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現代社會學 | 上頁 下頁
第六節 社會科學中之突變論與漸變論


  均勢的破壞與恢復,是不斷的變易的過程。我們現在應當進而研究變易的性質。

  普通的意見總以為「自然界裡沒有突然跳躍的事」(拉丁諺:「Notura non facit salut」),這種守舊的格言,往往用來證明革命之不可能。然而實際上自然界裡和社會裡處處都有革命的突變的現象。黑智兒說:「大家說自然界裡沒有跳躍,假使說到發生或消滅,大家就以為是漸生或漸滅。」其實所謂「實質之變——不單是甲體變成乙體,並且還有數量變成質量,或質量變成數量;某種新的物體發生,漸進的過程突然中止,與前一實質質量上絕不相同的東西突然發生等等的意思。」

  譬如攝氏寒暑表一百度以下的時候,水是液體,——即使熱度增加,只要還在一百度以下,水只是滾著。我們只看見溫度上數量的增加。可是溫度到百度的時候,那水的液體便變成汽體,——這時簡直是質量上的變更了。所以數量的增加,到一定的限度時,要經過突變而發現質量上的變更。冷水與熱水相較,只有溫度上數量的不同,水與汽相較,卻有性質上的不同:一是液體,一是氣體。

  這裡我們可以看見變易的過程的兩種特性:

  一、數量變易到一定的程度,便能發生質量上的變易。

  二、數量變成質量時,是一種突然跳躍的現象,——漸進的過程裡顯露出劃分兩截的界線。

  水的變成汽並非漸漸變成「小汽」,再由「小汽」變成「大汽」;——而是到沸點時突然變成氣體的。

  數量變成質量的實例,——在日常的事物裡隨時可以遇著。譬如蒸汽鍋若是閉著機門拼命的燒,一定要漲破;可是最初只有壓力的增加,一定要增加到適當的時候,他才驟然的爆裂。托爾斯泰有一篇小說,——說一個鄉下人吃麵包,吃了一個,還是餓,再吃一個,還是餓,又吃一個環形麵包,忽然覺得飽了,他便罵自己道,早知道這樣,應該先就吃這環形麵包的!其實是質量上的突變要數量上的漸變做預備:沒有以前的那幾個麵包,單是一個環形麵包,一定不會驟然感覺著飽的。

  普天下的學者總是怕這種突變論,——就是代表資產階級怕革命的心理。其實社會之中,因為客觀上發展的結果,必定要經過革命。英國的革命,法國大革命,一八四八年的歐洲革命,一九一七年的俄國革命,——都是實際的事實。無論什麼人,無論什麼聖賢的理論都不能否認他們的。

  社會裡的革命等於自然界裡的突變。突變亦並非是說無因而至的現象。革命的漸漸成熟,亦等於水的漸沸以至於變成汽體。社會裡的革命是社會結構的改造。社會發展的需要與社會的結構相衝突之時,便不能不發生革命式的突變。

  因此:

  第一、社會裡與自然界裡都有突變。

  第二、社會裡與自然界裡的一切漸變都必行向突變,——一切進化(Evolution)必行向革命(Revolution)。

  第三、社會裡與自然界,每次必須經過一種突變,才能開始一種新方向的漸變,——往往必須經過一次改造(Reconstruction),方能開始一種新方向的改良(Reforme)。

  朴列哈諾夫[46]說:「跳躍在陸續的變之前,陸續的變又行向跳躍。這是一種過程裡的兩種要素(突變與漸變)。」

  [46]朴列哈諾夫,今譯普列漢諾夫。見本卷第222頁注24。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