二十四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接受白萊斯德和約。 三月三日——白萊斯德和約簽字。 三月八日——俄國社會民主黨多數派第七次大會,改名俄國共產黨。遠東白黨作亂。 三月十日——蘇俄遷都莫斯科。 三月十六日——全俄蘇維埃代表大會批准白萊斯德和約。 四月十日——無政府黨在莫斯科暴動,十二日解除其武裝。 四月十八日——反動軍閥郭爾尼洛夫被殺于南俄。 五月二十六日——西伯利亞的捷克人反革命軍起事。 六月十四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因左派社會革命黨及少數黨陰謀反革命,將他們開除出會。 六月二十日——共產黨領袖沃洛達爾斯基(Vorodarcky)[209]被刺死。 六月三十日——下令沒收大工業。 七月六日——左派社會革命党刺殺德國公使,欲仍使俄國捲入戰爭,他們並起暴亂。 七月七日——逮捕左派社會革命黨中央委員會,解除其武裝。 七月十六日——處前俄皇以死刑,於嘉德琳堡執行。 七月十九日——全俄蘇維埃第五次大會公佈其通過之蘇俄憲法。 八月二十七日——英國侵略俄國的軍隊,因兵士罷戰,自亞爾罕赫勒斯克(Arhanhelsk)退去。 八月三十日——反革命黨(前社會革命党)嘉朴蘭女士[210](Kaplan)刺列寧,列寧重傷(莫斯科);烏黎茨基(Uritsky)[211]被刺死(彼得堡)。 九月一日——發覺「左派社會革命黨」之反革命,系受英國帝國主義者勾結,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因公佈命令,謂列強如陰謀推翻蘇俄政府,運動反革命,即逮捕其公使為質。即日逮捕英國大使洛嘉德(Loccart)。 九月十六日——反革命的軍閥立憲党少數黨社會革命黨等在烏髮(Ufa)開「國是會議」。 十月十八日——赤軍戰勝克臘斯諾夫將軍。 十一月十三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因德國革命,宣言取消白萊斯德和約。 十一月二十四日——英國軍隊會同白黨佔領巴庫(Baku)。 十二月一日——烏克蘭軍閥斯郭洛樸德斯基(Skoropadcky)[212]被推翻。 一九一九年——三月十八日俄國共產黨第八次大會。 三月二十九日——嘉裡寧(Kalinin)[213]被舉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長。 四月六日——頒發組織「勞農民警法」。 四月二十三日——提出對於列強封鎖的抗議。 五月二十二日——臘德維[214]國內反革命開始,屠殺工人農民。 七月十四日——赤軍攻破哥爾察克(Koltchak)[215],克服嘉德琳堡[216]。 七月十九日——美國侵略蘇俄的軍隊,因兵士罷戰,從亞爾罕赫勒斯克撤退。 八月三十一日——田尼庚(Denikin)[217]攻下基輔。 九月二日——蒲哈臘(Buhara)革命。 十月十二日——猶乾尼茨(Udenitch)[218]匪隊攻取楊堡爾城(Yamburg)。 十月十三日——白黨進佔沃爾臘(Orla)。 十一月十五日——猶乾尼茨攻彼得堡,被擊退。 一九二〇年——一月八日赤軍攻取克臘史諾雅爾斯克(Kerasnoyarsk)。 一月十五日——西伯利亞實行蘇維埃制度。 一月三十日——英國勞動黨及工會發表宣言,要求對蘇俄講和。 二月七日——哥爾察克在伊爾庫茨克槍斃。 二月十二日——赫華(Hiva)為革命黨佔領。 三月二十九日——赤軍佔領符臘第高加索城。 五月六日——波蘭兵侵蘇聯,占基輔城。 五月十五日——遠東共和國[219]成立。 五月二十九日——韃靼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七月十二日——蘇俄與理德瓦國(Litwa)[220]媾和。 七月三十一日——波蘭成立革命委員會。 八月十七日——俄波談判開始。 九月五日——國際海員代表大會議決不運軍火至波蘭。 十月十二日——俄波媾和預約簽字。 十月十四日——意大利總同盟罷工,主張承認蘇俄。赤軍與藍格爾(Wrangel)[221]戰于南俄,敗之。 十一月二十二日——謝米諾夫(Semenoff)[222]敗退蒙古。 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八日蘇俄與阿富汗訂立親善條約[223]。 三月二日——克龍史泰反革命派暴亂[224]。 三月八日——俄國共產黨第十次大會,決定新經濟政策。[225] 三月十五日——蘇俄政府下令廢止食糧均配法,實行食糧課稅法[226]。 三月十六日——蘇俄與革命的土耳其訂立親善條約[227]。蘇俄與英國訂立商約。 三月十七日——克服克龍史泰的暴亂。 四月十四日——俄波和約[228]批准。 八月十一日——平民委員行政會,公佈新經濟政策。 八月二十六日——遠東共和國與日本議和開大連會議[229]。 十一月五日——蘇俄與革命的蒙古政府訂約[230]。 一九二二年——四月十日蘇俄代表參加列強之葛奴亞(Genua)會議[231]。 四月十六日——蘇俄與德國訂立臘柏洛(Rapollo)條約[232]。 七月五日——國際勞工賑濟會議開會協議救俄國餓荒的問題。 十月二十五日——日本自海參崴退兵。 十一月十九日——遠東共和國合併于蘇俄。 十二月三十日——第一次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席大會。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是為蘇聯。 (注)十月革命可分四期:第一期,自一九一七年十一月至一九一八年二月;這是革命暴動勝利之後沒收銀行,設立「最高國民經濟行政會」[233],工人監督工廠,大企業沒收,商船沒收,設立紗業皮業等類總委員會;這期的政策完全是沒收大企業及一切必需國有的機關,實行無產階級之經濟監督制度;食糧仍舊自由買賣。第二期自一九一八年二月至五月;無產階級對資本的進攻已停止;正在準備整理組織生產及消費機關,要想實行「國有大生產之外無產階級監督小資產階級經營」的經濟制度;改組消費協作社及供給食糧機關,如運輸等類;國內革命群眾的行動漸漸納入革命的法律和革命的規範。第三期自一九一八年五月至九月;資產階級抵禦反抗,不服從革命政府的經濟上的條例和勞動法工廠法等,小廠主或者拋棄工廠,停業抵制,大資本家更勾結列強實行反革命戰爭;因此,蘇俄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沒收一切企業;組織貧農與富農奮鬥,派遣食糧軍入鄉,行使食糧均配法,暫時禁止自由貿易。第四期自一九一八秋至一九二一年春,厲行戰時共產主義以求戰勝反革命;果以此堅決政策,克服幾十次幾十處的反革命,肅清反動派肇禍的國內戰爭。一九二一年國內戰爭停止,列寧一九一八年四月所主張之改造俄國經濟之政策——「無產階級國有大生產之外,無產階級監督小資產階級經營之經濟制度」,即現時通常所謂「新經濟政策」始得實行(請參看《戰壕斷語》二之八,見《新青年》第四號[234])。 【注】 [191]臻美華德,即齊美瓦爾德,瑞士伯爾尼附近一村莊。 [192]經塔爾,今譯昆塔爾,瑞士伯爾尼附近一村莊。 [193]第三國際,第二國際破產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党即向各國左派社會主義者呼籲建立第三國際。十月革命後,各國共產黨紛紛建立,1919年3月在莫斯科建立了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1943年6月宣告解散。 [194]二月革命,俄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俄曆1917年2月在彼得堡發生罷工和武裝起義,席捲全國,推翻了沙皇專制制度,建立了工兵代表蘇維埃,政權隨後為資產階級和地主篡奪,建立臨時政府,至十月革命被推翻。 [195]美海爾,今譯米哈伊爾(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1878—1919),亞歷山大三世之子,在尼古拉二世後放棄了繼承權。 [196]黎沃夫,今譯李沃夫(Γеоргий Евгеньевич Львов,1861—1925),原沙俄公爵、大地主、立憲民主黨人。二月革命後兩度出任臨時政府總理兼內務部長,十月革命後逃亡法國。 [197]美留誇夫,今譯米留可夫(Павел Николаевич Милюков,1859—1943),俄國立憲民主黨首領、歷史學家。二月革命後出任臨時政府外交部長,因堅持帝國主義戰爭被趕下臺,十月革命逃亡法國。 [198]克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Федорович Керенский,1881—1970),俄國律師,二月革命後加入社會革命黨,先後出任臨時政府司法部長及總理,十月革命後逃亡法國。 [199]魯納察爾斯基,今譯盧那察爾斯基(Анатолн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Луначарский,1875—1933),蘇聯評論家、作家,二月革命後加入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曾出任教育人民委員。 [200]郭爾尼洛夫,今譯科爾尼洛夫(Лавр Γеоргиевич Корнилво,1870—1918),俄國上將,二月革命後任臨時政府軍隊總司令,9月發動反革命叛亂,被粉碎,十月革命後領導白衛軍被擊斃。 [201]《工人之路》,布爾什維克黨的中央機關報,在1917年9月16日至11 月8日被臨時政府封閉的《真理報》曾用此名出版。《兵士》,今譯《士兵》,布爾什維克黨中央委員會軍事局的機關報,原名《士兵真理報》,在1917年7月被臨時政府封閉後曾用此名出版,十月革命後恢復原名。 [202]停戰令及土地令,今分別譯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1917年11月7日晚由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十月革命後首批法令,呼籲交戰國停戰,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並宣佈廢除土地私有制。 [203]平民委員行政會,今譯人民委員會,是1917年11月7日晚由全俄工兵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產生的蘇維埃全國政府,列寧當選主席,下設陸海軍、外交、財政等13個人民委員部。 [204]克臘斯諾夫將軍,今譯克拉斯諾夫(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Красиов,1869—1947),沙俄中將,1917年11月同克倫斯基發動叛亂,指揮頓河白衛軍,被粉碎後遷居德國。蘇聯衛國戰爭時又與納粹合作,戰後被判處死刑。 [205]史維德洛夫,今譯斯維爾德洛夫(Яков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вердлов,1885—1919),俄國共產黨和國家領導人之一,1901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党,參加領導了十月革命,1917年11月當選為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後病逝於莫斯科。 [206]克留倫郭,今譯克雷連科(Николай Васильевич Крыленко,1885—1938),蘇聯党和國家領導人之一,1904年加入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先後擔任彼得格勒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蘇俄陸海軍事務人民委員和最高總司令、俄羅斯聯邦最高法庭庭長和檢察長、俄羅斯聯邦司法人民委員、蘇聯司法人民委員。 [207]立憲民主黨,1905年10月成立的俄國資產階級政黨,由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與「自由派」地主組成,首領是米留可夫,十月革命後因發動反革命叛亂被取締。 [208]白萊斯德條約,今譯布列斯特和約,1918年3月3日蘇俄與德國、奧匈帝國、保加利亞及土耳其在布列斯特簽訂的條約,蘇俄割地賠款,但擺脫了帝國主義戰爭,得以積蓄力量,保障了蘇維埃政權的穩固。 [209]沃洛達爾斯基(ВолодарскийВ.,1891—1918),原名莫伊塞·馬爾科維奇·戈爾德施泰因,俄國革命活動家。1917年加入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任彼得格勒出版、宣傳、鼓動事務委員及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委員,被社會革命黨人殺害。 [210]嘉朴蘭,今譯卡普蘭,社會革命党恐怖分子。當列寧在莫斯科河南岸區工廠群眾大會上發表演說後從廠裡出來時,遭到她的射擊而受傷。 [211]烏黎茨基,今譯烏裡茨基(Моисей Соломонович Урицкий,1873—1918),俄國革命活動家,1918年任彼得格勒肅反委員會主席,被社會革命黨人殺害。 [212]斯郭洛樸德斯基,今譯斯科羅帕茨基(Павел Петрович Скоропадскин,1873—1945),沙俄中將,1918年成為烏克蘭白軍首領,反對蘇維埃,失敗後移居德國。 [213]嘉裡寧,今譯加里寧(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1946),蘇聯共產黨及國家領導人之一,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19年以後歷任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19—1922)、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1922—1938)、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1938—1946)。 [214]臘德維,今譯拉脫維亞。 [215]哥爾察克,今譯高爾察克(Александр Васильевич Колчак,1874—1920),沙俄海軍上將,十月革命後在西伯利亞發動反革命叛亂,1919年被擊潰,後被處決。 [216]嘉德琳堡,今譯卡特琳堡,十月革命後改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 [217]田尼庚,今譯鄧尼金(Антон Иванович Деникин),沙俄中將,十月革命後與科爾尼洛夫在頓河地區發動反革命叛亂,1919年底被擊潰,逃亡英國。 [218]猶乾尼茨,今譯尤登尼奇(Никола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Юденич,1862—1933),沙俄將軍,1919年配合高爾察克發動反革命叛亂,曾兩次進犯彼得格勒,被擊潰後逃亡英國。 [219]遠東共和國,1920年4月6日至1922年11月15日由蘇聯今外貝加爾州、阿穆爾州和濱海州等組織的一個民主共和國,首都上烏金斯克,1920年10月遷赤塔,是蘇俄與日本之間的緩衝國,白衛軍和日本武裝干涉被粉碎後併入俄羅斯聯邦。 [220]理德瓦,即立陶宛。 [221]蘭格爾,今譯弗蘭格爾(Пётр Николаевич Врангель,1878—1928),沙俄中將,十月革命後曾參加鄧尼金叛亂,1920年4月再次發起反革命叛亂,被擊潰後逃亡法國。 [222]謝米諾夫(Тригорий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еменов,1890—1946),沙俄中將,1917年在外貝加爾發動反革命叛亂並建立軍事政權,1919年在日本干涉者支持下自稱外貝加爾哥薩克軍隊統領,1921年成為白俄流亡者,繼續從事反蘇活動。1945年在滿洲里被蘇軍捕獲,判處死刑。 [223]蘇俄政府支持了阿富汗獨立戰爭,並於1921年2月與新的阿富汗政府締結了建立外交關係的友好條約。 [224]克龍史泰,今譯喀琅施塔得。1921年2月23日喀琅施塔得水兵嘩變,3月17日被平定。 [225]新經濟政策,見本卷第127頁注37。 [226]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期間,蘇俄國家壟斷糧食經營,對居民發放配給證,由國家統一配給食糧,1920年又實行免費供給,是為糧食均配法。新經濟政策中改行食糧課稅法,農民收穫的糧食在繳納糧食稅後,餘糧可由自己支配。 [227]蘇土親善條約,1921年3月16日蘇俄政府與土耳其基馬爾政府締結的友好條約,廢除沙皇政府強加給蘇丹土耳其的一切條約,放棄領事裁判權及債務等,並由蘇俄向土耳其提供一定的援助。 [228]1920年波蘭參加協約國第三次武裝干涉進攻蘇維埃俄國,結果戰敗,1921年3月雙方締結和約,將西白俄羅斯、西烏克蘭劃入波蘭,史稱《裡加和約》,即俄波條約。 [229]1921年8月26日至1922年4月26日遠東共和國代表與日本代表就日軍撤離遠東共和國領土問題在大連舉行會議,因遠東共和國代表拒絕了日本對遠東共和國實行保護的方案,日本中止了這次談判。 [230]1921年11月5日蘇俄與外蒙古簽訂的友好條約,承認蒙古人民共和國獨立,並給以支持和援助。 [231]葛奴亞會議,今譯熱那亞會議,1922年4月10日至5月14日協約國在意大利熱那亞召開的國際經濟會議,蘇聯應邀參加,會議討論了俄國債務問題及與蘇聯建立經濟關係的問題,未取得結果。 [232]臘柏洛條約,今譯拉巴洛條約,1922年4月16日蘇德兩國在熱那亞會議上單獨簽訂的雙邊條約,決定兩國建交、放棄有關一次大戰的索取賠款等,使兩國擺脫了外交孤立。 [233]最高國民經濟行政會,今譯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1917—1932年在蘇俄、蘇聯及其各加盟共和國管理國民經濟(主要是工業)的最高中央機關。 [234]見本卷第124頁「八、新經濟政策的商業和社會主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