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瞿秋白 > 現代社會學 | 上頁 下頁 |
第三節 一切現象間的關係之動力觀 |
|
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及社會間的一切現象可以有兩種觀察法。一種以為一切都是靜的,一成不變的。還有一種便以為是變遷不居的。第一種是所謂靜力觀,第二種是所謂動力觀。當然,我們略加考察,便可以知道,宇宙間一切都是動的。以前的人以為日月星辰都不動的,而現在我們知道物質界的現象無不是動的了。並且極小的原子電子都是動的,——日夜放射不絕,旋轉不絕的。宇宙便是這些電子組成的,宇宙難道能說是不動的麼?以前的人以為動植物的種類是上帝造成的,一成不變的。現在我們知道不是如此。幾萬年前的動植物與幾萬年後的動植物大不相同了;那幾萬年前的動植物,我們只能得著他們的化石於地下或冰窖裡,——現在卻早已不見了。可是現在所有的動植物,在幾萬年前並沒有存在。我們人類的發生更在最後。所以物種的變遷,是顯然的事實,無所謂造化的功能。現在的人類已經能代天去「造物」。各種家畜及人種的植物,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去漸漸改變他們。葡萄有幾百種,鴿子有幾十類,可以造成黑的玫瑰花,綠的菊花。就是人類自己亦是變遷的,中國人的祖先在古時未必不和現在僮徭相類似。人的種亦在變呢。 總之,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動」與「變」之中,沒有一種東西是停滯不變的。天下沒有固定的形態,一切都是所謂「歷程」(Process)。木石都是如此。固然不錯,木石的變,我們不覺著。然而譬如一張桌子,經過幾十年後必定朽腐破壞,不成其為桌子了。桌子是否是突然不見了?當然不是的。他是逐步變化,漸漸的朽腐的。桌子的構成材料是否是完全消滅了?亦不是的。構成桌子的材料(物質)仍舊存在著,不過變了一個相。以前是一些木質組成桌子的形相,現在這些木質離散變化——即使爛成細末,化成泥土,也還存在。這種「動」與「變」是永久不息的。全宇宙是「動的物質」。因此,凡是研究一種現象,必須觀察他的發生、發展及消滅,——換句話說,便是「研究事物之動象,——研究事物於其變動之中」。決不可以只看見事物的靜的方面。「靜」是我們主觀的想像而已。這種動力觀叫做「互辯法」或「互變律(Dialectique)」——互變律的意義還不止此,以下當詳論。 靜觀與動觀的分別,在古代的希臘哲學裡,已經就發現了。巴爾美尼德(Parmenides,基督紀元前六世紀末至五世紀)[42]的愛列亞派(Ecole d『elea)[43]主張一切不變。希拉克利泰[44]便與他相反。他以為沒有不動的東西。「一切皆流」,無物不動,無處可停。現代哲學裡的動觀派,最深入的便是黑智兒。黑智兒的「動」是指精神的動,——精神的動是宇宙的根本。馬克思便反過來指出「物質的動」是宇宙的根本。——這所謂「把互變律從頭上搬到腳下」。自然科學裡,舊時的學說亦以為「物種有定,一成不變」,到達爾文才發明進化說的。 因為宇宙永永在動之中,——所以研究一切現象,應當看他們之間的聯繫,而不可以刻舟求劍的只見「絕對的分劃」。實際上宇宙的各部分互相聯繫,一部分小有變動便能影響到別部分,牽動全域。他能有多少影響,卻另是一個問題。人類的一舉一動都能影響到自然界及社會。影響可以很小,可以絕無用處,然而這種影響總是存在的。宇宙的一切現象不斷的互相聯繫,沒有絕對與外界相隔離的東西。當然我們每每「假設的」畫出一定的範圍來研究,然而總則上原理的推定及應用,往往非討論到「全體」不可。實行的時候也應當時時顧及全域。農民到市場上去賣東西,心上想著一定可以賺錢。然而市場上的價格卻很低,只能勉強不虧本。何以如此?因為他與其他的小生產者聯繫著:別人的貨多賣出一件,他的貨就少賣出一件。為什麼農民想錯了?因為他沒有知道世界市場上的聯繫。列強資產階級實行歐戰,心上都想著征服敵國,鞏固自己的資本主義;而結果反來了無產階級的革命。為什麼資產階級錯了?因為他不知道世界的社會現象之間的聯繫。俄國的少數黨為什麼不能實行他們的政策,終至於敗滅?因為他們的政策,只算著俄國,沒有想著世界政治裡的聯繫。 既如此,互辯法的考察一切現象,第一要看現象之間的不斷的聯繫,第二要看他們的動象。 [42]巴爾美尼德,今譯巴門尼德(Parmenides),古希臘唯心主義哲學家,埃利亞學派的創始人。 [43]愛列亞派,今譯埃利亞派,因創始人巴門尼德生於意大利南部的埃利亞(Elea)而得名。參見本文注42。 [44]希拉克利泰,今譯赫拉克利特,參見本卷第369頁注14。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